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斷中求活(1 / 2)

老子說:“大成若缺。”(四十五章)這被發展成一條重要的藝術原理。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又說“窪則盈”,他認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充滿原在殘缺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缺處即是圓處。藝術中追求殘缺之美——缺,是一種對完美的期望,是一種淡淡的憂傷,是一種氣韻的轉換。欲致其圓,必由其缺;欲達其活,必由其斷。殘缺是一種美。“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蘇軾並不是要創造一個慘兮兮的境界,這是他的審美旨趣所在。

《詩經》中有兩句話,妙意深沉:“高岸為穀,深穀為陵。”(《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便是低穀,低穀便是高岸,即低即高。深深的山穀,就是隆起的高山。那殘缺之所,何不是圓滿之地!

禪宗也有這樣的智慧,唐詩僧貫休說:“東卻西,南又北,倒又起,斷複續。”斷處就是連處,倒處即是起處。

王羲之說:“實處就法,虛處藏神。” 這個虛處藏神,的確是書法的重要原理。宗白華先生曾經神迷於“虛處藏神”的境界, 認為這四個字真把中國書法的妙處說盡了。

在流暢的線條中追求飛動的意趣,這還不夠,中國藝術每每於斷處追求這婉轉流動的趣味,對於中國藝術來說,空處就是實處;同理,斷處就是連處,正因其斷,故彰顯其內在的脈動。筆斷意聯,線斷脈運,可以自成一靈妙的空間,可盡春蚓秋蛇之意。

中國曆史上有一筆書、一筆畫的說法。

《曆代名畫記》:“或問餘以顧、陸、張、吳用筆如何?對曰,顧愷之之跡緊勁聯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

一筆書、一筆畫本來說的是一筆相聯不斷,後來發展為外斷內聯。《圖畫見聞誌》:“凡畫,氣韻本乎遊心,神彩生於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故愛賓稱以惟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能為一筆畫。無適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筆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終,筆有朝揖,連綿相屬,氣脈不斷,所以意存筆先,筆周意內,畫盡意在,像應神全。夫內自足,然後神閑意定。神閑意定,則思不竭而筆不困也。”

一筆書,一筆畫,不是一筆而成,筆畫雖斷,但有一泓之流綿延流動,有一潛在的龍脈臥於其中。下麵所引書例乃孫過庭《書譜》中的一段,筆畫多斷,但氣勢流轉,一氣嗬成。真如水流般的暢然。如“興”“因”數字,最為明顯。其間跌蕩俯仰,抑揚頓挫,別有趣味,儼然而成一生命整體。這是一幅有“書趣”的作品。依照歐陽詢的結體三十六法,其中有向背、頂戴、穿插、偏側、回抱、朝揖(宗白華按:令人想起雙人舞。一字之美,偏旁湊成,分拆看時,各自成美,故朝有朝之美,揖有揖之美,正如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眾美具也。)等等,以王羲之所說的“左右映帶”來說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