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 小中二境(2 / 2)

一是萬川之月。唐代禪僧玄覺《永嘉證道歌》說:“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攝。”這個比喻有兩層重要的含義:一是萬川之月,隻是一月。江流宛轉繞芳甸,何處春江無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萬千江湖,無處不映出它的圓影。然而萬萬千個圓共有一圓,萬川之月,隻有一月相照,一圓貫穿了萬川之圓,散在江湖各處的異在之圓聯成了一個整體,隻有一個生命。這就叫:“隨處充滿,無稍欠缺”,此可謂大充滿。畫家南田說,這叫做“月落萬川,處處皆圓”。

這也就是佛學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卷九:“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智顗《摩訶止觀》卷五:“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此外,又說:一心一切心、一陰一切陰、一入一切入、一界一切界、一眾生一切眾生、一國土一切國土、一相一切相、一究竟一切究竟等;又雲:一行一切行、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位一切位、一證一切證、一智一切智、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等。這裏的一和一切,都不能從量上來說,一無量,無量一,知一可遍無邊法界。一是全體,是渾然不分。所以在佛學把這叫做“不二之法”。

一是芥子須彌。圓明園的景點中就有芥子須彌。須彌是佛教傳說中的神山,《維摩經·不思議品》:“若菩薩往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唐代華嚴宗發展了此一理論。智儼說:“《普賢品》雲:‘一切眾生身,入一眾生身,一眾生身,入一切眾生身。’又雲:‘一切諸世界,令入一塵中,世界不集聚,亦複不雜亂。’須彌入芥子,此即不說也。”“芥子納須彌”這一佛學思想是佛教“一無量,無量一”思想的另一種體現,它對中國畫學也產生深刻影響,如清代的《芥子園畫譜》。乾隆皇帝非常重視此理,他在讚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天然圖畫”時說:“試問支公買山價,可曾悟得須彌芥?”須彌無邊的境界都可圓滿俱足於一個微小的芥子之中,江海無邊之趣,都源於筆下這微小的景致。宋人程正同有《滿庭芳》〔答友人〕詞雲:“五柳先生,宦情無幾,賦成歸去來兮。吾歸何所,任運且隨時。曾向高人問道,清妙處、已悟希夷。誰能羨,胸中芥子,容易納須彌。”

並非有所缺憾,當下就是圓滿,覺悟就是全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曾感歎道:“天地一東籬,萬古一重九。”就注意當下直接的體驗吧,一個小園、一朵浪花,就是全然的滿足。

禪宗中也有對小大境界的思考。《壇經》說:“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語,唐言大智惠彼岸到。此法須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與佛等也。何名摩訶?摩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莫空心坐,即落無記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舍,不可染著,由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行。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莫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心量比虛空的宇宙還要大,悟之心就是全,就是一切。摩訶的境界,在俗世中,成為包舉宇宙、統領古今的大境界,禪宗認為,一悟之後,“小”就是“摩訶”。

蘇州園林師子林,在命名和創造上就注意到這一特點。這個園林本是元代著名藝術家倪雲林和朱德潤所置,現代有的論者說,因為這個園林中有的石頭像獅子,所以叫師子(獅子)林。其實,這一名稱與佛教有關。唐代武則天曾叫華嚴宗大師法藏說華嚴之妙,法藏就以皇宮門口的獅子作比喻來說法,他說:“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即獅子);無邊師子,入一一毛中。”也就是華嚴宗提出的“一即是一切,一切即一”,一物即是圓滿俱足,每一物都有其圓滿的自性,所以每一物都是一個大全。師子林的命名就取於此。它表達的主要思想,就是一即是一切,一切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