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誰偷走了你的快樂1(2 / 3)

目前,我在浴室的鏡子上貼著下麵這幾句話,好讓我每天早上洗漱的時候能夠看到:

人家騎馬我騎驢,

回頭看看推車漢,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不要輕易抱怨工作或生活

有一次看到電視播放關於一個在海難中獲生的人的采訪,記者問他當他毫無希望地迷失在太平洋裏,和他的同伴在救生筏上漂流了21天之久後,他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從這次經驗得到的最大體會是,”他說,“如果你有足夠的新鮮水可以喝,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就絕不要再抱怨任何事情。”

集中精神在對的事情上

我們生活裏的事情,大概有90%都是正確的,隻有10%是錯誤的。如果我們要得到快樂,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集中精神在那90%對的事情上;而不要理會那10%的錯誤。如果誰想要擔憂,想要煩惱,想要得精神衰弱,那他就集中精神去想那10%的錯事,而不管那90%的好事吧。

能帶給人健康的努力

很多教堂裏都刻著“多想、多感激”,這兩句話也同時應該銘刻在我們心上。“多想、多感激”,當然,它這裏指要感激“上帝”。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是英國文學史上有名的悲觀主義者,卻讚頌開心與快樂能帶給人健康的力量。“世界上最好的三位醫生是……”他宣布:“節食,安靜和快樂。”

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分鍾,都能得到“快樂醫生”的免費服務,隻要我們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所擁有的那麼多的財富上——那些財富遠超過阿裏巴巴的珍寶。你肯把你的兩隻眼睛賣一億美金嗎?你能把你的兩條腿賣多少錢呢?還有你的四肢,你的聽覺,你的家庭等等。而且,你就會發現你現在擁有的一切絕不會就此賣掉,即使比爾·蓋茨、福特和摩根三個家族所有的黃金加在一起也不賣。

可是我們能意識到這些嗎?啊,不能的。就像叔本華說的:“我們很少想我們已經擁有的,而總是想我們所沒有的。”這是世上最大的悲劇,它所導致的痛苦可能比曆史上所有的戰爭和疾病都多得多。

心理學家羅根·皮爾薩爾·史密斯的這句話很有道理:“生活中應該有兩個目標。第一,要得到你想要得到的;然後,在得到之後要能夠享受它。隻有最聰明的人才能做到第二步。”

你是否想知道如何把在廚房水槽洗碗,也當做一次難得的體驗呢?如果你想的話,可以去看一本討論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而很富啟發性的書。它就是波姬爾·戴爾寫的《我希望看見》。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差不多瞎了50年之久的女人,“我隻有一隻眼睛”,她寫道,“而眼睛上還滿是疤痕,隻能透過眼睛左邊的一個小洞去看。看書的時候必須把書本拿得很貼近我的臉,而且不得不把我一隻眼睛盡量往左邊斜過去。”

可是她拒絕接受別人的同情,不願意別人認為她“異於常人”。童年時,她想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跳房子,可是她無法看到地上所畫的線,所以在其他孩子回家以後,她就趴在地上,把眼睛貼在線上打量清楚。她把夥伴們所玩的那塊地方的每一點都牢記在心,所以不久就成為玩遊戲的好手了。她愛好讀書,把印著大字的書靠近她的臉,近到眼睫毛都碰到書頁上。她先後得到了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的學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她開始教書的時候,是在明尼蘇達州雙穀的一個小村子裏,由於成績突出漸漸升到南德可塔州奧格塔那學院的新聞學和文學教授。她在那裏教了13年,多次在電視上接受采訪,還在電台主持過談書本和作者的節目。“在我的腦海深處”,她寫著,“常常懷著一種怕會完全失明的恐懼,為了要克服這種恐懼,我對生活采取了一種很快活而近乎戲謔的態度。”

在1943年,也就是她52歲的時候,奇跡發生了。她在著名的梅育診所施行了手術,使她能比以前看得更清楚40倍。

一個新鮮的、令人興奮的、美麗的世界展現在她的眼前。她覺得,即使是在廚房水槽前洗碟子,也讓她覺得幸福。“我開始玩著洗碗盆裏的肥皂泡沫,我把它們迎著光舉起來。在每一個肥皂泡沫裏,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的彩虹閃出來的明亮色彩。”

