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快樂偏方3(2 / 3)

陶淵明回到家鄉,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白天幹活,晚上休息,靠自己“躬耕自資”來維持生活。雖然貧窮、勞累,但日子卻過得悠然自得。他和鄉親們一起下田耕耘,一起喝酒聊天,感到心情舒暢、快活。在他的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中,不僅描繪了鄉村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也反映了淳樸、善良的農民的思想感情。

請看《歸園田居》第一首:

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巔。

短短幾句詩,把平凡的農村生活寫得有滋有味!

再看《歸園田居》第三首:

種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把勞動寫得這樣詩意盎然,絲毫不以為苦,反而把勞動當作一種樂趣,又反映了他自己不與黑暗統治者妥協的決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名句,則更加惟妙惟肖地展示了詩人熱愛自然和曠達樂觀的心境。

陶淵明的晚年,生活更是貧困,但他對自己的選擇從不後悔。就是在這種貧困潦倒的困境中,他寫出了一篇充滿理想色彩的《桃花源記》,構想了一個土地肥沃、人情淳樸,養蠶織布,人人過著美好生活,春耕秋收的烏托邦式的社會,充分表達了他對理想世界的渴望,也充分顯示了他瀟灑自在、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你來到人世間,要想活得瀟灑,活得自在,活得快樂,應需要有一種樂觀向上的情懷。

如果人人都有一種樂觀向上的態度,麵對任何危難就不會慌恐、不會憂鬱、不會煩惱了。

2000年9月23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大河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馬樹軍、江華寫的一篇震撼人心的報道:

原華到治療室去了,白色刺眼的病房裏,她的媽媽流著眼淚給我們拿出她心愛女兒的照片——她美麗的少女時代,她兩年前在校園裏活潑健康的寫照。

1998年2月13日,春節前三天,正在河南省工商學校就讀的原華被發現患了骨癌3個月後,左腿永遠留在了北京。

原華,這個剛剛21歲的青春活潑的安陽女孩,癌魔正在無情地吞噬著她的肌體,然而,她讓人看到的卻是依然燦爛的笑容。

兩天來,記者在鄭州武警醫院的腫瘤科病房裏,感受著骨瘦如柴的女孩生命的魅力。

原華是個活潑好動的女孩,從小喜歡遊泳、喜歡溜冰、喜歡打羽毛球。坐在病床上的原華用手勢比劃著流暢的遊泳曲線,說:如果科學給我安上一條尾巴,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遊泳了……

原華說,我有腿的時候,很少做夢,現在經常做的夢就是飛。我長了一雙美麗而透明的翅膀。夢中的爸爸經常像放風箏一樣把我放飛。

幾年來,原華頑強地和疾病爭奪生命。她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疼痛。去年10月,劇痛再次吞噬著她,疼痛使她在地上打滾,她滾到哪裏,同學們就把四條床單鋪到哪裏。她在疼痛中艱難的說出一句話是:“隻要能保住生命,再苦我也要治療。”在場的同學和醫護人員無不痛哭流涕。

她疼痛難忍的時候,就唱歌、誦詩、讀英語、和病友說笑話,直到自己再也沒有力氣說話。

原華就像所有女孩子一樣愛美。有一次和母親一起到醫院小賣部,她和媽媽討論哪種洗發水更能護理頭發時,忽然才想起自己的秀發因為化療早已脫盡了……

光頭的原華看上去也不難看,戴上母親用兩條手絹做成的小帽子更顯純真可愛,她說像個小兔子。

苦於病痛,沒有上大學成為她的心病。母親說,前些日子提起這事還哭鼻子哩。然而她沒有放棄,病床上擺著各種書,她打算自學考試。在北京治療時,因住院的一位記者為圓她的夢想,用輪椅推她到清華、北大並在校門前留影……

喜愛足球的原華在9月20日被抱到醫院娛樂室看奧運會女足的比賽。看到激動處她對記者說,我給女足寫篇文章吧。她趴在床上,寫下了題為《女足的最後一分鍾》。她寫道:“……我為她們最後一分鍾熱淚盈眶……”

原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狀況,但她更加珍惜每一天。她有一個心願,那就是站得很高,看看美麗多姿的世界,看看充滿陽光和生氣的人間。

記者把她的這個心願轉告鄭州市裕達國貿青年誌願隊,他們積極響應並接她來到了這座鄭州市最好的大廈。

優美的鋼琴聲中,裕達國貿青年誌願者熱情地接待了這位特殊的客人。她被工作人員抱到琴凳上,一曲《歡樂頌》從她被病魔折騰得變形的手指尖流出,那稚嫩的琴聲縈繞在大廳,讓所有的人熱淚盈眶。

在38層的陽台上原華俯瞰整個鄭州,她緊靠淡綠色的玻璃幕牆,看著腳下她生活的世界,自言自語道:“生活多麼美好啊!”

原華的臉上始終掛著令人難以忘懷的微笑和依戀……

麵對令人戰栗的癌魔,為何原華依然從容自如?

麵對失去左腿,為何原華依然撫琴而歌?

麵對30公斤體重,為何原華依然想像在空中飛翔?

這種接連不斷的追問,似乎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思考和對待命運、對待人生態度的視角。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就是說,生活的現實難免磕磕絆絆。有許多事情,往往總是會超出人們的意料,超出人們的支配能力。試想:誰能料到自己何時失業、何時發財呢?誰又能料到自己何時健在、何時病倒呢?如此等等,都是難以預測的啊!應該記得的是:麵對無端的橫禍或病痛,你是從容自如、清心自然、樂觀向上,還是誠惶誠恐、憂鬱煩惱、悲觀失望?這就涉及到對人生的態度。同時,如何對待生活中的不幸,也反映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原華之所以微笑著麵對癌魔,是因為她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或者說在於她熱愛豐富多彩的世界,熱愛美好的人間。正是由於她的這種態度,從而才麵對病魔擁有樂觀向上的態度,才能為人所欽佩。有人曾問原華:“你在這個時候為何還如此快樂。”原華笑笑,毫不遲疑地回答道:“一個人如果懂得了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的話,那麼,他麵對任何困難痛苦就都不會煩惱和憂傷了。”

這實在是一種樂觀的情懷,一種用愛心和快樂鋪成人生之路的曠達心胸。

相傳,唐朝才華橫溢的大詩人王維在一次出遊的途中,突然進入“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但他從容自如,依然輕鬆快樂。於是,一佳句上得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