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你的性格改起,你不知道某人要做什麼或想什麼——你隻是自以為知道。在每件事發生時,都當作特殊的事件來看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以為已經習慣於此,就無法改變。如果你這麼做,就表示你對別人不尊重,當別人這麼對待你時,你也會反感的。
當你不再將別人的行為視作一成不變時,你自己也會變得平凡安詳。你的頭腦會更輕鬆靈活,能隨時針對實際狀況做調整,而不會總是自以為是的做習慣性的判斷。除了你自己會減輕壓力之外,你所愛的人也會驚喜於你的轉變。而且能讓整個家庭變得彼此更能互相尊重。
8.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筆者有位朋友小王最近出現了這種症狀,每天到辦公室幹不了多少事,就要跑回家看看門是否鎖好了,跑下樓看看摩托車是否上鎖。開始大家都沒有在意他一反常態地愛往外跑,後來見他跑多了,慢慢才知道他為什麼經常離開辦公室。
原來小王前段時間丟了一串鑰匙,也不知是何時何地弄丟的。因為擔心讓壞人撿到了跟蹤到家行竊,隻好換了門鎖,重新配了十幾把鑰匙,心裏很不好受。不久,他一次上班沒有把車庫門鎖好,到下班的時候才發現,好在沒有人偷車,但他後悔了好一陣子。剛好那時他又在報上看到慣偷如何開鎖盜竊的案件,種種有關的事件讓他對門鎖、車鎖特別關注起來,以至行為反常,無法自製,並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強迫症的起因很多,首先,強迫症患者多數以前有過精神創傷的經曆,如近親的喪亡,本人或親屬的突然生病或危險意外等。因為在突發性不幸事件發生時,人往往有一種恐懼感,總有一種抵製有害行為的內心衝動,總是害怕一些不利於自己的事件發生,在這種期待性恐懼情緒的支配下,就容易引發此病。例如,有一個小女孩因發現和她同床而臥的姑姑在夜間突然死亡而起病。還有一位女中學生,在聽別人講笑話時捧腹大笑,前俯後仰,因褲子紐扣脫落、長褲掉下露出內褲,引得同學哄堂大笑。以後,她每天早上起床後,穿好褲子反複檢查紐扣的線牢不牢,紐扣有沒有扣好。這樣反反複複,以至於穿一條褲子總得花上很長時間。她自知這樣做沒有必要,也想控製,但一控製內心就非常緊張,感到氣急心跳加快。
其次,患者不健康的人格特征也是誘發強迫症的重要原因,表現在性格上通常具有主觀任性、刻板拘謹、膽小怕事、遲疑畏縮、自卑感強、過分注重細節、過分追求完善等特點。他們區分萬事單純用“黑白、好壞和是非”的二元看法,缺少變化與通融。他們過分具有競爭性,過分關心對不對、髒不髒、可不可以,對自己潛意識的欲望、行動或意念失去了控製能力,因此焦慮起來,並采用過分小心的防禦方法來適應。病人自己常有過分的道德要求,無法容忍通常的欲望。因此,即使通常的欲望或行動出現也無法接受而發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與困擾。如有一位女中學生,性格拘謹膽小,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一中。從農村來到城鎮後,學習上的優越感逐漸消退,代之以生活上的自卑。她時常痛苦地思索,同是“上帝”的女兒,為什麼自己穿得如此寒酸。由於家境貧寒,她不可能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於是隻求整潔,出一次門總要整理很長時間。久而久之,她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把鞋子擺好,反複無數次,直到認為擺放整齊了才能入睡。
再次,隨著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網絡時代的來臨,社會信息量急劇膨脹,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就業與生活壓力不斷增大。這種社會性緊張刺激的增多已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心理和行為。為完成繁重的學習和工作任務,應付複雜人際關係和各種挑戰所帶來的壓力,人們的心理負擔過於沉重。人的心理活動無時無刻不在自我調整,以保持心理的平靜,就像人的皮膚時時刻刻都在和外界有害細菌鬥爭一樣。但這個鬥爭是有限度的,細菌一旦突破了皮膚這道防線人就患病了。人的心理也是一樣,一旦外界因素過於強烈,對我們的心理刺激太大,我們的心理調節功能就會失去平衡,從而患上心理疾病。強迫行為的產生一般多是由於身心疲勞,誘因可能是某些重大的刺激。例如,有的患者驚聞自己的親友因門沒有鎖好而遭竊,剛好自己又有過忘記鎖門等事,因而便對門鎖異乎尋常地重視起來,致使一次又一次地經常檢查自己的門鎖,害怕重蹈親友的覆轍。這種情況表明患者大腦皮質過度緊張或互相衝突,導致一時性或局部性的功能障礙,而並非是大腦器質性病變,所以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這種病常見於青少年,特別是青少年學生中更為多見。
如何預防
