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徐世昌:幕僚好做,總統難當(1 / 3)

民國初年,同盟會倚南方十餘省革命黨之勢,為何阻止不了袁世凱奪政權?老袁出山、逼宮、奪權一連串動作,策劃者是誰?袁氏當國,整湖北定中南、清南京平江浙、控四川製西北,步步凶悍,意圖打造鐵桶江山,幕後是哪位高人在指點?

擊潰二次革命,讓袁世凱忘乎所以,在“總統府顧問”的慫恿下,他甚至做起了稱帝美夢……

如果說袁世凱是民初政壇的頭號男主角,那麼他身邊的軍師們就是導演和編劇!小小幕僚三言兩語,致使民初政壇覆雨翻雲,這些高智商的謀士,究竟是想“輔佐明主,拯救蒼生”,還是為虎作倀怙惡不悛?

個人檔案

姓名:徐世昌

號:菊人,弢齋、東海、濤齋、水竹邨人

尊稱:菊老

籍貫:河南衛輝

生卒年月:1855年(清鹹豐五年)10月24日——1939年6月5日

所屬派別:國學派

專項特長:儒家功夫深厚,深諳中庸之道,致力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相似的古人:周公旦

最高學位:清朝翰林

最高職位:清朝東三省總督、民國總統

主公:袁世凱

人生信條:以和為貴

最得意的事:

紆尊降貴陪袁世凱小站練兵,成為北洋軍團總軍師;

清末袁世凱被迫離開權力中樞,助其東山再起;

辛亥革命時,與袁世凱分別唱紅黑臉,逼清庭退位;

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代天子執政。

最不地道的事:

戊戌變法時,指導袁世凱投靠慈禧,間接害死譚嗣同等六君子。

以“君臣尊卑”抵擋“自由平等”,為袁世凱粉飾太平。

最失敗的事:

當總統時發生了五四愛國運動;

被北洋直係後起之秀逼得辭職。

綜合評述:

承襲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有積極入世拯救萬民於水火的儒家思想,又有道不同乘桴浮於海的道家胸懷。辛亥年間有機會領銜北洋與同盟會談判,卻將天賜良機送給了袁世凱;民國初建完全有資格勝任總理,卻自覺愧對清朝,辭官歸隱;袁世凱稱帝時,他大可以以站出來反對,卻礙於賓主情誼默然不語;就任民國總統後,先到清宮征求遜帝溥儀的同意;提倡偃武修文,奈何無功其人學識廣博,堅持和平,勤懇精進,熱愛人民,後世稱為“翰林總統”。

量身定製國務卿

1914年5月1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宣布了正式《約法》。

此時袁大總統可謂春風得意,從當上臨時總統到而今,其係列“組合拳”打得行雲流水:成功鎮壓了二次革命,將國民黨一幹風雲人物趕到日本吃芥末;逼國會毫無懸念地選他為“合法”總統;通過“提案”,宣布國民黨是亂黨;接著,在袁的“英明領導”下,國會自認沒了存在的必要,正式解散。

就在國會解散前,還製定了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民國首部《約法》,替代了民國初年與同盟會簽訂的《臨時約法》。

《臨時約法》是孫中山等人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鼓搗出來的,規定國體為“內閣責任製”,總統隻是虛職,總理和內閣構成中樞主體。這讓袁世凱非常不爽,誰願意把權力下放呢?正式《約法》就很合他的脾胃。這部被後世稱為“袁氏家法”的《約法》,將中華民國的國體性質做了小小的修改,重要三點如下:

1、廢除國務院,設“政事堂”於總統府,置“國務卿”為政事堂首長;

2、行政大事以總統為主,國務卿隻是其參議作用。

3、政事堂性質、成員編製不很明確,介於大清的軍機處和民初國務院之間,需要什麼職位,具體做什麼事情,看總統的心情而定。

“國務院”變成“政事堂”,簡單打個比方,就是法國總統逼著國會宣布“內閣可以解散了,總理就當總統府幕僚團團長。幕僚的人數,總統說了算!”

如果法國總統真敢這麼幹,肯定會被趕下台。袁世凱這麼幹了,卻沒人能奈何他——懂點憲政高人的全被趕走,剩下的隻是禦用的舉手機器。

既然設了“國務卿”這麼個“全國第一”的幕僚職位,誰堪當此大任呢?袁世凱早有中意的人選——大哥徐世昌。

徐世昌與袁世凱是多年的老兄弟,小站練兵的時候,徐不喜出風頭,甘居幕後,袁又太愛招搖,軍師遇明主,二人猶如黃金搭檔。

遠的不說,就大清退位那會兒,正是徐世昌製片,袁世凱導演,才有北洋將領集體通電嚇唬隆裕太後孤兒寡母,共和得以順利推進。

民國初建,袁世凱當了臨時大總統,社會各界一致推舉徐為總理,連同盟會孫中山、黃興也致電擁護徐世昌。在孫黃看來,袁世凱陰鷙狡黠,隻有沉穩踏實的徐世昌才能與之相善。

出人意外的是,外界呼聲越高,徐世昌的推辭之意越堅決。有人分析是徐生性迂闊,受著大清的厚恩卻倒戈轉向民國,良心上過不去,隻能托言因“國變憂憤”,暫避“一時之謗”,封山歸隱情願當遺臣,勉強能可算“不負皇恩”。

