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3、孫權稱吳王(1 / 1)

就在孫權奪回荊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孫權知道自己奪回荊州,劉備必然出兵再爭。為避免兩麵受敵,必須與魏國暫時搞好關係。因此,他派使節向曹丕祝賀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

但是孫權隻是為了奪荊州、防劉備才表麵上向魏國稱臣,並非出於真心。曹丕為加強對東吳的控製,再三要求孫權把兒子孫登送到魏國作人質。孫權當然不肯,推說孫登年幼,不適宜入朝,拒絕送入魏國。於是,惹惱了曹丕。

公元222年,曹丕以孫權不送子當人質、假意稱臣、心懷二意為理由,派三路大軍直攻洞口、濡須和南郡。孫權連忙調兵遣將、抵擋曹軍。

這時,孫權意識到如果繼續與劉備為敵,將有兩麵受敵的危險。於是,孫權便主動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向劉備求和。劉備大敗之後,也知道荊州已難奪回,如果吳軍繼續進攻,自己也會有危險。同時,劉備又擔心魏國滅掉東吳之後,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對付自己,這對蜀漢不利。所以,吳、蜀聯盟重新建立,雙方信使往來不絕。

孫權與魏國絕交之後,曹丕十分惱火,他親自帶領大軍,到達廣陵,準備進攻東吳。孫權見曹丕來勢凶猛,連忙召集謀臣武將商議對策。徐盛向孫權建議:“我們可以在長江南岸多樹木樁,圍上蘆葦,塗上泥灰,建造假城樓,迷惑魏軍,使他們不敢輕易渡江進攻。”孫權一聽,非常高興,連說:“好計!”接著就命令東吳軍民準備材料,連夜動工。一夜之間,長江南岸出現了無數城樓關隘,連綿不斷,首尾相接,足有數百裏,遠遠望去,真假難辨。同時,吳軍又在江邊停泊了許多戰船,上麵樹立了很多旗幡,製造聲勢。

曹丕在長江北岸隔江望去,隻見江邊戰船密布,旗幟招展,岸上城樓連綿,堅固無比,不覺大吃一驚。他歎氣說:“江東人才濟濟,不可輕易奪取。”便無可奈何地撤軍北還。

這時,諸葛亮也帶領蜀軍,對魏國不斷發動進攻。曹魏被迫處於守勢,已不可能集中兵力對付東吳。這樣,孫權建國稱帝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當初,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也有稱帝之意。但他進一步審時度勢,考慮到力量仍然較薄弱,難以服眾,感到時機不成熟,所以沒有急於稱帝。公元223年,群臣又勸孫權即皇帝之位。孫權再次辭讓說:“漢朝雖氣數已盡,衰敗滅亡已成定局,但我既然不能去救,也無心去爭。”

群臣說:“符瑞已多次出現,天命已顯,這預示著您應該稱帝啊!”

孫權無奈,隻好對群臣說出心裏話:“我何嚐不願早日當皇帝?隻是擔心過早稱帝,會招致魏國征討。魏、蜀如果同時進兵,我們將腹背受敵,豈不危險?請大家理解體諒我的苦衷。”

公元229年,孫權見曹魏幼主登基,不會有大的作為。此時,吳、蜀聯盟關係也非常融洽,國內統治十分穩固,孫權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正式建立吳國,登上了皇帝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