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快樂偏方3(1 / 3)

三番五次企圖捉弄晏子的楚靈王,到頭來卻是弄得自己灰頭土臉,不得不對晏子另眼相看。

在楚國,晏子通過耳聞目睹,對楚靈王的狂妄自大以及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虛弱,一清二楚,從而為齊攻楚提供了準確的情報。

晏子回到齊國,向齊景公彙報了楚國的狀況,以及自己對楚國目前形勢的看法和應該采取的策略。他認為,趁楚靈王萬般驕橫、目中無人,朝中又沒有頭腦清醒、才能出眾的大臣之絕好時機,此時攻楚,必然會穩操勝券。

齊景公認為晏子所言極是,於是很快發兵征討楚國,幾乎屢戰屢勝,奪取了楚國許多城池,最終達到了削弱楚國國力、稱霸諸侯的目的。

這就是中國古代史上晏子使楚的傳奇故事。

在晏子使楚,齊國的力量不斷強大起來後,朝廷決定給他重重的獎勵,要賜予他榮華富貴,他卻一概推托不要。他曾上書給皇上說:“我不是不願富有,我是擔憂失去富有。我現在已經有一定的產業,所以不敢再要。富有,應當像絲帛一樣,由幅來限製它的界限,不能任意讓它膨脹。”

晏子的奏折,感動了皇上,而且也使滿朝文武所佩服,同時增強了自己的威信。

我們不得不欽佩晏子對待財富的自我控製態度。今天,無論從品德角度還是從處事角度看,晏子的所作所為都是聰明而睿智的。那麼,他的智慧表現在何處呢?就在於他把握住了事物的度,並且弄懂弄通了如何去把握事物的度。因此不離他左右。後來他因賢明智慧,擔任了齊國宰相。他一生的輝煌,如同驕陽,發射著耀眼的光芒。他是春秋時代出類拔萃的政治家、外交家。他那種不戀金錢和財產的態度,不僅增添了他的光彩,也增加了自己的威懾力。

與晏子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唐玄宗。由於他貪圖美色、荒淫昏聵,終於導致兵連禍結,失去了皇位。

唐玄宗天寶年間,楊貴妃在玄宗的心目中簡直就成了一件稀世珍寶,愛不釋手。他對楊貴妃的寵愛達到了“三千寵愛在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程度。楊氏一門,也因此顯赫一時。楊貴妃的堂哥楊國忠,原本是個不學無術的庸人,又是個橫行一方的惡霸,利用表妹的裙帶關係,才混上了宰相的交椅。楊國忠做了宰相,無所不為。楊貴妃要收胡人安祿山為養子。可笑的是,楊貴妃的年紀比安祿山小20多歲,可安祿山清楚楊貴妃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地位,所以竟恬不知恥地拜楊貴妃為幹娘,楊貴妃讓他裝扮成小孩模樣,經常出入後宮。漸漸地,安祿山與楊貴妃搞熟了,隻要一見麵,總親親熱熱地叫聲“幹娘”,宮女、太監聽了,都覺得刺耳,可他卻鮮廉寡恥,照叫不誤,越不舒服他越要叫,而且總是顯得從容自如的樣子。一次,他被唐玄宗召到宮中去,見貴妃娘娘在場,便先喊“幹娘”,同時跪拜下去,然後才喊“陛下”,再跪拜下去。頓時,唐玄宗覺得不合情理,生氣地問道:“為什麼不先拜皇上?”安祿山趕忙吞了一口口水,解釋道:“我們胡人的風俗,都是先拜母親後拜父親的。”

唐玄宗聽後,更覺得憨厚可愛了,而安祿山則抓住每一次朝拜的機會,使出他的渾身解數,來討唐玄宗和貴妃娘娘的喜歡。當然,安祿山處心積慮的討好終於有了結果。到了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唐玄宗在任命安祿山為營州都督兼範陽節度使,掌握北方兵權之後,又封他為東平郡王。這是唐以來給胡人的最高爵位。至此,安祿山感到時機成熟,便夥同其親信史思明等將領謀權篡位。他統率15萬叛軍從範陽出發,一路上軍旗獵獵、戰馬長嘶,勢不可當。因為從天寶年間以來,唐朝的統治已經腐朽不堪,軍隊措手不及,缺乏戰鬥力,所以叛軍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輕易占領了黃河以北24郡的大片土地。