你和我應該感到慚愧,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美麗的世界裏,可是我們中大多數人卻並未意識到。

6.告別生活中的混亂

這是個簡單的概念,卻值得我們討論。說起來雖然簡單,卻不容易實行。要實行這個概念,需要毅力與恒心,但是我生活中還是充滿混亂。不過我必須承認的是這個概念使我變成一個很隨和的人,而且不會為了芝麻小事而發狂。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許多不同的毫無意義的事都需要我們耗費體力與精神。我們無意識地將這些事務累積起來,最後就變成一堆無法處理的垃圾。實際上,無論我們有無準備,混亂都會來到我們身邊。如果我們不想辦法處理這些事情,這種狀況會一直持續下去的。

所謂的混亂,包括任何占據我們空間、短時間不會有作用或給我們帶來阻礙的任何東西。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混亂就是垃圾郵件、舊報紙、電話簿、雜誌、舊衣服,另外還有一些紀念品,或者是我們不知如何處理的舊腳踏車、不再用的鑰匙、孩子不再玩的玩具、嬰兒用品、用不上的鍋碗瓢盆等等。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般人家中其實充滿的都是這些東西。我到過許多家庭中,大多數人的櫥櫃都塞滿了根本不會用到的東西。偶爾我會問他們:“你為什麼要留這些東西?”回答都是:“我不知道,先擺在那兒嘛!”

我相信這麼多人願意將東西塞滿家中,是因為他們從沒享受向混亂說再見的樂趣。

無論如何,一個告別混亂的家一定是非常清潔安靜的:打開櫥櫃一定有空間放東西,拉開五鬥櫃也不必費力,任何東西都很容易找到,整個空間寬敞又舒適。你坐在桌前一目了然,也可以馬上找到你的記事簿。當你打開廚房的櫃子時,可以輕輕鬆鬆找到你需要的東西,而不需要經過令人不耐煩的找東西過程。

告別混亂可以讓你的生活簡單、清楚、有組織又容易控製。你會有一種舒適的空間感。你的精神會更清晰、更開放、更能溝通,而不是生活在煩亂之中,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開始——將所有的五鬥櫃與衣櫥都清光,把東西送給真正需要的人;辦一個跳蚤市場,或是送到慈善機構;廢紙張全送到回收站處理;檢查一遍所有的紀念物,將真正想留的放在一個箱子裏,其他的處理掉;給你的衣櫥減減壓,不穿的衣服,就送出去吧!

許多人簡化生活之後,收到的效果都很驚人。對某些人來說,那會使你的生活更易於處理。對另一些人來說,那是讓生活簡單化的有效方法。我發現當我告別混亂之後,我變得真的很感激手邊所有的一切。我建議你也嚐試一下看。我想你一定會樂於這麼做的。

7.不要自以為是

這是生活中時常會出現的問題。當我們對某人熟稔之後,我們會變得自以為我們對他無所不知。這個策略的目的就在於提醒你:“不要自以為是,或是將過錯都歸咎於他人。”

雖然人們盡量避免,但有時仍然免不了落入這個陷阱當中。比如老王的訴說:“我的女兒上學又要遲到了。而且她的鞋子還沒穿,更糟的是屋子裏找不到鞋,其實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我很生氣。立刻不耐煩地喊道:‘你又把鞋子扔在哪兒了!’她卻很確定地說:‘爸!我的鞋子在門口,你叫我不要穿進來的。’她說的沒錯,是我自己枉費精力一大早又生氣又罵人。我心中的壓力與憤怒不是來自我女兒的行為,而是來自我的思想。正如我們常說的:‘世界全在你腦海中’。”

你可以看出這樣的思想模式會給你的生活造成的後果。當你自以為是的時候,就等於你是在沒事找事,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當你要找什麼特別是你以為自己一定可以找到時,你總是失望的時候多。假如你能放下心中的成見,反而容易找到真正的答案。當然,偶爾自以為是的想法並不會破壞彼此的關係,而且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問題是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習慣,一種我們經常這麼做自己卻不自知的行為。我們的腦筋在自以為是的狀態下快速地運轉著——自以為自己了解一切——我們已經有了偏見,卻毫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