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別總得隴望蜀,否則隻能把
自己引入地獄之門
“得隴望蜀”是人們熟悉的一句成語典故,這個典故出自《後漢書·岑彭傳》,其原文是:“人若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它的本意就是講已經取得了隴右,還想進攻西蜀,可謂不知滿足啊!後來,人們便用“得隴望蜀”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貪心不足蛇吞象”的人,真可稱得上形象貼切。
這層道理,在《伊索寓言》中也講得很透徹:“有些人因為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人的貪欲,尤其是對權力的貪欲,是永無休止的。人未踏人仕途時想當官,當了科長思處長,可當了處長之後呢,會想廳長,廳長之後,會想副省級,得到副省級之後又會考慮更高的頭銜。
這就是人的貪欲。有人說,得隴望蜀是人的天性。這種看法,似乎無可挑剔,但為人處事,總在意得隴望蜀,不在乎從心底戒除貪權,一味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爬到一定的官位,戴上一定的烏紗帽後,仍然不滿足,還想嚐試新的官位,擁有不曾擁有的權力,那麼到頭來,隻會被權力鬥爭弄得疲憊不堪。
對中國古代史通曉的人都知道,在漢桓帝時期,梁冀權傾朝野,專權弄權,飛揚跋扈,不僅對反對他的大臣加以迫害,而且連同他意見相悖的皇帝也不放過。據史書記載,八歲即位的質帝年幼但聰明過人,曾經因為在群臣朝見的時候,注視梁冀,說這是蠻橫霸道的將軍!,梁冀聽說後,對質帝非常痛恨。閆六月甲申(初一),梁冀派人傳召太尉李固。李固來到質帝麵前,詢問皇帝得病的原因,質帝還能講話,說:吃了湯餅,現在肚子脹悶,得到水喝大概還能活命。當時,梁冀卻反對說:恐怕會吐,不能喝水。話未說完質帝就死去了。李固伏倒在質帝身上慟哭流涕,然後追究調查侍臣的罪過。梁冀毒死質帝的事被泄露,對李固極為懷恨。
質帝死,梁冀與梁太後狼狽為奸,為控製朝政,立15歲的劉誌為帝,史稱桓帝。梁太後繼續臨朝攝政,實際上真正大權仍在梁冀手中,桓帝成了梁冀的傀儡。迫於無奈,桓帝將梁冀、梁太後之妹立為皇後,李固等忠臣均被免職,不久李固等被梁冀誣陷而死。粱冀憑借著兩個妹妹,越發肆無忌憚,百官的提拔升遷,都必須先到梁冀家謝恩。但梁冀這一專權的局麵,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安和恐慌,也使得不少清流人士尖銳地抨擊時政,給桓帝極大的打擊。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太後、梁後相繼去世。桓帝對梁冀擅權本早就反感,於是終於決斷,於此年八月誅除了梁冀及其黨羽300餘人。
梁冀貪心不已,爭權奪利的行徑,以貪權、篡權始,也以專權弄權終。對這種結局,北宋的思想家、史學家司馬光曾經指出:“為人生之大害者,欲壑矣!”成為人生最大禍害的,無非是欲壑難填了。此中道理,在今天已人所共知。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仍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熱衷於名利,處心積慮地爭權奪利,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種人不僅失去人生的樂趣,在企盼、爭鬥的煎熬中度過一生,而且必定會為自己的將來埋下禍根。
陳毅元帥曾經語重心長地說:“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不伸手,意味著心靈的自由和滿足,自由和滿足代表幸福快樂。
伸手,意味著心靈的私欲和貪婪,浮躁和貪婪代表著苦海無邊。
不對自己的心靈進行洗滌,一味地攀登高峰,其結果不是上天堂,而是把自己墜入苦海。
人不貪,苦痛煙消雲散,禍患、災難不能近身,幸福、快樂不召而至。
假如你領悟了這樣的處世原則,生活中就會充滿陽光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