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誰偷走了你的快樂2(2 / 3)

著名古書《淮南子》中,有一個名叫塞翁的人,對這層理兒看得很深,悟得很透。這個塞翁有一匹良馬,雪白的鬃毛,高昂的頭顱,雄健得很呢。一鞭揚起,如霹靂弦驚,那馬聽得颼颼的風絲,便馳騁往還,百裏路程,常常一眨眼的工夫便跑完了。人們都說塞翁家裏養著個神馬,實在比大將軍的千裏馬還跑得快。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一天,這馬兒脫韁了,跑到胡人那邊去了。塞翁的親朋好友得知此事,都盡力勸慰他,要他不要太傷心,塞翁卻絲毫沒有憂愁的味道,仍是那樣快活、自在,黑黑的眼睛直瞅著來者,笑道:“焉知非福?”不久,那匹馬帶著胡人的好馬回來了。人們登門拜訪,祝賀之聲不絕於耳,塞翁說:“焉知非禍?”在別人看來,這樣的好馬失而複得,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哪有不恭賀之理!何況塞翁的兒子喜歡騎馬,家有良馬,又有好騎手,這能是禍嗎?沒有料到,有一天,這小子不慎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斷了一條腿,從此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很難看。於是,又有人來表示惋惜,塞翁又說:“焉知非福?”一年之後,朝廷下令討伐胡人,年輕人紛紛被應征入伍,戰死者占六七成,而塞翁的兒子是殘疾人,得以父子團聚,盡享天倫之樂。

這就是人所共知的塞翁失馬的故事。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得失的相對性和得失轉化的經常性、不可預料性。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好事和壞事,可以互相轉換,得與失,禍與福總是相依相成的。想通這層道理,對名利問題上的得失,就大可不必斤斤計較了。如果是這樣,如果看破了得與失的相互轉化的關係,就會覺得得到了固然好,失去了也無所謂。這樣,自然會活得自在,活得安然,活得快樂,明智的生活態度正在於此。

享譽五洲四海的西方哲學家、美學家尼采曾指出,“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過得好的藝術。”在患得患失中度過一生的人,他的生活無時無處不充滿憂慮,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而在不患得患失中的人,他的生活時時刻刻充滿樂趣,因而他的生命則獲得久長。精神的力量傳遞給肉體、感染著肉體,美好的情緒既能使人快樂,也能使生命延伸。所以,就讓活得長久、過得快樂的藝術成為每一個人的座右銘吧,它可以使一個人整個生活充滿樂趣。

10.不為貧窮而自卑

金錢不是萬能的

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追求適當的生活享受,是人的本性。但凡事有度,如果過分或片麵地追求物質享受,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不要以為金錢越多越好

以為錢越多越好的人,把掙錢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目標,以為隻有掙到更多的錢,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幸福快樂。但往往事與願違,錢是越賺越多,生活卻依舊如故。其中的原因何在,令人深思。

日本近來有一公司總裁自殺身亡,而此時他的事業卻是如日中天,公司在他的領導下也是一片繁榮景象。他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成功男人的表率,並由於其嚴謹的生活作風、節儉的生活態度而備受好評。按理說他應生活得很幸福。但他卻在遺言中寫道:由於幼時貧困的生活經曆,他對金錢有著近乎偏執的狂熱,對任何賺錢的機會都不會放過。這一點並沒有隨其生活的富裕而有所改變,反而更為嚴重。雖然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卻毫無成就感,他對有一些機會從他身邊溜走感到寢食難安(雖然他也知道有時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就這樣,他整日生活在追逐金錢的巨大壓力及追而不得的懊惱中而不能自拔。最終,不堪重負的他選擇了自殺,以求永遠的解脫。

這個總裁的悲劇在於對金錢的追求不能適可而止。其實,“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永無寧日”。快樂來自於“適可而止”,過分的追求則是不快樂的根源,無休止地得隴望蜀常會使人陷入痛苦的深淵。如果這個總裁能認識到這一點,適當節製自己已經“病態”的心理,適當地轉移自己的視線,他可能就不會走上絕路。

正確看待金錢的作用。金錢雖然不可少,但並不一定越多越好,追逐金錢更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還有許多更有意義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求。如果“一錢障目”,不見生活,隻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煩惱。

金錢不一定能帶來快樂

現代社會,特別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後,許多人心中有了“金錢能帶來快樂”的不正確的心態,並導致了生活中一幕幕悲劇的發生。

