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快樂偏方2(2 / 3)

3.切莫貪心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常樂,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

這是佛教經典《佛遺教經解》中記載的修“八功德”之一的“知足功德”裏所提出的勸戒,這也可以成為人們的處世原則。

《智慧書——永恒的處世經典》的作者巴爾塔沙·葛拉西安從人的需要的角度,也勸戒人們要功成身退,見好就收,切不可過於貪心,踏著欲望攀升的階梯,無止境地被欲壑所累。他寫道:

“所有高明的賭徒均行此策。退得妙恰如進得巧。一旦獲得足夠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便要見好就收。聯翩而來的好運總是可疑的。最好是好運和厄運交錯而來,這樣還可以使人享受苦中帶甜之樂。當運氣來得太猛烈時,它很可能會摔倒並把什麼東西都撞得七零八落。幸運女神有時候也給我們補償,拿持續性來換取我們的緊張感。如果她必須把某個人老是長期背在背上,她一定會感到疲倦不堪。”

是的,一個人如果利欲熏心,將個人欲望無休止地延伸,就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一個人如果正確地對待人的需要和欲望,正確地處理人的情感、欲望和現實的矛盾,並進行合理調節,就能夠活得自在瀟灑。“知足,不失為幸福快樂的源泉。”

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典型事例,也證明著這個道理。

公元223年,劉備進攻東吳兵敗,結果損兵折將,悔恨交加鬱鬱寡歡,悶悶不樂,害起病來了。起初,病勢尚輕,不久便愈來愈重了,於是決定請諸葛亮到永安(東征的大本營)來。接到劉備的詔書,諸葛亮叫益州治中從事楊洪在小心輔助太子劉禪的同時,要特別注意漢嘉那一頭,不可馬虎。諸多軍機大事安排妥當後,他便和尚書令李嚴一同到永安去。

劉備見了諸葛亮,原本想隱藏內心的痛苦,不讓別人看出,但是,他忍不住悔恨交加的淚水,不斷地沿著他的雙頰湧流。他一麵流著眼淚,一麵對諸葛亮說:“我沒能聽從丞相的話,執意去東征,在虢亭打了敗仗,兵將損失過半,現在後悔已晚。”說到這裏,他注視諸葛亮:“近來,我時常想起我們當年在隆中初次見麵的情形,好像還在眼前。想不到這次兵敗,又患了重疾,我怕壽命不會久長,不能再跟丞相共事了。”說罷,禁不住慟哭流涕。

諸葛亮也感動得落下淚來,他安慰劉備說:“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切莫再去想它,以免再添煩惱和憂愁。請陛下好好安心休養,恢複聖體健康要緊。”

劉備點點頭。但是不久,他的病更重了。臨死之前,托諸葛亮幫助自己的兒子劉禪治理好天下,並且語重心長地說:“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定能夠把國家治理好。要是嗣子可輔,您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治國的才能,就請您自己在西蜀稱王。”

諸葛亮聽了,汗流遍體,手足無措,泣拜於地說:“臣怎麼敢不鞠躬盡瘁?我情願拿死來報答陛下。”說罷,叩頭流血,塗了一地。

劉備注視著諸葛亮,又是感激又是難過。他吩咐李嚴代寫遺詔,留給太子。遺詔上主要的有下麵幾句話:

我起初得病,隻是下痢,後來又加了其他的病症,就嚴重起來,怕不能治愈。一個人活到50歲,已不算短命,我已經60多了,還有什麼可恨的呢?我隻是放心不下你們幾個弟兄。你們必須自己勉勵自己。凡是壞事,別以為小就去做;好事,別以為小就不去做!隻有德行好,才能讓別人信服。你父親德行不是很好,不能立個榜樣。你跟丞相共事,要像伺候你父親那樣伺候他。你和你兄弟必須努力向上,切記切記!

劉備晏駕前,雖把太子托付給諸葛亮,甚至明示在太子不才的情況下,允許他“在西蜀稱王”,但是,劉備再胸懷寬廣,再依賴諸葛亮,也不可有把王位讓給丞相吧!畢竟,太子劉禪已經17歲了,而且還有劉承和劉理兩個兒子,怎麼會把自己辛苦打的天下拱手讓給臣子呢?當他說讓諸葛亮自為主子時,其實是暗示他以後不要奪權。因此,諸葛亮淚落涕零,發誓要一輩子幫助劉禪治理國家,即盡他全部精力去工作、奮鬥,直至死。他在《前出師表》中寫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兩句話,就是他忠心耿耿的表現。

諸葛亮可謂文武全才,也深知“知足,不失為幸福、快樂之本”的真諦,所以,他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輔助劉備。劉備死後,他不僅絲毫沒有憑借劉備的言語趁機稱帝,而且還“竭股肱之力”輔助後主劉禪。後來,東吳和曹魏都想趁著劉備歸天的機會向蜀漢進攻,諸葛亮帶兵頑強抵抗,結果,累垮了身體,死在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的軍營中,當時隻有54歲。一直到死,他還在為國家的事務操勞,卻從未有過霸權的私心。因此為後世所稱頌!所以,他活著的時候,一直受到劉備和後主劉禪的尊敬、信賴和愛戴,他死後,其言行都流傳下來,其智慧和品德成了後人學習的榜樣。相反,如果當時他權欲太大,有野心,那就毀了一世的英明。俗話說:“一山豈可容得二虎?”當你挖空心思玩弄詭計時,也就埋伏下深深的危機。很多聰明人在成功時見好就收,就是避免禍殃的明智之舉。倘若成功後還不知足,那就會遭人之忌,甚至遭人之害了。所以,知足是諸葛亮的智慧之一。

“知足,不失為幸福、快樂之本”作為一種生存策略,一種為人處事態度,是許多名人偉人的座右銘,宋朝的有功之臣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也深知其中真味,杯酒釋兵權讓人感慨萬千:

宋太祖平了天下不久,便宴請手下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等。皇上請喝酒,大家都顯得很高興。三杯酒下肚,宋太祖把大手一揮,讓左右侍奉的太監全部退下,然後端起酒杯,對相聚的功臣們說:“今天在座的都是我的好兄弟!各位一定要盡情吃喝。”說著,驀地一仰脖,喝個底朝天。但誰也沒有料到,正當大家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得意的時候,宋太祖卻突然歎了口氣,滿腹心事的樣子,說:“你們幫我打下天下,取代後周即了皇帝位,真是勞苦功高,快活無比,實在令人羨慕!如今,我做了皇帝,國家的事情實在太多,難處也實在太大,還不如做個節度使呢!你們知道嗎?做皇帝這一年多來,我是夜不甘寐啊!”

石守信等人一聽,感到迷惑不解,忙問:“這是為什麼呢?”

宋太祖說:“這不難知道,皇帝的位置隻有一個,誰不想取而代之呀,我能不擔心嗎?”

石守信等人聽罷,都誠惶誠恐起來,立即跪在地上向宋太祖叩頭道:“陛下,為何說出這樣的話,如今大局已定,誰還敢對皇上起異心?”

宋太祖憂心忡忡地說:“你們雖然沒有這個野心,但你們的部下將士中有貪圖富貴的人,不一定沒有啊!或許有一天把黃袍給你們穿上,你們不想幹也不行啊!”

石守信等人聽得戰戰兢兢,渾身冒汗,都叩首哭泣:“我們真是愚蠢,從來沒想到這一點,請皇上憐憫我們,給我們指出一條生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