也許徐世昌精明著:國民黨跟北洋軍團彼此不對眼,新政府很可能崩盤,要是猴急去當個不甚明確的“總理”,沒準就鬧得裏外不是人。

徐世昌究竟怎麼想,不得而知。

但是他這步棋是走對了:民國首任“臨時內閣”短短三個月,就在袁世凱與國民黨兩大勢力的夾擊下斷了氣。接著內閣割韭菜似的換了幾茬總理,個個狼狽不堪。

待國民黨發起的“二次革命”被撲滅,袁世凱平定全國後,情勢又不一樣了。袁特意設了“國務卿”這個職位,對徐拍了份電報,內容可用幾個字概括:大哥,來,咱繼續合作。

袁世凱為何急著要請徐世昌出山呢,還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盡管國民黨被打垮,但是孫中山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已經蔓延開來。老袁違背《臨時約法》,踐踏共和,很難鉗住萬民之口。即便北洋軍能殺人,卻無法誅心,袁世凱需要理論型的軍師,以高屋建瓴的姿態引導民眾,將沸騰的民意合理疏導,而徐世昌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又有北洋總軍師的經驗,自然是不二人選了。

徐世昌曾表態不仕民國,一時半會拉不下麵子,袁世凱就跟大哥碼齊了台階:先是派徐的門生王揖唐(後來當了大漢奸)上門苦苦哀求“請先生為天下蒼生著想”;接著外交總長孫寶琦、陸軍總長段祺瑞齊齊上陣“國家如此不堪,您要不出山,袁總統寸步難行啊!”“北洋有如此成就,完全歸功於您的指導!”等等。

結局隻可能有一個,徐勉為其難:“幹呢,我確實不能幹,也不願幹;不幹呢,又覺得不好意思,沒幫老朋友的忙;暫時過渡看看吧,可是民國的俸祿,我是絕對不會領的……”

在決意啟程赴京時,徐世昌的弟弟徐世光哭著勸:“清室於兄長可謂皇恩浩蕩?前年兄長還親口說過不忘清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議和之際,你曲從袁謀,已為人所議;今再為袁效力,將有何麵目見先帝於地下?”徐世昌很尷尬:“我盡量為國為民做點事情,到時候先帝應該能體諒我的……”

徐世昌很是掙紮了一番,他有著傳統讀書人的精英意識,鑒於時局動蕩黎民混沌,自覺有必要出山“為天下盡自己的責任”。一旦有了用武之地,隻要施展才能,為國謀利,博取賢名,也算能抵“不忠”了。

袁世凱很照顧大哥的情緒,徐剛到北京,袁就以私人身份送了一幢豪華辦公樓,並讓手下人全部稱徐為“相國”;並吩咐政務堂所有官員,凡有人要見相國,必須先通報,非相國傳請,不得打擾;至於每月薪水,袁調總統府“交際費”按時送上——這筆錢屬於兄弟私人所贈送,不算是“民國俸祿”。

政事堂這個“超級幕僚團”在徐世昌的領導下,很快構建了全套人馬,楊士琦為“左丞”、錢能訓為“右丞”,聽起來跟清朝的官職差不多;另有法製局、印鑄局等等,誰也不清楚這些機構究竟具體做啥實事,總而言之,做好幕僚本分,“協助總統”就夠了。

“國務卿”徐世昌登台之後,便開始推行“複古”。

徐世昌不是屍位素餐的主兒,他覺得國民黨推崇的“民主”“共和”擾亂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既然民國已經建立,何必在喊打喊殺追求虛無縹緲的“自由”,破壞遠比建設容易,民生凋敝如斯,空喊理論能救國麼?孫中山從西方舶來的一套根本不適合中國國情,還不如孔聖人“君君臣臣”踏實。

上任初始,徐世昌便給袁出主意:欲為民眾“改造思想”,必須恢複老祖宗的那套,尊孔複禮。

袁世凱深表讚成,於是徐世昌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讓全國文官呈送履曆時,要加上前清官階——沒有?那還真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第二道命令,是把各省民政廳長改稱“巡按使”。

說徐倒行逆施也好,說他冥頑不寧也罷,他本身就是一個從詩書禮易裏鑽出來的儒生。況且民初思想界的確混亂,關於三民主義,下層草根一竅不通,中層小資似懂非懂,上層精英分歧又大,鬧得全國一半人腦袋中都是漿糊。故而徐世昌提倡的“做好事,說好話,睡好覺,不長瘡”等基本做人準則,很受百姓歡迎。

待全國掀起“複古熱潮”的時候,徐世昌還幹了件大事,這年端午節,他以大清“太傅”的身份,穿著清廷的官服,參加了小小清宮的“端午賜宴”。

此舉引得全國大嘩,有人在租界報紙上諷刺袁世凱和徐世昌哥倆玩“複古風”,“民也吧,國也吧,由他去吧;總言之,統言之,不是東西”,橫批“清風徐來”,“民國由他去吧,總統不是東西”,你們想恢複大清吧?也有對聯專送徐世昌“多士師為百僚長,廿年相及杖朝時”,您老人家,當奴隸當習慣了?

