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快樂偏方4(2 / 3)

孤獨使我們認清自己的所知所感。安娜·莫柔·林德伯格在《大海的禮物》中,強調了這一觀點。她這樣講道:因為隻有空間才會使美麗開花,有了空間才能產生事和物,人們才會變得獨特而更有意義——因此也就顯得美麗。

為了使情感和精神健康成長,我們必須首先留出空閑。隻有在閑暇獨處時,我們才會醫治心靈的創傷,並使之開闊。在閑暇的安靜中,我們才能聽到內心的真我對自己的生動而神奇的教誨。把生活定位於經常的沉思和安靜,可以使自我更有意義並獲得極大的內心平靜。

來做個實驗:允許你每天給自己留出10分鍾——清靜的10分鍾。不要去想怎樣“利用”這時間,隻要放鬆,安靜。盡可能地延長安靜的時間,盡管其他時間會很緊張。安靜地傾聽你的真我,從一個空白的空間裏對你的呼喚來鼓舞精神,並在安靜中休息,複蘇。

現在,我們可以享受安靜帶來的好處了。

快樂是什麼?快樂來源於“簡單生活”。文明隻是外在的依托;成功、財富隻是外在的榮光,真正的幸福來自於發現真實獨特的自我,保持心靈的寧靜。

麗莎·茵·普蘭特指出:“財富、健康和快樂的關係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明確。事實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是在令人難以察覺的絕望狀態下生活的。這在工業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國家,情況尤為嚴重。”一項統計顯示,在美國社會中,一對夫妻一天當中隻有12分鍾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周之內父母隻有40分鍾與子女相處;約有一半的人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時間的危機實際上是感情的危機。大家好像每天都在為一些大事瘋狂地忙碌,然後疲憊不堪,沒有時間顧及其他。大家都在勞動,都在創造,但是,生活真的變好了嗎?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和埃德·迪納已經證明,財富是一種很差的衡量幸福的標準。人們並沒有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幸福。相反,物質的進步有時使人作繭自縛。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已經成為許多工作不可缺少的幫手,不過,如果一項工作每天都麵對源源不絕的電子信息,就很可能產生“信息疲乏並發症”。許多企業界的經理和信息業的工作者抱怨,每天必須接聽的電話和處理電子郵件造成精神上莫大的壓力,“信息疲乏並發症”甚至會造成長期失眠,嚴重影響健康。至於伴隨文明發展而來的噪音、汙染等問題則更是盡人皆知的了。

但是,許多人在這樣的生存空間下感到“習慣”。習慣控製著我們的生活:你習慣每天早上7點起床,早餐的食譜基本是固定的;之後瀏覽固定的一份當天報紙;之後準時上班,不會注意沿途新開的商店和重新修整的草坪,想的是今天的工作時間表,從不遲到;工作更是一些例行公事和慣例的做法,包括與下屬吃飯,與客戶吃飯,與公司的經理共進午餐等等;回家後的事情也是固定的,甚至與丈夫的性生活的習慣和姿勢也是多年不變的。

習慣固定了人們的思考模式,使生活成為機械化的程序,結果是複雜了你的生活和你的心情。你有了固定的軌道和角度,可能隻對自己的觀念感到愉快,無法接受別人的或者新的觀念。

習慣性情緒越多,個性也就越萎縮,從而逐漸失去創新的想法和動力,使我們成為受習慣支配的機器。

在習慣的支配下,我們對這個嘈雜的世界、混亂的時空沒感到有什麼不對勁,也許隻有到臨終的時候,才會悲哀地發現,自己的一生,原來是這麼的不幸福。

13.不要讓小事困擾自己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隻有短短的幾十年,而浪費了很多不可能再補回來的時間,去愁一些一年之內就會被所有人忘了的小事,值得嗎?請把生活隻用在值得做的行動和感覺上,去經曆真正的感情,去做必須做的事情。生命太短促了,不該再顧忌那些小事。

羅斯福夫人剛結婚的時候“每天都在擔心”,因為她的新廚子飯做得很差。“可是如果事情發生在現在,”羅斯福夫人說,“我就會聳聳肩膀把這事給忘了。”好極了,這才是一個成年人的做法。就連凱瑟琳女皇——這個最專製的女皇,在廚子把飯燒壞了的時候,通常隻是付之一笑。

芝加哥的一對夫婦請朋友到家裏吃飯。分菜的時候,丈夫有些小事情沒有做對,當時朋友們並沒有注意到,而且注意到的話,大家也不會在乎的。可是他的太太看見了,馬上當著朋友們的麵就跳起來指責他。“約翰,看看你在搞什麼!難道你就永遠也學不會怎樣分菜嗎?”

