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不能患得患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這是出自《論語·陽貨》中的一句話。其含義是:當人們沒有得到的時候,想得到,得到了,又擔心害怕失去。
人生處世的一大禁忌,便是患得患失。自古以來,在芸芸眾生中,既有超然物體者,也有患得患失者。前者是一種健康而積極的人生態度,奉行這種人生態度的人,往往會感到心靈的自由和滿足,過著悠然灑脫的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尊嚴和快樂。後者則是一種病態的、消極的處事心理,這種人往往與終日在得與失的羅網裏鑽來鑽去,無法平心靜氣,也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輕鬆自在,更無法體悟到人生真正的快樂的滋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患得患失常戚戚,超然物外天地寬。
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以詩、書、畫“三絕”為後人稱道。他寫的詩歌,自然流暢,大都來自真情實感,不矯揉造作。他的書法融隸、楷、行、草為一體,蒼勁有力,自成一家。他的畫富於靈性,栩栩如生。他最擅長畫蘭和竹,所畫竹子,挺拔瀟灑,疏落有致;所畫蘭花,含蓄秀氣,蘭蕊如蝶。在為別人題詩的時候,他常常署上“板橋”二字,因此人們都習慣地叫他鄭板橋。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鄭板橋考中進士,做了縣令後,他剛直不阿、清正廉明,對人民的苦難生活深感同情,並且不滿於那些殘害人民的官僚,終因得罪達官顯貴被罷官。回到揚州後他心靜如水,並在心底深深渴望清靜幽雅的生活。從中感受大自然賦予自己的愜意和安詳,體悟生命的樂趣。這種曠達超然的人生態度,不僅表現在他一生的情感和行為中,尤其體現在著名的《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中。其中說:
“吾弟所買宅,嚴緊密栗,處家最宜,隻是開井太小,見天不大。愚兄心思曠遠,不樂居耳。是宅北至鸚鵡橋不過百步,鸚鵡橋至杏花樓不過三十步,其左右頗多隙地,幼時飲酒其旁,見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斷橋流水,破屋叢花,心竊樂之,若得製錢五十千,便可買地一大段,他日結茅有在矣。吾意欲築一土牆院子,門內多栽竹樹草花,用碎磚鋪曲徑一條,以達二門。其內茅屋二間,一間作客,一問作房,貯圖書史籍筆墨硯瓦酒董茶具其中,為良朋好友後生小子論文賦詩之所。其後住家主屋三間,廚屋二間,女子屋一問,共八間。俱用草苫,如此足矣。清晨日尚未出,望東海一片紅霞,薄暮斜陽滿樹。立院中高處,便見煙水平橋。家中宴客,牆外人亦望見燈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東至小園僅一水,實為恒便。或日:此等宅居甚適。隻是怕盜賊。不知盜賊亦窮民耳,開門延入,商量分惠,有什麼便拿什麼去;若一無所有,便王獻之青氈,亦可攜取質百錢救急也。吾弟當留心此地,為狂兄娛老之資,不知可能遂願否?”
鄭板橋的這一段話,可以說是他心胸曠達、不為物欲所累的最真實的寫照。看來,他是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無失”的人生真諦,所以,他一生生活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愜意安樂。
卻說《資治通鑒》中“崔光取絹”一文,講了一個與鄭板橋人生態度截然相反者的故事,是這樣寫的:
北魏建國初期十分強盛,東夷、西域各國每年都向其進貢。又特意設立了交易市場,獲取了不少南方的貨物。到了梁武帝天監年間,國庫全都充滿了。胡太後有一次臨幸儲藏絹帛的倉庫,當場讓100多位同去的王公、妃嬪、公主憑喜好任意拿絹回去。大家都盡其力量多取,最少的也在100匹以上。尚書令、儀同三司李崇與章武王元融二人更是因為貪心扛的絹太重而跌倒在地上,李崇扭傷了腰,元融扭傷了腳。胡太後看了很生氣,讓人把他們取的絹奪了,兩手空空的出來,在當時成為笑料。元融是元太洛的兒子。侍中崔光隻拿了兩匹絹,胡太後奇怪他為何拿得太少,他回答道:“臣子我隻有兩隻手,隻能拿兩匹絹。”眾人聽了,都感到很慚愧。
在當時,李崇、元融官至尚書令、儀同三司,算是“中央高級幹部”了,什麼樣的場合沒見過?什麼樣的好處沒撈過?結果卻為了幾匹絹帛扭傷了腰,扭傷了腳,顏麵盡失而且在太後麵前摔了跟頭,又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實在不值。他們之所以落到這步田地,完全是由於患得患失所致。如果他們不患得患失,怎麼會作出如此愚蠢的舉動?怎麼會惹得太後惱怒,鬧出了一場笑話?又怎麼會被後人恥笑。
《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森林,止於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曹雪芹的著作《紅樓夢》裏也說:“眼前有餘忘縮手,身後無路想回頭。”令人歎息的是,此中道理,從古至今,究竟有多少人能悟透?!
