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學過遊泳的話,你會記得最初總是在水中胡亂拍打、掙紮,即使你努力學習,但似乎沒有什麼成就。後來,忽然之間你放鬆了自己,“我懂了!”你叫出來,“我學會遊泳了!”當你學會了讓自己在精神上放鬆的方法時,情況就會變好。
“我懂了!”你會說,“我能在人生的海洋中無憂無慮地遊泳了!”
你不可能躲避一些人生的苦惱。有句俗話說:“人之一生,總有下雨的時候。”既然如此,你何必在豔陽高照時就打起雨傘呢?
8.可以不景氣,不能不爭氣
有一次,林先生搭機到美國開會。那時大約淩晨一點,機上多數旅客都顯得困倦而昏昏欲睡。鄰座的先生卻愉快地逗著前座的小孩玩耍。
“你是商人嗎?”林先生好奇地問他。
“是的,做成衣買賣。”
“哦,這幾年生意挺難做的!”
“不會呀!”他說,“生意好得很。我們還準備擴大規模,多開幾家分公司。”
“但現在市場不是很不景氣嗎?”林先生問道。
“是啊,是很不景氣,但是不能不爭氣。”他笑著回答,緊接著解釋他們成功的原因:“經濟不景氣反而對我們有利,因為對手廠商都不敢再投資,且紛紛抱怨說局勢不好,隻好大減價,當然也就無法贏利。但我們根本不減價,且努力全麵提升品質和服務。我們爭取,成為全行業中最佳的代表。客戶喜歡與積極進取的公司做生意。”
他又笑了笑,補充道:“當經濟蕭條時,許多不僅沒有加倍努力,反而畏縮不前。這時,如果市場隻減少了1/5,卻有一半同行‘放羊吃草’,那麼你的發展機會不就比經濟景氣時大了很多嗎?”
《工作之樂》一書作者魏特利說:“悲觀者隻看機會後麵的問題;樂觀者卻看見問題後麵的機會。”樂觀的人,在每一次困境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悲觀的人,則在每個機會中看到一個個障礙。
悲觀的人遇到挫折時,可能自怨自艾:“我是個失敗者,永遠都做不成一宗買賣。”如同輸了一場球後,就以為整個賽季都輸了。
而樂觀的人則會這樣自我開解:“也許我處理的方法不好。或者碰巧運氣不好。”樂觀的人把失敗歸咎於客觀環境而非自己,從而激勵自己繼續努力。
比如業務工作,即使是最有能力的業務員,每一天,也難免碰到很多次的拒絕,而且這些拒絕多半是連續地來,接二連三地,使人懊惱沮喪。此時,是否能保持樂觀的心態,便是決定成功的關鍵。
在遇上前一個顧客說“不”之後,你必須總是假設下一個人會說“是”。李太太在今天說不,並不表示她明天還是說不。情況會改變,時機也會改變。
例如,小王想賣掉房子。他知道它值500萬元。於是在報上刊登廣告,幾天後,有人出價450萬,他沒有同意。因為他認為少說也要賣到480萬。
幾個月後他的房子無人問津,而他又即將麵臨新房子的分期付款。此時有人又出價450萬,這次他同意了。這是為什麼?情況不同,時機不同。
他斟酌了一下得到500萬的可能性,再重新評估了自己的處境。有時候“不”這個字,在生意中表示“不是這個時候”,而不是“永遠不”。因此要樂觀、樂觀、再樂觀。
當然,樂觀也是有限度的。你總不能身無分文,卻昂首闊步走進一家高級餐廳,叫了好多海鮮吃,還幻想能在裏麵發現珍珠;或是不慎,從摩天大樓失足墜樓,離地麵還有兩米的時候,還說:“到現在為止,一切尚好。”這就樂觀得太離譜了!
