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擋一麵應做的事情
注意同僚和前輩的動向
在未來,比起升遷路線或是職業路線,被派駐外地或是轉行的人會有增加趨勢。
這當中,派駐外地路線因大多是被動接受的,所以即使本人有意願或是早有準備,也無法保證一定會如人所願。但是就轉業來說,則要看本人意願,所以可以隨時開始為將來做準備。
以派駐外地的情況而言,會被派到哪方麵的業界,如果人事命令不公布,我們是無法知道的。如果是和現在公司相關的話,那麼對於即將調派的地方應該會有某種程度的了解。到了那裏,應該可以馬上進入狀態;但如果是完全不同的業界,例如:以往都是在製造業裏,新的公司卻是服務業或流通業。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可能完全不熟悉工作性質,因而感到相當辛苦。
暫且不提具體的派駐地點。連是否會被調派外地都不知道的情況,應該要怎樣準備才好呢?應該要磨煉不管調往哪一種行業、形態的公司,都能適用的技能。但是這可能嗎?
例如:被派駐的公司需要的人才是攻擊型或是守備型,這就是你自我啟發、能力開發的重點。往新的事業發展或是成立新的公司這種可能性大的話:
①從零出發,構築組織係統的能力。
②從公司本身設立到登記、人才募集、企劃、宣傳活動的推行等等能力,幾乎要求要有全方位的能力。
當然,在事業或是公司經營上,想要做到麵麵俱到相當困難,但並不是不可能,個人商店就是由這種形態開始,然後運營的。
如果自己的公司對於進入新的領域或是成立新的業務部相當熱衷,而你的前輩、同事也都先後被調到那些地方,那麼你也要有所覺悟,有一天可能會輪到自己。這時候以學習的心態,閱讀書籍或是參加研習會都不失為好方法。另外也可以多接近自己認識的自營商老板,從他們親身的工作經驗中學習,這是最好不過的學習方法。他們的方法當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相對地也有不足或是比較脆弱的地方。所以並不是完全吸收他們的經驗,應該要加以取舍選擇,再加以吸收。如果對方願意的話,也可以提供他們所欠缺的資訊或是意見。
把握機會
同事、前輩主要的調派地點已經是達到某個程度的完善企業,也可能是組織龐大的公司,因此以後需求的是“守備”的人才,或許是“守備”有些語病,也就是說,你們需要從零開始,派駐地的公司應該已經存在一套做法。
調派到這種公司的時候,要先有“入境隨俗”的心理準備。
如果想在派駐的公司當中套用母公司的做法,讓做法一切遵照自己的意思的話,這樣可能會遭到排斥,即使你是社長,想強行這麼做的話也會遭到抵抗,所以這點應該要事前有所認知才行。
所以調派他地,如果是那種稍具規模的公司,那麼剛開始的時候,你最好配合那裏的步調做事。還有,讓對方感覺到恰如其分的優點,這點是很必要的。
例如:“暢通和母公司之間的溝通渠道”或是“活用母公司時代所建立的人際關係,擴大銷售路線”等等優點。
所以從四十歲以後,就要和現在公司的人之間建立起順暢的溝通渠道,建立人際和資訊網,這樣才能為將來調派的公司介紹新的客戶。當然在調派之初,某種程度上應該配合那裏人的工作,先習慣新公司環境和業界。除此之外,你應該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先摸索到工作的方法,盡早讓新的工作上軌道。
讓調派公司的上層認為,“公司派你來這裏真是對極了”是很必要的。就像我前麵提過的,你是否會被調派外地,或是會被要求具備怎樣的能力、具體的調派地點等等,都是無法事先預知的。
但是在某個程度上,你應該可以麵過周圍的情況來猜測。事前應該審視自己是屬於攻擊型或是守備型,然後再加以磨煉自己的專長。
如果你是屬於攻擊型,在新公司或是新事業部成立之時,也可以自願調派。
因為自己積極爭取調派,而做得有聲有色的例子也不少。所以不應該隻是坐等機會到來,而要積極爭取出線的機會。
