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一角畫韻(2 / 3)

中國畫對小的構圖感興趣,在中唐大曆(766~779年)之後。畫家們不在乎“小”,而且不少畫家有意追求“小”,如在他們的畫中,有各種各樣小的境界:寂寂小亭人不見,夕陽雲影共依依,此亭之境也;一點飛鴻遠山外,煙霞滅沒有無間,此山之境也;一竿寒竹含清淚,獨對青天說縱橫,此竹之境也;一團蒼老暮煙中,幻出奇崛傲世界,此石之境也……畫家們力求通過這“小宇宙”同於“大乾坤”,以小景移出大江天。

就是在這種思想背景下,唐末五代花鳥畫正式作為一個畫科而登上曆史舞台,德宗(780~804年)時的邊鸞長於花鳥,所作大都是一兩枝花、三四片葉;中和元年(881年)入蜀的滕昌祐作花鳥禽類,備極精工,清惲南田非常推崇他在以小見大上的特殊處理,其簡率的用筆、飄逸的用思在後代引來了許多模仿者。在繪畫領域,“以小見大”作為重要的審美趣尚正式確立大約在北宋熙寧(1068~1077年)前後,這一轉變的重要體現就在花鳥畫之中。

當時有一種繪畫形式:折枝,受到畫家們普遍的喜愛,折枝畫和山水畫中的汀渚阪坡煙雲變幻等境界結合起來,形成了頗有韻味的新形式。後人將這些小景畫稱為“小品畫”。於是,這些小品畫成了文人畫家寄寓性靈的工具。而唐末五代以來出現的竹畫,到10世紀前後也成為人們表現筆情墨趣的主要對象。在繪畫形式上,還流行一種紈扇小景畫……總之,一切都趨於精微、細膩、狹小。

如在花鳥畫中,北宋崔白的畫幽淡簡逸,他的畫多是一兩根樹枝,再加上三兩個禽鳥,以微小的空間、簡逸的筆觸,表現自己的幽情單緒。傳其所作的《寒雀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畫冬日庭院中,木葉脫落已盡,一根枯枝上有數隻麻雀在嬉戲,或棲或啄,或交頸而眠,或引頸歌吟,神態各異,活潑而有韻致,沒有院畫家習見的溫麗,隻有微小空間傳遞出的廣遠,冷寂中的生意,疏落中的骨法。

在兩宋,我們可以見到表現山川浩蕩之勢的精心之作,但又有山水新品種——山水小品的出現,而且主要是在11世紀中期理學發展的高峰期出現的。郭熙就善山水小景。駙馬王晉卿當時作小景頗為出名,今從傳其所作的《煙江疊嶂圖》亦可見其風格,這幅畫為其友王定國所作,傳世有4本,上海圖書館所藏為清宮藏本,這幅畫雖層雲疊峰,然不過是幾抹遠山、幾株小樹,矮矮臨風,江上漁舟泛泛如鷗,遠岫飄渺,淡痕隱隱。畫麵以莽莽蒼蒼的煙江為主體,隻於左側有幾抹山影,山腰為重重的霧靄籠罩,山影與廣闊的煙江融成一體,展示了幽遠而又朦朧的境界。用筆不圓不方,富於渾成感。雖是微小的世界,晉卿卻要通過它表現宇宙的無限之意。東坡極喜此畫,曾作一長詩跋此,並在給晉卿的和詩中寫道:“我今心似一潭月,君已身如萬斛舟。”

晉卿的畫大多數都是如此,總是將煙江遠壑、柳溪漁浦、晴嵐絕澗、寒林幽穀、桃溪葦村這類“詞人墨卿難狀之景”附之尺素,東坡題其畫雲:“毫端偶集一微塵,何處溪山非此身?”以一小微塵,表無邊溪山,而不必在筆下直接畫出溪山無盡,這話正說出晉卿小景的特點。明王世貞評晉卿畫:“胸中八九小雲夢,筆底萬頃波浪天。”亦堪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