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小園風情(3 / 3)

黃公度曾有《滿庭芳》詞,詠歎南國的一個小園西園,詞上半闋雲:“一徑叉分,三亭鼎峙,小園別是清幽。曲闌低檻,春色四時留。怪石參差臥虎,長鬆偃蹇拏虯。攜筇晚,風來萬裏,冷撼一天秋。”這首詞還有一序言,序言引其所作二詩,與此可相參:“乃退食遊息之地,先嚐賦詩,其一曰:清樾才十畝,炎陬別一天。華堂依怪石,老木插飛煙。長夏絕無暑,乘風幾欲仙。心閑境自勝,底處覓林泉。其二曰:意得壺觴外,心清杖屨間。簿書休吏早,花鳥向人閑。舊隱在何許,倦遊殊未還。天涯賴有此,退食一開顏。”

明清以來,追求小成為一種風尚。由無法大,到刻意追求小,可以說是一種思想轉換。今存明清時期的私家園林大多是小園,即使像拙政園這樣的名園,其實也是個小園。這裏我想說說小園的典型蘇州網師園。網師園占地約八畝餘,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曲徑通幽,花窗透天,非常精巧。這個小園中布置了不少景點,但多而不塞,假山很小,池水一汪,都很小,卻不覺局促。中部是園林景區,以池水為中心,彩霞池明淨如妝,猶如大塊明鏡;天光山色、亭閣花木的倒影清晰地映現其中,真是一個小蓬萊。雖局促而別有洞天。各類建築雖然小而低,但多有透窗、便麵以及空空的小亭,人至其處,往往有豁然開朗之感,雖隔而通透。小山叢桂軒是中心,每逢仲秋“香風滿軒花滿樹”,由於軒前軒後是山,產生了香氣似積發於簃山凹的意趣,雖小而香氣遠逸。真所謂小園通天,妙香遠聞。而軒外花影移牆,園內池中,紅魚點點,優遊自在,真將大千世界動的趣味收攝於其中。這可以說是現存中國園林中以小見大的典範。陳從周先生1980年就是仿照網師園內殿春簃建明軒,贈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明祁彪佳對這樣的意韻體會頗深。他說,造園之妙在“約”。這個“約”頗合於中國美學尚簡的傳統。“易名三義”(不易、簡易、變易)就有“簡易”一條,以少總多,乘一總萬是中國美學的重要原則。他說:“君子處世居身,莫妙於約之為道,且如所居,堪容膝足矣……而登是室也,橫目之所見,為流,為峙,無不畢羅於吾前,是取景又何其奢乎,約其名而奢其實,予滋愧矣。”他在《選勝亭》中說:“惟是登亭徊望,每見霞峰隱日,平野蕩雲,解意禽鳥,暢情林木,亭不自為勝,二合諸景以為勝,不必勝之盡在於亭,乃以見亭之所以為勝也乎!”不必連綿勝景,隻要心中有,非園中之景致,即園中之景致。他在談園中一景妙賞亭時說:“此亭不昵於山,故能盡有山,幾疊樓台,嵌入蒼崖翠壁,時有雲氣,往來飄渺,掖層霄而上,仰麵貪看,恍然置身無際,若並不知有亭也。倏忽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傳響,非但可以樂饑,且滌十年塵土腸胃。夫置嶼於地,置亭於嶼,如大海一漚,然而眾妙都焉,安得不動高人之欣賞乎!”正是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一園則是大海之一漚,而“眾妙都焉”,無所缺憾。他的園就是一個“天瓢”,欲舀盡天下之水。

他說,造園之妙在“隱”。景物是心靈之寄寓,是“隱寓”。必須善藏,惟有藏有涵蘊,才有供人咀嚼的空間。園的形式構造最忌一覽無遺。他給一室命名為“隱瓶”就取此意。他說:“昔申徒有涯放曠雲泉,常攜一瓶,時躍身入其中,號為瓶隱。予聞而喜之,以名臥室。室方廣僅丈,擴兩楹以象耳,圓其肩,高出脊,隱映於花木幽深中,儼然瓶矣。然申徒公以大千世界都在裏許,如取頻伽瓶,滿中擎空,用餉他國。此真芥子納須彌手。若猶是作瓶觀也,不淺之乎視公哉!”

他說,園林之妙在“遠”。寓園有遠閣和遠山堂,他通過兩景之“注”,闡述遠的意味。《遠閣》注雲:“態以遠生,意以遠韻”,惟遠方有美。遠不僅在所觀者多,而在於使性靈飄舉,心意神飛。遠使“江山風物,始備大觀,覺一丘一壑,皆成小致矣”。《遠山堂》注雲:遠之妙“在乍有乍無中,可望而不可即也”,在園林欣賞中得到性靈的超越。

北京頤和園中的諧趣園有涵遠堂,涵遠堂有對聯雲:“西嶺煙霞來袖底,東洲雲海落前。”亭閣雖小,但藝術家是將它放到天地之中去,彙入到宇宙的節奏中去,所以不小,招風雨,幕雲煙,伴春花秋月,收漁歌鳥鳴。這樣的園子怎麼可以說是小呢?這樣的天地怎麼能局促呢?心自遠,天地自大。地偏又何能阻隔!

鄭板橋說:“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其地無多,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非惟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彼千金萬金造園亭,或遊宦四方,終其身不能歸享。而吾輩欲遊名山大川,又一時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曆久彌新乎!對此畫,構此境,何難斂之則退藏於密,亦複放之可彌六合也。”(《題畫》)在一方天井中,居然要彌合六虛,上下與天地同流。這就是以小見大的轉換。心靈的活動是在有限中表現出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