內蒙古包頭市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改革開放後,周某憑其靈活的頭腦、過人的膽識,很快成了先富起來群體中的一員,成為聞名一方的大款。由於各方麵因素,已過而立之年的他成了“黃金王老五”。有了錢以後,他開始尋求伴侶。但許多女孩與他接觸不久就離他而去,能留在他身邊的都是一些愛慕虛榮的女子。久而久之,他失去了追求真愛的信心,轉而頻繁出入娛樂場所尋求短暫的刺激與所謂“快樂”。但每次一擲千金、瘋狂作樂以後,他卻陷入更深的空虛和苦悶當中。久而久之,他染上了毒品,開始在吸毒中尋求那種“夢幻般的感覺”。最終,吸毒吸得傾家蕩產的他自殺於家中。

周某的悲劇就在於他不能正確對待感情生活中的問題,錯誤地認為金錢可以帶來快樂,可以通過金錢買來的所謂“快樂”彌補感情生活的不足。其實,期望用金錢換取永久的快樂是愚蠢’的,一味享受物質的人,沉澱的隻是空虛的浮華,不會有精神上的自由,不會有心安理得的快樂。

金錢除了能給人帶來物質上的滿足外,在人的精神方麵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金錢帶來的隻是感官的刺激,是短暫的快樂。在這之後,卻會使人陷入更深的空虛與無聊之中。

這一現象多發生在低收入者身上。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推進,下崗失業人員的增多,有這種心態的人越來越多,對個人及社會造成的負麵影響也越來越大。有這種心態的人由於收入微薄、生活窘困而自覺低人一等,轉而想在別人麵前掩飾自己窘迫的生活狀況,甚至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所謂“自尊心”,以致造成不良後果。

某高中學生小明,原來家庭條件尚可,學習成績也說得過去,和同學們關係也處得不錯。但自從父母下崗以後,他卻發生了變化。在對父母的下崗諱莫如深的同時,為維護自己的麵子用父母所節省下來的錢買漂亮的衣服,所以同學們一直對他家裏的情況毫不知情。但沒想到一次意外的體檢卻使其天機泄露。由於事前未通知,他毫無準備,在脫衣服稱體重的時候,他那雙已開“天窗”的襪子使得他一直低著頭。特別是聽到有同學說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時候(事後調查得知別人根本就不是針對他說的),他更是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事後,心理極度失衡的他把怨氣全撒在班主任身上:要不是他忘了通知,怎麼會出這種事呢?他在一個夜晚用刀把班主任刺成重傷,最後被繩之以法。

小明的悲劇就在於其過分為貧窮而自卑。本來,父母雙雙下崗是一件令人同情的事,隻要他以一種坦然的心態去麵對,任何人都不會看不起他(他們班另外還有下崗職工的子女,學校也開展過給下崗職工子女送溫暖的活動)。可悲的是,他卻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最後釀成大禍。

貧窮不可怕,世界上的窮人多的是,可怕的是心靈的“貧窮”,這種“貧窮”才是最致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出身,即使出身貧寒,隻要行得正、走得直,照樣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再說,也完全可以經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處境。

11.莫與別人比物欲爭高低

我們生活的藍色的星球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是人類的一個充滿疑惑的、探索已久的問題,也是許多充滿想像、充滿傳奇色彩的傳說中屢屢涉及的問題。

《聖經》中對天、地和人類的起源的記載充滿浪漫色彩。《創世紀》篇這樣寫道:

最初,上帝創造了天和地。那時地的形體混沌模糊,地上荒涼沉寂,周圍一片黑暗。到處一片汪洋,上帝的靈就在水麵上顯現。上帝說道:“要有光啊!”於是出現了光,他認為光是美好的,就把光和暗分開了,並且稱光為白晝,稱暗為黑夜。第二天,上帝在大水中間造出了蒼穹,把水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天下邊的大地上,另一部分變為雲和雨,漂浮在天上。第三天,他把天下邊的水彙攏在一起,於是有土地。上帝稱大水彙聚的地方為海洋,稱土地為陸地。他又創造了在大地上就是我們看到的各種可以結種子的植物和生果實的樹木。第四天,他造了兩個在空中發光的天體,大的在白晝發光、小的在夜晚發光。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太陽和月亮,用它們來分辨晝夜,標記季節和日月。上帝又在天空擺列了無數星星。第五天,上帝造出了海中的各種各樣的魚和滋生在水中的五彩繽紛的活物以及翱翔在大地上空的飛鳥。上帝賜福給它們,說道:“你們要滋長繁殖,充滿海洋和天空。”第六天,他造出了牲畜、爬蟲,以及生活在陸地上的其他動物。最後,他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叫他掌管大地和生長在大地上的萬物。第七天,上帝幹完了所有的工作,休息一天。他賜福給這第七天,定它為萬世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