“原諒別人,才能釋放自己。”要想自己總有好的心情,就應學著去寬恕,不再去憎恨。你心中牢獄裏的犯人很可能不是你憎恨的人,而可能就是你自己。如果你釋放了心中牢獄裏的犯人,就會有了思想上的解脫,獲得愉快。不管心中牢獄裏的犯人是誰,隻要把他釋放了,憎恨也就會消失,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是精神上的愉快。
5.一個新的人生觀
我們曾讀過不少關於創造性生活的書。其中有很多告訴你該做些什麼,到什麼地方去,問什麼事,如何獲得幫助。
你對這本書或許感到不解,你或許在心裏這樣問自己:“對症下藥的良方到底在哪兒?作者為什麼不告訴我們到底怎樣做以及做些什麼?”
啊!它不在地圖上標示的某街某號,不在某事某人,而是在你的心中。
倘若這本書對你的日常生活有所幫助的話,它的優點就在於它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告訴你做些什麼,而是專注於一個你應該認為重要的處所——你的心靈和它的思考與想像過程。
要過創造性生活,你必須找到快樂,必須善待自己。你必須擁有十分堅強的自我意象,才能獲得這種快樂的感覺。
我們可以勸你做個醫生、律師或推銷員。但是,假如你還年輕的話,在你發現自己的同時,你自己會找到合適的工作。
我們希望你看完本書後,能夠認識到生活充滿希望,使你獲得快樂。從某一方麵來說,這是一種自私的願望,因為我知道我對別人有所幫助而獲得了快樂。你雖無法像摸桌子或筆一樣觸摸這些觀念,但這些觀念卻的確可給你帶來無限的滿足——盡管他們是一些抽象觀念。
你可以強化你的自我意象,發現自己的得意時刻,從增強你的成功本能方麵,去為自己創造快樂。
但悲哀的是,大多數人不認為快樂對他們是一件合理的事情。他們不認為他們應該快樂,而隻用一些自以為是的理由,為他們的不幸辯護——
假如沒有這次經濟上的打擊……
假如沒有發生那次事故……
假如不是因為那次童年的疾病……
他們把一些已經過去的悲劇重新撿起來,用以解釋目前的一切痛苦,作為不能享受快樂的借口。但他們不曾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曾有過不幸,每一個人都曾有過挫折,命運並沒有會對某個人。
成功而幸福的人也有難言之痛,但他們沒有被痛苦絆住,堅忍不拔地奮勇向前,終於迎來曙光。
6.轉敗為勝
假如你認識這樣一個人,他幼年時曾患過嚴重的猩紅熱,使他在少年時期幾乎成了的聾子。6歲時,他在他父親的農莊上惹了一場意外的火災,幾乎殃及全鎮。因為他的粗心大意,他的父親當眾將他鞭打了一頓。
他家境貧困,因此他12歲就不得不出去工作。他不但又引起一次火災,並且因為不服管教而幾次被開除。他獨身來到紐約的時候,曾困窘到每餐隻以5分錢的飲食果腹。
了解這些之後,你能想到他是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嗎?
他是誰?他就是一生隻受過3個月正規學校教育的托馬斯·愛迪生。
這是個奇跡——從1869~1910年間,他獲得了1000多種發明專利權。在這樣緊張繁忙的工作中,他得到了無限樂趣,他沒有被不幸擊倒,他永不氣餒地充實的生活,他將自己的才能進行了充分運用。
這位天才,現代文明的偉大創造者,在慶祝75歲生日時,有人問起他的人生觀,他說他相信工作,利用自然為人類謀求幸福。他說他雖然到了75歲的年紀,但仍有一大堆發明工作計劃,能再有100年的壽命就好了。
等他到了80多歲的時候,仍在實驗著由製造家懷斯東所提倡的橡膠工業。到了84歲,他在一場疾病中差點喪命,之後,他又恢複了他的工作,最後才在全人類的哀悼中長眠。
時光飛逝,世界變化萬千,愛迪生的價值卻日益被人們看重。這就是他偉大成就造成的影響。
然而,以過去的不幸為借口,終身否定創造性的滿足以及人生樂趣的人,到底有多少?遇到困難而退縮的人,又有多少?
愛迪生能從他的生活中獲得自信,使其超越苦難的歲月,跨入歡樂當中。這種感覺——這種快樂的感覺——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必須追求的感覺。
7.清理憂慮
憂慮隻會使一個人愁上加愁。最好的辦法就是確定一個時間集中去想“憂慮的事情”。這樣既可獲得更多的愉快心情,又可能使憂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行消除。
憂慮是無濟於事的。
記得猶太人有句諺語:“隻有一種憂慮是正確的:為憂慮太多而憂慮。”當你對一件事感到焦慮時,你應該知道:你所憂慮的事情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既然如此,何必還為事憂慮呢?
其實,憂慮也沒有什麼意義。道理很簡單,你的憂慮不會使事情的結果發生改變。事情的結果該是怎樣就是怎樣的。難道不是嗎?
亞瑟·史馬斯·洛克說:“憂慮是流過心頭那條彙集恐懼的小溪。如果水流增加,它就會變成帶動所有思緒的河川。”的確,憂愁是會自我增強的。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馬群受驚時會因驚慌增強而奔跑的情況來驗證這點。當一些馬湊巧跑動時,其他的馬因注意到這一情況,便很自然推想定有危險,於是也跟著奮蹄飛奔。
但實際上,任何憂慮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把你的憂慮清查一番,假如你對自己夠誠實,你將發現它們多半都是沒有根據的。
你還記得一年前所擔心的事情是如何解決的嗎?你難道不是為了它們當中的大部分,浪費了許多精力而一無所獲?
馬克·吐溫對此就中肯地說:“我已老邁,也知道很多麻煩事,卻很少真的發生過。”憂慮就像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債務,但我們卻在事先就支付了利息。
如果你有憂慮的毛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見招拆招”。這簡單的四部曲曾幫助很多人解除憂慮,非常有效。
首先,分析產生的原因。哥倫比亞大學的赫克斯教授說:“有一半的憂慮是由於一知半解就做出決定造成的。”了解了產生的原因,就有了解決問題的前提。原來草率和輕易就憂慮是毫無根據的。
第二步,問自己:“這件事情發生的機會究竟有多少?”“可能發生的最惡劣情況是什麼?”你就會發現,事情不可能壞到那樣。隻要分析的準確,並且能把後果考慮一遍,往往就能夠降低問題所帶來的壓力與害怕的程度。
第三步,既然你已作了最壞打算,就要想著如果嚴重的結果真的發生了,便隻有接受它。一旦你決心接受這不好的結果,那麼,便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第四步,立刻想辦法讓事情不要惡化,然後平靜地想辦法改善最惡劣的情況。
許多專家建議每天抽出半小時作為“憂慮時間”。隻是千萬別把“憂慮時間”排在睡前一小時內。當你因為憂慮而無法專心工作時,就告訴自己待會兒有半小時的專門時間再去考慮。到了“憂慮時間”如果已經忘了那些事,不是挺好嗎?
曾經與愛迪生一起工作的大作家拿破侖·希爾便將自己的“憂慮時間”安排在星期五的下午。如果他在星期五或星期二發現了不安的情緒,就將其寫下安排到星期五下午去想它們。而真正的到了星期五,所有的不安往往奇跡般地不複存在。它們全都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