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因幸福而發,幸福伴隨喜悅而生,即“情動於中而形於外”。隻要你放下憂鬱,你就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你的麵孔就會時時掛著幸福的笑,並感染他人,而且他人的微笑又反過來強化你的愉悅和微笑,生活中就會充滿色彩與快樂。
為什麼幹的是同樣的工作,處於同樣的環境之中,有的人悠閑自在,遊刃有餘,有的人卻抱怨工作壓力太大,生活沒有樂趣?
學會放鬆你自己,放鬆自己的每一根神經,在快樂中盡情地享受美好的人生,是我們的興趣之所在。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其中的奧秘就在於合理地分配你的時間,也就是說妥善地處理好工作與生活、忙碌與悠閑之間的關係。
人生確實需要工作,因為工作,因為勞動,我們得以生存,得以發展。然而這絕對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不僅需要工作,也需要休息,不僅需要忙碌,也需要悠閑。戰鬥之後要休整,進食之後要消化,遠航途中要停靠港灣。人生如果沒有悠閑,就像一幅國畫擠滿了山水而不留一點兒空隙,缺乏美感。人生沒有悠閑,你就不能咀嚼、領悟、享受人生。如果人生對你來說,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吃過了,還沒有品過味道,該是多麼令人遺憾啊!
悠閑其實符合自然的本性。牛羊在山坡上悠閑地吃草,鴿子在天空悠閑地飛翔。鴿子飛翔多數並不是為了覓食,牛羊吃草也並非拚命吃飽。沙漠的小草在幹旱時休眠,原野上的草也是一歲一枯榮。
然而,我們人類呢?在自然界,最忙碌的動物,恐怕非我們人類莫屬了。有的人像上足了發條的機器一樣,從早晨到晚上忙個不停,從單位到家庭忙個不停。年輕時忙於求學、求知,成年以後忙於工作,忙於掙錢,忙於“五子登科”。忙啊忙,一直忙到兩腿一蹬,撒手西去。林語堂曾經感歎過:“人們為生活而勞苦工作,憂慮到頭發發白,甚至忘掉遊玩,真是不可思議的文明!”有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感歎說:“現代人有了汽車,有了電話,他們卻仍然忙忙碌碌。今人為什麼比古人還要忙呢?”
當我們忙碌時,我們很可能意識不到其實我們並不應該忙碌,我們的忙碌實際上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異化,這種異化會一直進行到我們滿意為止。本來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弓勁者易折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可是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卻還是有那麼多的人為了錢、為了權、為了所謂的人生理想而忙個不休。也許通過一陣的忙碌、一陣的勞心費神,你得到了錢,也得到了權,然而你可知在你嘔心瀝血地忙碌的同時,你所失去的東西卻更多,而且有些東西你是用錢無法買到的。
首先是健康。整日奔波忙碌,食不待飽,席不暇暖,會損害你的健康。許多職業病都是由此而引發的。問問醫生就會知道,忙碌過甚的人,容易患高血壓、胃潰瘍、心髒病等疾病。而從整個人生來說,因為忙碌而損害健康,縮短壽命,勢必減少人生能量的發揮,使本來應攀登的高峰來不及攀登,使本來應該完成的事業來不及完成。這豈不就是人們常說的欲速則不達?表麵上似乎節約了時間,延長了人生,而實際上卻因此而損害了健康,縮短了人生,使你本來雄心勃勃的計劃付諸東流。這筆買賣做得實在不合算。
其次是智慧。已經有科學家嚴肅地指出,過度的勞碌不休會阻滯個人智慧的良好發揮,而與之相反,悠閑有時卻是智慧的朋友。所謂的“業精於勤荒於嬉”並不完全正確。所謂的“不假思索”在很多情況下完全靠的是習慣與經驗,於思考、於智慧本身則無所補益。悠閑卻不一樣,悠閑是思考的好時光。當手腳的忙碌暫時舒緩以後,大腦就可以更安靜地思考。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有一次深夜到實驗室去查看,看到一個學生在忙著做實驗。盧瑟福問學生,你在忙碌些什麼呢?學生回答,在忙著做實驗。盧瑟福又問:“上午在做什麼呢?”“也在做實驗。”學生回答。“那下午呢?”學生又告訴老師:“還是在做實驗。”這位學生以為自己這麼努力,老師一定會表揚自己。但是老師卻皺起了眉頭,問他:“那你什麼時候才有空思考呢?”學生被老師的問題問住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悠閑的時間裏,大腦可以用來靜靜地思考。科學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忙碌之後的悠閑是創造的黃金時間。阿基米德定律產生於浴盆,蒸汽機的關鍵設備的發明構想是瓦特在草坪上散步的時候得到的。文學創作也是這樣。高爾基在劇場、屠格涅夫在旅遊途中產生了創作的靈感。