世界上沒有永遠絕望的環境,隻有永遠絕望的人。蕭伯納在其劇本《華倫夫人的職業》中這樣說:
“人們往往將自己的一切歸咎於環境,而我卻不迷信環境的作用。在這個世界上,有能力的人總是奮力打尋他們所需要的環境;如果無法找到這種環境,他們也會自己創造環境。”
每天早晨睜開眼,你會覺得又是美好一天的開始嗎?對於失敗和挫折,你總是非常沮喪嗎?如果聽到敲門聲,你會猜測那是喜訊或是壞消息呢?當恐懼來敲你心中的大門時,就讓樂觀去開門吧!
9.不能回避人生
50年前,當梅茨先生還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一位名叫麥基的同學患了嚴重的肺炎,被送進醫院住院治療。這場肺炎差不多要了他的命,因為那時的治療條件要比現在差得遠。
同學們時常到醫院去看望他。一頭金發、原本強壯而又充滿活力的麥基,這時變得骨瘦如柴,體重下降了很多,他麵色蒼白,目光呆滯,一臉病容,毫無生氣。當同學們去看他的時候,感覺到他對朋友們的健康非常嫉妒,這使在場的人與他交談時感到很不自在。
一天,同學們又一次去醫院探望他時,發現病房的門緊閉,門上掛著一個牌子:謝絕探訪。
同學們很驚訝,他的病並沒有什麼生命危險呀。
是麥基請求醫生那麼做的。親友的探望不但沒有使他感到安慰,相反卻使他更加煩躁憂鬱——他不想再見到朋友。
後來,麥基把他不想與人打交道的想法告訴同學們。他覺得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都不值一提,覺得每一個人都荒唐可笑。他說,人在他的心靈牢籠中無法逃避自責的鞭打,他隻想獨自與他的煩惱共處。
他把歡樂拒之心門之外,由於病情的惡化而憂心忡忡。他在排斥生活,背棄人世。
那段時間對麥基而言,世界全是灰色的,他的脾氣暴躁得令人難以忍受。
但他終於有了轉機——
一位醫生了解到他的心境,決定幫他渡過難關。經過一番計劃之後,有一天醫生對他說,醫院裏有一位年輕的女病人,遭受了情感的打擊,心中痛苦不堪,如果他能寫幾封情書給她,一定可以使她振作起來。
麥基寫給她一封信,接著又寫了一封信。他假稱他曾於某日跟她有過邂逅並對她一見鍾情,之後,就無法忘記她。他在信裏說,等他倆痊愈之後,可以一同去公園散步。
麥基在寫這些信的過程中感到欣慰,這是他在生病以來第一次有這種快樂的感覺,他的病情也跟著開始好轉。他寫了許多信,並且臉上也漸漸露出笑容。不久,他就可以出院了。
可以出院的消息使他感到有些緊張,因為他至今還沒有見過那位女孩。他從書寫那些表達傾慕之情的信中獲得了很大的樂趣,隻要一想起那位女孩,他的臉上就會煥發出愛的光輝。但他一直沒有見到她——一次也沒有。
麥基問那位醫生,他是否可以到她的病房中去看望她。那位醫生表示可以,並告訴他,她就在410病房。
但這家醫院並沒有這樣的一間病房,也沒有這樣一位少女。
麥基如夢初醒——原來是那位醫生在幫助他,以便他早日恢複健康。她知道他那種憂心忡忡、煩躁自閉的心情對他的病情非常不利,要讓他康複,必須先把他的生活注入活力和樂趣。怎樣他才能獲得樂趣呢?她想到了給予——給予一個他可以給予的人:一位同院的病人——一位同病相憐的朋友。她將實際情況告訴了他,於是他恍然大悟。
就這樣,麥基出了院,比以前開朗豁達多了。他不但明白抑鬱寡歡無濟於事,同時也知道給予可以使人獲得快樂。他把這個故事告訴了同學們,他們重歸於好。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他的麵孔容光煥發,因為他已明白到人生的真諦:逃出自我折磨的黑暗牢籠,跨入能夠快樂生活的光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