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一角畫韻(3 / 3)

東坡所欣賞的畫家也多能體現出這種藝術思維傾向。如惠崇,其山水小品在北宋熙寧朝頗負盛名。《圖畫見聞誌》卷四謂其“工畫鵝、雁、鴛鴦,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瀟灑空曠之象,人所難到也”。他所畫的《沙汀煙樹圖》小景,煙樹迷離,景少意長,殊為可觀。東坡所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正道出了惠崇以小觀大的妙韻。惠崇的三兩枝桃花的確再現了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

北宋末年小景更加多了起來,史載梁師作湖天小景,景幽意遠,為徽宗所愛。南宋時小景獲得突出的發展,畫史上流傳大量的宋人小品,多為無款,主要為南宋院畫家所作,足見小景所受到的重視。

中國人愛竹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朝時竹成了瀟灑高逸人格的象征,但是在唐代之前還沒有出現以竹為獨立表現對象的畫。據說唐末蕭悅是我國第一位畫竹之人,然真正大量畫竹當為北宋時期,其時文人畫家幾乎個個是畫竹的高手。宋時被稱為“竹仙”的文同正以擅檀欒清姿而享譽於世。他胸中裝著“十萬丈夫”,筆下卻是三兩枝竹子,他以手下凜凜清姿,成萬丈之勢。東坡作竹也強調“以小見大”,元畫家張雨評東坡墨竹:“一段湘娥廟前意,淋漓秋水與秋雲。”

《宣和畫譜·墨竹敘論》說竹畫:“不專於形似,而獨得於象外者,往往不出於畫史,而多出於詞人墨卿之作,蓋胸中所得,固已吞雲夢之八九……至於布景致思,不盈咫尺,而萬裏可論。”作竹以明誌,然以“少少許”達“多多許”,則是中國竹畫藝術的基本思維路向。

元吳鎮善畫竹,其自題竹畫雲:“誰言古多福,三徑四徑曲。一葉硯池秋,清風滿淇澳。”他的竹畫多以“翠羽風前葉,秋聲雨一枝”為常見麵目,以此一葉盡一夜江南之雨,正所謂“蕭蕭煙雨一枝寒”(倪瓚)。元李息齋也善畫竹,元人吳師道題其竹畫雲:“石根數葉蕭蕭碧,長伴幽人一壑雲。”一枝竹、一片葉,就是一灣秋色、一片秋聲、一個大乾坤,石間參差一兩枝,卻可涵碧凝霜動秋風,畫竹被畫家說成是“寫取江南一段秋”。

一段江南秋色居然能於三兩竿竹枝、一兩片竹葉中見出,正是所謂“隻有一片竹葉,不知多少秋聲”!這裏真充滿了令人感動的妙韻,筆者每度此意,總有不能自已之感,意態忽忽,如置於荒天迥地,我深愛這樣的境界!

綜上所述,這種發展軌跡是如此清晰,以致我們稍稍瀏覽即可窺見。從時間上看,中國畫學熱衷“小”的趣味,形成一種審美趣尚,主要是在北宋中後期,至南宋達到高潮。從這種繪畫新潮的基本思想來看,宋代繪畫突破中唐之前的“咫尺千裏”式強調“量”的廣延的思想,更注重“質”的方麵。因為在許多畫家看來,空間再小,物象再微,都是一個自在圓足的世界,都是一個“全”,他們期望於一枝枯木、一片樹葉、一拳頑石、一竿青筠中,去創造一個大境界,無邊的世界就在一草一木之中。所以到了南宋,隻有像趙千裏等極少數人到千裏江山中追求山川氣勢,而大多數人都醉心於微小的世界中,流連於小景之上,徘徊於汀渚之旁,吟味當下的意味,形成精澄玲瓏的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