遺老遺少們對袁、徐二人卻是讚譽有加,還勸袁“以歐美總統之名,行周公共和之事,十年還位於清。”其實這些人不過集體意淫。徐世昌認為“人不能沒有信仰,唯有鞏固思想,才能保長治久安”,他借用的不過是傳統儒家那套,“勞心者製人”。袁世凱卻懷著心思:複古,是為自己稱帝鋪路。

徐世昌對自己策劃的“複古”運動很欣慰,起碼能讓老百姓安安分分過日子,別在想著“民主”“自由”之類的鬼話。袁世凱也是很滿意:光靠打打殺殺是不行的,還是大哥有辦法,一出山就能把老百姓的思想給“糾正”過來!

袁世凱不好意思說自己想當皇帝,另一幕僚楊度猜透了其心思,大肆鼓吹“君主立憲救國”,並寫了鴻篇巨著詳盡分析“有皇帝的領導就是好”,“目前還沒有實現民主的基礎”“人民素質不高”等等。袁看得滿麵春風,問徐世昌的意思,徐淡淡說了一句:“也有幾分道理吧。”

徐世昌的初衷是將儒家的“君臣尊卑”打造成“主流思想”,引導人民各安其命,不想袁世凱卻起了他心,二人逐漸產生分歧。而楊度由此坐上了直升飛機,與袁日趨親密,袁甚至稱楊度為“曠世逸才。”

老袁有了新寵,徐世昌這“國務卿”便遭到冷遇,可見兄弟間的感情也經不過權力的考驗——當初之所以能堅守,是因為誘惑不夠。

翰林當幕僚

提到徐世昌跟袁世凱的關係,屬於三大鐵——一起扛過槍,一起下過崗,一起分過贓。

徐世昌字菊人,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出生在河南衛輝,幼年喪父,母親對其管教甚嚴。徐世昌曾回憶:孩童之時,若有三份食物,便思得其兩份,母即予嚴斥:“今日如此貪心,長大又當如何?!”寧將食物扔掉。稍長,每一交友,母必察其人品如何,果係賢才,則款以美食;否則立予斥絕之。

有如此強悍得變態的母親,換誰都受不了。族中叔伯覺得徐世昌可憐,便建議讓他跟著一個遠房族親縣令當小廝,徐母堅決不肯:“托人餘蔭,罔知艱苦,無複有刻厲振興之心矣”。族人感歎:“汝苦心持家教子,異日必有成就,真徐家功臣也!”

在母親的嚴厲教育下,徐世昌勤勉內斂,苦學精進,“學成本領效命明主,為蒼生謀福”。17歲的時候,徐世昌跟著叔祖充縣衙文案,做了小幕僚。因其精明能幹,幾年後又被某知府聘走。

24歲時,徐世昌在淮寧治理文牘,遇到了20歲的袁世凱,兩人言談甚歡。袁見徐“青衣敝履,雖邊幅不修卻神采飛揚”,談吐間顯露出滿腹經綸,不由讚道:“菊人,真妙才也!”有意與其結為兄弟。

當年的徐世昌根本沒想到自己一生將會與眼前這河南小胖子牽扯不清,純粹處於意氣才與之結拜。兩人燒了黃表拜了老天,袁世凱便問大哥有何打算,徐世昌說自己想去南京考科舉,尚在籌集路費。

袁世凱笑笑“這有何難”,立即送上白銀200兩,是年,二人同時中舉。袁世凱接著入伍隨軍去了朝鮮,徐世昌依舊苦讀,4年後又中了進士,隨後進入了翰林院。

清朝的翰林官品雖低,卻等同於皇帝的秘書,往往被視為清貴之選,調個封疆大吏簡直玩兒一般。可惜徐世昌做人謹慎,不善表達,熬了將近10年也沒撈到絲毫好處,朝中同僚大多外放升官發財換老婆,他卻被人譏笑為“黑翰林”。

徐世昌黑著的時候,回國後的袁世凱攀上了慶親王義劻的門路,慢慢紅了,從直隸按察使升為兵部侍郎。1895年,清廷命袁世凱赴天津小站督練新軍。在這個曆史性的時候,徐世昌主動向朝廷湊請隨袁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