最近采用這種缺席的公司也愈來愈多,這表示——機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三〉獨擋一麵應具備的能力
實幹能力的重要
如果你被調派前往的是一家組織完善的公司的話,那麼請針對必要的能力做些補足。就像我們在前麵說過的。調派前往的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在這種中等規模以下的企業當中,會被要求具有某種程度的實幹能力。
所謂的實幹能力會因為範疇不同而有差異,如下麵的例子:
①在會計部門當中的分科目、記帳、現金出納、資金動用、決算、試算表的完成等等。
②在營業部門當中的銷售能力、網絡架構、各種活動企劃、推廣業務等等。
③在製造部門當中是工作機械的操作、自動機器的使用、工作管理、原料管理、品質管理等等。
④在企劃、研究開發部門當中是實用新案、專利權、發明、新產品試驗、市場調查、商品開發……等等。
⑤在出口部門當中則是語文能力、通關手續和海外的聯絡交涉等等。
對於以上的事務,你應該要能做到某種程度才行,而且光這樣還不夠,因為如果這樣就夠了,那他們隻要找兼職或是人力中介公司的招聘員工就夠了。
所以四十歲、五十歲的派駐員工、幹部,實幹加上某些附價值的能力是必要的,所謂的附加價值能力就是指導能力和管理能力。
其實我們倒不如說,為了能指導這個角色有良好的發揮,所以才被要求需要具備這種能力,也就是說實幹能力才是附加價值。並不是光有指導能力或是管理能力就足夠了,但從大企業派出去的員工,對這一點常常感到困惑。
例如:在母公司的時候,隻要大略看過部下做好的決算書,檢查一下然後簽名就行了;但是在派駐前往的公司當中,可能會依情況不同,有時候必須自己完成決算書,也很有可能需要親自做一些日常的作業。
這種時候,才說不會是行不通的。我們介紹幾個例子。
第一個事例——一位中層幹部X先生在銀行的客戶服務部任職了三十年,在調派前往的製造公司裏成了會計部部長;但是X先生對於會計事務完全一竅不通,所以造成會計部業務混亂,沒多久X先生就辭去派駐公司的職務。
第二個事例在商社工作,做到部長級的Y先生,以高級幹部的身份調派到中層商社,他接到上級命令,利用外彙作為投資策略;但是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慘遭滑鐵盧,損失了數億日圓,到最後遭到公司革職。
第三個事例——在大規模的製造公司裏麵,擔任研究開發部門科長的Z先生被調到中小企業的K公司,擔任研究所長的職位,並且負責K公司新研製品開發的工作。K公司的上層對他有很大的期待,但是過了三年卻毫無成果,所以Z先生又被送回那間大規模的製造公司。
這些事例中的人物之所以會如此,都是因為“大企業病”導致。
在大企業工作很久以後,其實自己已經成了龐大組織當中的齒輪、零件,隻是自己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升到管理職後,往往會養成習慣將下屬當成自己的手腳般使喚,所以對於事務作業愈來愈生疏。也就是說,知識與技能會產生偏頗。
如果以五十歲前後會有調派的機會這一點為前提的話,那麼四十歲應該要檢驗自己是否有身患大企業病,會不會事務作業;還有試著從大企業病的泥潭跳出來,努力學會實事作業是很重要的。
其實會造成這種技能知識偏向一方的人才,公司要負大部分的責任,但是你們能因為這樣,在調派外地後就埋怨以前的公司。
還有公司會派什麼樣的工作內容給自己,隻要自己能夠用心,對於會計、外彙買賣、新產品開發等等,應該可以學會該範疇的知識才對;但是對於實踐經驗這一點,如果沒有實際從事類似工作的話,是比較難獲得的。若是能先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並且在派駐前往的公司當中積累經驗,還是有可能慢慢熟悉工作內容的。
還有一點希望各位注意的是,即使你有打算在派駐的公司做到退休的想法,但是可能會因為母公司的人事調度,而有不斷轉調的情況發生,無法盡如你願。一紙人事命令,你就得飛到世界的另一端。這也可以說是上班族的宿命吧!