古人能悟透的不多,現代人悟透的也不多。
在現實生活中,患得患失者不在少數。人們對於個人的利害得失,往往容易患一種通病:斤斤計較,相互攀比,吃著碗裏,看著鍋裏。
綜觀人間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是常理,普通道理,可有些人總是想不通這層理兒,隻要涉及到個人利害得失之事,總少不了要去爭,要去鬥,要從爭鬥中得到更多。殊不知如此做法,也會給人帶來莫名其妙的煩惱,難以言狀的痛苦,排解不掉的憂愁。名利盡管得到,可是人的尊嚴喪失了,人的潔淨喪失了,人的品味喪失了……這樣,看來是有所“得”,但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更多?而且這種“得”究竟有什麼意義?
前些年,某雜誌社編輯部評職稱,有一個副編審的指標,競爭者卻有三人。這三人中有兩個是同一屆大學本科畢業,有一個則晚兩年,但文章頗有文采,並且有一篇在全國性的評選中獲獎。若按照論資排輩,這個副高職稱指標要在兩位同期畢業者中選出一個;若按成就大小,這個副高指標則第三人莫屬。怎麼辦?經單位領導再三研究,再三斟酌,決定從大學畢業、工作時間長的兩位中考慮,那位畢業晚兩年的編輯主動放棄競爭,待以後有機會再說。可是,那兩位畢業時間和工作年限基本相同者,卻爭執不下,曾多次對論,各執己見,這是正常現象,並無太多可以厚非的。然而,有一位與領導的私交很好,而且善於溜須拍馬,甚至玩陰謀、耍詭計,不隻一次在領導麵前揭對方的短,誇自己的長,而且說得活靈活現,神乎其神,並且像乞丐討飯一樣討取名利,像螞蟻儲食一樣攢積榮譽。可是明智的人縱有天大的本領和業績,也盡量避免如此行事。功勞、優點盡可讓別人去說,萬不可盲目地推薦自己或盲目地誇耀自己,把自己說成是一朵花,把人家說成是豆腐渣,但此人卻違反常情,競愚蠢得這麼做了,而且還果真奏了效,最後竟然如願以償。消息傳出來,大家自然議論紛紛,有的說為了名利,不惜喪失人格總是令人恥辱的;有的說別看他外表上表現為泰然自若,其實內心裏沒準兒像貓兒抓著似的;還有的說當他得到想要的時,他就已經喪失掉某些人生真正美好的東西……他的所作所為,使得他聲名掃地。而那位與他公平競爭不耍花招、不做手腳的人,兩年後順順當當得到了副高職稱,另一位早先明智地退出競爭者,過了三個春秋也順順利利的得到理想的職位。這兩位當年沒評上並獲得廣泛同情的編輯吃了多少虧呢?不過晚戴副高頭銜兩三年,少了點工資,可他們不爭名、不爭利的美德,眾人可知。他們都感到自豪的不是因為自己終於得到了什麼,而是因為自己把握住了做人的道理。而那位編輯由於采取不正當行徑爭名奪利,到頭來將自己的自由、尊嚴和人格喪失殆盡。兩相比較,孰重孰輕,明眼人不是一目了然嗎!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兩者總是很難兼顧的。因此,在生活中,對於所擁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對於失去的東西,不要耿耿於懷,老是放不下;對於那些不該得到的東西,切勿不擇手段,一味奢求,這是精明、智慧和機智的生活態度。當然,在得失問題上,還要弄懂弄通兩者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這正是禍福相依相成的道理。所以對得失,尤其對功名利祿方麵的得失,應該淡泊一些,豁達一些,千萬不可太介意,太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