旋即,安祿山的叛軍便渡過了黃河,攻克洛陽。隨後又長驅直進,席卷中原,很快攻下長安。唐玄宗如驚弓之鳥,倉皇向大西南逃去。逃到馬嵬驛地方,隨從士兵嘩變,殺死楊國忠。玄宗被迫處死楊貴妃,才得以脫險。經過安史之亂,唐朝大勢已去,玄宗的皇位也失去了。

後人評論說;“唐玄宗沉迷於楊貴妃的美色。每天,玄宗與貴妃縱情聲色之歡,不早朝,不理政務。當時的有識之士偷偷譏評楊貴妃是‘禍水’,然而唐玄宗不識危機,依然沉湎女色,我行我素,沒有限度,這樣安史之亂便不可避免,唐朝的國運就一度中絕了,玄宗也因此鬱悶而死,實為縱欲而亡。”可見,在人的一生中,不論職位多高,權力多大,一旦失去了“度”,對錢財、美色等的占有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走向追求目標的反麵,必會釀成大錯。所以,要戒貪,要講究“度”。讀懂世間萬物皆有“度”,人生才能快樂永久。

5.多一點樂觀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借跛足道人之口在書中唱了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

荒塚一堆早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

惟有金銀忘不了。

終身隻恨聚無多,

及到多時眼閉了。

這滿口“好了”、“好了”的詞兒,究竟是何意思?那跛足道人笑道:“你如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叫‘好了歌’。”

聞此言,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跛足道人在他的“好了歌”裏,淋漓盡致地袒露著他透徹人生的感悟。

這種感悟,其實是勸戒人們在人生的長河裏,能不被外物所誘惑。倘若果真能夠如此,那便沒有煩惱了。這樣,你就有可能達到“好”的境界,與快樂相約到老。

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到,放棄一切雜念,努力實踐樂生與美生、瀟灑與自在相統一的人也不勝枚舉。東晉時期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一位頗具代表性的人物。

陶淵明字元亮,一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自幼聰明好學,熟讀各類詩文,尤其喜歡做詩、寫文章,而且誌向很高。“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恰是對他那種雄心壯誌的絕妙寫照。但是,那時候,門閥士族把持了國家大權,不是出身世家的人就不能當官,特別是不能當大官。出身低微的陶淵明,根本不可能得到應有的重視。他的才學長期被埋沒,直到年過三十,才開始步入仕途。雖為官十多個春秋,得到的不過是一些縣令、參軍等小官職,無法實現他的偉大抱負。在幾次出仕的過程中,他逐漸看清了掌權者內部的勾心鬥角和官場的黑暗、腐敗。這樣,他就越來越厭惡官場生活,更不恥於與那些過著奢侈、荒淫生活的人同流合汙,心情很鬱悶。他曾一次又一次地思索:如此下去,既無法舒展自己的才幹,又無法實踐自己的高尚誌節,還要為官場上的應酬而浪費精力,真是令人傷心透了。為此,他先後三次辭退官職,回到鄉下過清淡的生活。他最後一次憤然辭去彭澤(今江西的彭澤)縣令。

有一年中秋時節,一位代表太守的督郵要來彭澤縣視察,縣裏的小吏請陶淵明束帶相見,以示尊重。這樣做,當然不是小吏的別出心裁,而是按規定必須穿戴整齊去迎接上司派來的欽差,還要畢恭畢敬地向他行禮。陶淵明不願這麼做,便對縣衙的人說:“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言下之意,就是說我怎麼能為了五鬥米的薪水去向自己所不欣賞的人俯首帖耳呢?於是便把縣官的大印交了出來,回鄉隱居,並且寫了傳頌千古的《歸去來兮辭》,以示和惡濁的官場決裂,後人常把“歸去來”比喻為不在名利場上競爭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