有些人因為厭惡這一點,所以毅然決然轉業或是出去自立門戶,或幹脆選擇悠閑自在的路線。派駐外地路線的人,至少對於以上提出的例子要有心理準備。
〈三〉獨擋一麵的駐外生活
將夫妻間的代溝消除
派駐外地者的生活可以說比較安定;但也有人是比在母公司的時候收入減少,或是升遷緩慢、上班時間拉長、實質收入減低的。
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例如:以社長、高級幹部的身份前往,用自己的雙手將業績提高,收入大幅增加,你可以描繪這樣的遠景。
工作和私生活是否能取得平衡,就看和妻子、家人之間的對話到達哪一種程度。這一點和升遷路線的人一樣,有相當多的限製,所以一切還是得看本人有沒有用心去做。
在派駐前往的公司後,埋頭於工作不是不好;但是心靈還是要稍做調劑,取得和私生活之間的平衡:
①首先和妻子多溝通;
②針對目前的生計狀況和未來生活所需取得共識;
③自己的工作改變的時候,收支如何取得平衡?有紅利或獎金要怎麼動用?
針對以上各點,應該要先商量好才行。
對於妻子希望先生做些什麼(女性則站在相反的立場,思考先生希望妻子做些什麼),應該要先了解清楚。
也就是說,例如:妻子可能希望先生早點從公司退休,一起享受快樂的退休生活;相反地,或許也有妻子希望先生所在的公司當中,有升遷的機會。
或者在派駐外地的時候,先生本身可能想嚐試以前沒做過的工作內容,例如:以前一直是從事跟行政相關的管理工作,但現在卻想去嚐試看看企劃的工作;但是妻子可能會認為先生應該還是會繼續從事跟行政相關的管理工作。換句話說,夫妻之間對於將來的遠景有落差,但是彼此卻沒有發現,這種例子相當多。
這種情況一樣會發生在妻子也有工作的例子上。或許先生認為妻子對工作隻是抱著一時興起、玩樂、打發時間的態度;但是妻子卻很認真的將工作當成一生的事業,這種例子也不少。
這一點是相當具有關鍵性的。因為這種事而導致夫妻兩人信賴關係和共識破滅,這種例子很多。
尋求家人的同意和協助
一般來說,從四十五歲到五十歲這段時間,是比較不可能期望收入會大幅增加;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五十歲到五十五歲之間可能會成為支出最多的時期。這時自己的收入別說是增加,還有可能成為公司減薪的對象也說不定。
雖然孩子們可能會在這段時間,剛好上大學、研究所、高級科學院,但是也可以考慮讓孩子打工賺取自己的學費。所以不要因為收入的問題,而向調派前往的公司妥協。
也就是說,雖然工作內容如自己期望的一樣,但是因為收入減少,所以辭職,這種做法我們並不讚成。
對於第二人生來說,這樣的做法是本末倒置。應該是要想想如何解決家的生計,如果有不足的部分,應該有怎樣補足的想法才對。
當然,有一個方法是同派駐公司交涉,要求提高薪水;但是如果要求的薪水高,相對地公司也會期望你有值得公司為你加薪的工作能力,但是過了四十歲以後還要這樣勉強自己,實在很困難的。
所以看看自己的生計支出,即使是派駐公司給的薪水不夠,但是能接受工作內容的話,應該要想辦法補足支出的不足部分。
例如可以動用某部分的存款,或是讓太太和小孩幫忙。當然這種情況將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例如:孩子上大學或是研究所,暫時性的教育費用,就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度過難關,然後再以未來生活為基礎,進行生活規劃。
派駐外地人,在某種程度上生活應該算是安定的;但是就像我們前麵所提到的,隻要一張人事命令,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去怎樣的新公司麵對新的工作內容。也就是說,看似安定,其實卻隱藏著不安定的因素,這就是派駐外地路線的宿命。
而且會依情況不同,也有人在這個時期考慮走向轉行路線,或是自立門戶,甚至於是選擇悠閑自在的路線。在即將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轉變時,最好先整理好自己的想法。