悠閑中更可以細細地品味人生、反思自我。當一個人忙忙碌碌地朝著一個目標前進的時候,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地為事業奮鬥的時候,他一定無暇細品生活的滋味,無暇細想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怎樣走過來的,也無暇細想自己走過的路上的成敗得失。人隻有在一定的悠閑狀態下才能站在一種比較超然的高度回首人生,總結人生,觀照人生,去發現人生路上的美好,去洞察人生的種種缺憾,使自己成熟起來。
人生是一個物質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精神過程。一個會生活的人,必定會自覺地按照生活本身的辯證法生活。他一定會緊張地忙碌,也一定會適時地休閑。他的生活有張有弛,即使在很忙碌的時候,也會忙中偷閑。人的生活應該像首詩,像首樂曲,既有節奏快速的片段,也有舒緩優雅的章節。
忙碌與悠閑之間本來並沒有太大的矛盾,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其實很簡單,道理也很淺顯。如果前麵所講的對人們來說僅僅能起到一點提醒作用的話,那麼下麵所開出的“拯救建議”,對於那些在日常事務中忙得焦頭爛額,渴望放鬆,而又擔心無暇放鬆的人們來說,就是一劑“猛藥”了。
想放鬆時就放鬆,這既是我的工作方法,也是我的人生信條。不少城市白領都有過這樣的心理體驗:整日裏在公司忙忙碌碌的,這邊的工作還沒有完成,那邊的工作任務又分派下來了。麵對著堆積如山需要處理的文件,在心情煩躁的時候真想把這些文件撒得滿地都是才能稍稍發泄自己不滿的情緒。麵對著永遠幹不完的工作任務,有時候真的好想什麼都不管了,拋下手頭的工作出去散散心。其實當你麵對沉重的工作任務感到精神與心情特別壓抑的時候,真的應該出去散心、休息。一方麵,從搞好工作的角度講,專家指出,當你心情煩躁、不安、沮喪的時候,也是你工作上出錯率最高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腦力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就像一張弓一樣,再輕輕拉一下說不定就會折斷。這個時候就應該放下手頭的工作,做一些你認為能放鬆自己的與工作無關的事情,當你感到身心的疲憊感已經逐漸消失,心情已經比較輕鬆後,再回到工作麵前去。這時,你會覺得處理起手頭的事務來比以前得心應手,效率也明顯地提高了。有句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麵,從你自身的角度考慮,當你麵對讓你喘不過氣來的工作壓力感到心情煩躁,甚至有一種莫名的發泄欲望時,也許就意味著,你到了必須采取措施自己設法緩解這種壓力的時候了。如果你還是一如既往地忍耐忍耐再忍耐,那麼,你的不滿情緒就會像地氣一樣逐漸地儲存起來,並且不斷地加大壓力,當這種壓力加到了一定的程度時,就會突然來個總爆發。你的心理壓力的總爆發會嚴重地損害你的心理健康,可能會使你精神失常。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所以在工作過程中當你感到心情煩躁,並且確信,這種不好的心情是來自於對工作壓力的不滿時,你不妨采取放鬆自己的辦法,慢慢地釋放自己的心理壓力,從而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
該放鬆時就放鬆,不要總是牽牽掛掛。撇下手頭的活兒,好好放鬆一下,去釣魚、去登高、去觀海,確實能夠消除我們工作中緊張的情緒與心理壓力。放鬆也如前所說,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方法,也是保證自己身心健康的一種必要途徑。然而,這隻是就徹底地放鬆自己而言。該放鬆時,你就應當學會轉移你的注意力與興趣。去釣魚時,多想想如何選址,該帶哪些漁具等等;去登高時,多想想該約哪些夥伴,去登哪座山,還需要哪些裝備等等。這個時候,最大的忌諱莫過於你已經放下了手頭的工作,腳已經邁出了辦公室的門,而心裏念念不忘的卻還是這項工作究竟該如何去做,明天可能還會有多少活兒要幹等等。一想到這些你便會頓感遊興索然,不但真正地耽誤了你的工作進度,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得你的焦慮程度非但不會減輕,反而會加大。要是那樣的話,你還不如不去“放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