然後她對朋友們說:“他老是在犯錯,簡直就不肯用心。”也許他確實沒有好好地做,可是大家實在佩服他能夠跟他太太相處20年之久。坦白地說,大家情願隻吃兩個抹上芥末的熱餅——隻要能吃得很舒服——而不願一麵聽她囉唆,一麵吃北京烤鴨跟魚翅。

有一次卡耐基和太太請了幾位朋友到家裏來吃飯。就在他們快來的時候,卡耐基太太發現有3條餐巾和桌布的顏色沒辦法相配。

她衝到廚房裏,結果發現另外3條餐巾送去洗了。客人已經到了門口,沒有時間再換,她急得差點哭了出來。她隻想到:為什麼會有這麼愚蠢的錯誤,毀了我整個晚上?然後她想——為什麼讓它毀了自己的心情呢?她走進去吃晚飯,決心好好地享受一下。而她果然做到了。她情願讓朋友們認為她是一個比較懶的家庭主婦,也不要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神經兮兮、脾氣不好的女人。而且,據她所知,根本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那些餐巾的問題。

一個女人不該為這些小事憂慮,如果她希望求得心裏平靜的話。

在多數的時間裏,要想克服被一些小事所引起的困擾,隻要把看法和重點轉移一下就行了。

14.人生得意需盡歡

早在1732年,哲學家托馬斯·富勒就寫過:“滿足並不在於積累更多的燃料,而在於多帶走一些火。”這句話是說不要老是發火。

脾氣暴躁真是一種很令人討厭、很具破壞性的病毒,它幾乎影響到西方國家的每一個人。富勒的話告訴我們,不要太看重外在的物質和現象而忽視了內心的真正需求。不要讓那些不愉快的情緒所羈絆,現在就把那些可能給你生活帶來快樂的事情做了吧,比如去說未曾說出的話,或者買個更舒適的汽車。雖然人們總是在“當我……實現……”、“當……變好”、“當……成功”,“我就要……”。而事實上,當目標真的實現以後,你就會發現又有新的期望和新的煩惱出現。如果你把可以帶來快樂的事情總是放在一些“實現”、“變好”、“成功”之後,你就永遠得不到快樂和滿足。

將今天變成簡單而又滿足生活的第一天。不再遵循“當我實現……時”,煩惱就會消失。每天追求這些、追求那些,永遠都得不到滿足。最重要的是別和自己過不去,自己想做的該做就做了,讓自己的腦子得到一點寧靜。

知足才能常樂。

15.打開另一扇門

你說過多少遍“你使我們的生活能恢複如常……”,卻不知生命永不再回到起始地點、起始時間,變是宇宙間最恒久的規律。明白了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沒有一樣東西會停留不前,隻會隨時光流逝,我們必須接受一切變化。

琳達的丈夫要調到距她的親友千裏之遙的一個城市去,令她非常沮喪。她肯定自己會很苦惱,她激烈抗拒,甚至暗自希望丈夫不要帶她一起去。

後來有一位朋友勸服了她,說太陽雖在一個生活領域落下,卻會在另一個生活領域升起。她才決定盡可能體麵地接受這個改變。

為了交新朋友,她參加了繪畫班。在繪畫班裏,她顯露出她從沒夢想到自己所具有的才華。不久之後,她們的老師籌備了一次畫展。琳達的作品竟然大受歡迎,從此許多人向她求畫,委托她畫海景,她很快就成為水彩畫家了。“我當時多麼幼稚可笑,”她寫信給她母親說,“這次改變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發揮出自己可能永不會發現的才能。”

假如我們學會欣然接受變化,從中求福,對眼前的種種難題和煩惱就能處之泰然,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