〈四〉獨擋一麵的人際關係
珍惜現在的你身邊的人
針對派駐外地路線的健康管理,最希望各位注意公司環境的改變。說到環境的變化,轉行、獨立自營、悠閑自在路線的人所要麵對的變化可能更大,派駐外地的變化可能還比較小。
針對擴展交際圈這一點,通過新工作環境,應該會有認識新朋友的機會;但是不隻如此,在派駐外地以後,以前的待的公司、所認識的朋友這時就能發揮真正的價值。
所以四十歲的人應該要好好珍惜現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或是通過工作認識的朋友們。即使現在有再好的聲望,如果一旦立場改變了,大家紛紛離你而去,這種交往方式錯誤的。如果抱著反正我在這家公司也不會待很久這種過客心理的話,在公司裏到處和人起衝突,到你離開這家公司的時候,可能會有很多人在你背後批評你,這種情況應該要避免。至少要注意不要留下爛攤子讓後麵的人收拾。
當然除了通過公司或是工作認識的朋友,應該至少要有一、兩位脫離工作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朋友、知己。
這一點我們已經再三地強調過了。選擇派駐外地路線的人,一般來說是屬於公司人類,對於工作以外所接觸到的人,會不知道如何去親近;也有人覺得隨便和公司以外的人交往不太好。
的確,在工作時間,打私人電話或是對方打過來,甚至因為私人朋友來訪而常常不在座位上,這樣就真的不太好。
對於這一點應該要謹慎,公私要分明。但是如果這種情況是在上班時間以外或是休假時間的話,就另當別論。並不是因為忌諱誰,而是外出參加公司以外的交流會,或是和朋友見麵比較好。這些可能對你的工作有所幫助。
最近周末、節日、休假變多了。當然需要加班的公司還是有,但是盡量不要將加班時間拖長,盡可能在固定的時間就結束工作。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應該可以多出許多私人時間,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和朋友見麵。
問題是你應該如何尋找和朋友見麵的機會呢?其實如果你稍微注意,商業雜誌或是報紙上都會刊載各式各樣交流會的專欄或是聯絡方法,你可以打電話過去詢問。
和鄰居的交往也很重要
如果不喜歡直接詢問相關資訊的方式,可以通過公司裏麵有參加類似交流會的人,請他們帶你去參加,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當然不是一開始就一定能找到和自己興趣相符的交流會,可能要多試幾次,才會找到自己喜歡的交流會。
出任地區的委員,例如:居委會、社區的委員會也不錯。這種社區團體和公司的組織不同,因為這些組織沒有營利的目的,而且權限、指揮命令係統也不明確,常常令人感到困擾。而且在委員當中,可能有那種隻享受權利卻不盡義務或責任的人,也有不接受那種輪流擔任幹部的人,更有人拖延會費的繳付等等。
不管怎麼說,這種並不是上對下的關係,所以不能用命令、責罵、處罰的方式。因此隻有用說服的方式,再不就是寄發通知函,提出裁斷,或通過委員的多數表決,強製執行。當然在走到這一步之前,應該要先溝通,看看能否解決,這樣會比較好。
雖然這些有點離題,但是一般的人並不全都是麻煩製造者。在鄰居當中,或許可以找到能夠提供給你們不同於業界資訊,或是彼此間能建立信賴關係的朋友。
有句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可能有時候你會需要鄰居的幫忙,所以要好好重視與鄰近之人的交往,通常太太與太太之間的交往可以自然地進行,但是先生們就很少有機會深入的交往。針對這一點,就像我前麵所講過的,有同樣嗜好的人會比較容易成為好友。不管是攝影也好,或是繪畫、作詩、運動……隻要有任何一項嗜好,都可以通過這些嗜好,自然而然交到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