擁有健康的心理是人人都希望的,但在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心理健康的水平並不與之成正比。相反,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的“泥潭”,痛苦又不能自拔。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人們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社會。在這樣的前提下,勢必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這些矛盾如得不到良好的解決而日積月累,就會給人們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使人焦慮、壓抑、煩躁、不知所措和情緒低落,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就會隨之而至。俗話說“防病勝於治病”,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礙的產生。
(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能對世界、對社會有正確的認識,並能正確地觀察和分析客觀事物,提高對挫折和心理衝突的耐受力。
(2)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人們常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可見知人之難;然而,更多的人越來越發現,知人雖難,知己更難。自我認識的膚淺是心理不健康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卑自憐者總認為“別人行,我不行”。自傲自負者會自吹自擂:“我行,你不行。”自信自強者對自己的動機、目的有明確的了解,對自己的能力有適當的估價,他們接受現實的自我,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不做自不量力之事,更不參加不切合實際的競爭,於是他們走上了“你行,我也行”的康莊大道。
(3)學會麵對現實,很好地適應環境。現實生活遵循一定的規律向前發展,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心理健康的人總能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以求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環境,使外界現實盡可能地符合自己的主觀願望。另外,在力所不能及的情況下,他們又能另擇目標,另辟蹊徑以適應現實環境。而心理異常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害怕現實,從而脫離現實或逃避現實,然而他們又不得不生活在現實之中,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勢必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種種壓力,從而導致惡性循環。所以,學會麵對現實,很好適應環境,是預防心理障礙產生的方法之一。
(4)善於結交知己,與人和諧相處。人是群居動物,與人在一起不僅可以得到啟迪、疏導,獲得信息,還可以使人們增進理解,使我們的苦樂、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體現,從而使自己不斷進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善於結交知己,可以向朋友傾心相訴,共分憂喜,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關鍵因素。與人和諧相處,也是心情順暢的重要條件。這就要求與人相處時,正麵態度和情緒如尊敬、信任、喜悅應多於負麵態度和情緒如仇恨、嫉妒、懷疑。與人相處的原則是對得起別人,對得起自己。人際關係是複雜的,我們交友肯定有深淺厚薄,不可深交的人,我們不妨淺交,注意保持適當的距離。對別人不要苛求太多,而笑容太少、尊重太少,否則會造成人際關係緊張,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5)善於處理好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處理好工作與休閑的關係。工作的最大意義不僅是由此獲得物質上的報酬,還有另外兩個方麵:一是工作能夠體現出個人的價值,使人獲得心理的滿足。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團體中表現自己,以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假如工作不對口,沒有興趣,自己不努力,也沒有成績,你不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換一個對口或有興趣的工作。假如沒有條件,須端正態度努力培養工作的興趣,以適應環境的需要。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忙碌而機械,不少人的情緒因長期緊張而自己又不善於調劑從而導致心理異常。所以,要處理好工作與休閑的關係,讓自己一張一弛,給自己留一方空間,旅遊、聚會、訪友等。要讓自己恢複體力,調劑頭腦,增長知識,獲得健康。努力工作,學會休閑,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有效預防和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