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蔣百裏:天生參謀長(1 / 3)

姓名:蔣方震

字:百裏

籍貫:浙江海寧硤石

生卒:1882年9月~1938年11月

所屬派別:戰略

專項特長:精準分析時局

最相似的古人:孫武

主公:蔭昌、趙爾巽、袁世凱、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

人生信條:培養中國新式軍人

最得意的事:

留學日本軍校,畢業時候獲得第一,受天皇佩劍;

出任保定軍校校長,培養了大批高級將領;

南北混戰,雙方均請他出任參謀長;

以個人威望說動張學良、蔣介石,與周恩來一起,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抗戰前夕,看準了日本人的戰略。

最失敗的事:

一生戰場無功

綜合評述:

才華橫溢,熟悉中西兵法,可惜終身沒能親自指揮過一次大的戰役,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裏,先後被數位軍政大佬聘為參謀長或顧問,輾轉於諸侯,僅僅是充當高級幕僚。一生韜略未能施展,隻能是軍事學家,而非軍事家。

軍校校長自殺

1912年6月18日淩晨5點,河北保定軍校全體教職工及學生2000多人被淒厲而急促的集合鈴驚醒,他們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匆忙起身穿衣。不到十分鍾,軍校全體人員軍容齊整站到了尚武堂前。

接著,校長蔣百裏出現在主席台上,他滿意地掃了學生們一眼,仿佛讚賞平時的訓練行之有效,繼而麵色一沉,神情蕭瑟:“我初到本校時,曾經教導你們,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須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也要責罰我自己。現在看來,你們一切都還好,沒有對不起我的事。我自己卻不能盡校長的職責,是我對不起你們你們不要動,要鼓起勇氣來擔當中國未來的大任!”

學生們都莫名其妙校長為何如此感傷,正詫異間。蔣百裏突然從腰間拔出手槍,槍口對準往自己的太陽穴——身邊的勤務兵李如意大驚失色,連忙撲上去奪槍,可蔣百裏已經扣動扳機,隻是被人一衝,槍口朝下傾斜,子彈射入肋骨。

“校長自殺了!”全場人均驚呆了——保定軍校可是民初軍界最高學府,校長蔣百裏先生也是前總統孫中山、現總統袁世凱非常欣賞的人才,居然在全院師生麵前自殺!

學員們驚慌失措,七手八腳將校長抬進醫務室。軍校教育長趕緊打電話給總統府,袁世凱從得知這一驚天大事,麵色大變:“這下我又難辭其咎了。”他立即打電話給交通總長曹汝霖,叫他到日本公使館,尋一名最好的外科醫生到保定去,看蔣先生還有救否。片刻,送日本醫生到保定的專車便出發了。

蔣百裏在民國曆史上是個怪人:他沒帶過兵,但桃李滿天下,學生中如湖南唐生智、廣東陳銘樞均都是雄踞一方的大軍閥;他是前清北洋武備學堂督辦蔭昌的得意門生,在北洋新軍中的地位相當於傳說中的“大師兄”,孫傳芳、蔣介石等都是師弟;他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時候,無論武器、軍備、戰術均常考第一,後來的侵華日寇統帥如岡村寧次、荒木貞夫、本莊繁、鬆井石根等日本陸軍一代精英,均是他手下敗將;他又是個學者,不僅與梁啟超、蔡元培等傳統文人關係非常好,又跟徐誌摩、林徽因等後輩私交也不錯;他深恨日本人,曾經斷言“跟日本打也好,拖也好,就是不能講和”,卻娶了個日本妻子。

最幽默的是,他給不少人當過參謀長,涵蓋前清、北洋、國民政府不少大腕,如蔭昌、袁世凱、孫中山、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等等,以至於時人感歎“先生雄才大略,卻隻有當幕僚的命!”

其實,蔣百裏隻是個純粹的軍人,兼有學者氣息,屬於典型的儒將,因其奉行“軍人不參政”的原則,導致各方對他又愛又忌:國民黨當他是北洋係,敬而不用;北洋係當他是國民黨,不敢授權。

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蔣百裏策劃東三省起義失敗,算不上“共和元勳”。孫中山組建臨時政府的時候,他的老友、雲南都督蔡鍔致電南京,極力推薦蔣百裏為陸軍部參謀總長。同盟會不放心,此事也擱淺。

袁世凱當政以後,請故友蔭昌(清末陸軍部尚書、曾留學德國,鎮壓武昌起義時老袁就是從他手上攫取了指揮權)任總統府高等顧問。蔭昌便跟老袁推薦:“我有個學生蔣百裏,那可是人中龍鳳,你最好把他招納於麾下,要是被孫中山搶了先,那北洋就麻煩大了!”袁世凱斟酌一番“這蔣百裏和蔡鍔都傾向於同盟會,我不放心讓他帶兵,不如推薦他去保定軍校當校長,授予少將軍銜!”

民初軍界精英基本有四大係:北洋武備學堂、保定軍校、黃埔軍校、綠林大學。北洋武備學堂開辦最早,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稍晚,綠林大學則獨樹一幟,都是土匪,北有雨帥張作霖(子雨亭),南有幹帥陸榮廷(字幹卿)。

蔣百裏和蔣介石都是蔭昌的門生,蔣百裏當過保定軍校校長,蔣介石後來當了黃埔校長。兩師兄弟的學生們,則在戰場拚得你死我活。

蔣百裏意氣風發到保定軍校的時候,剛滿三十歲。適時軍校剛創辦不久,直屬陸軍部,蔣抱著極大的希望,要為祖國培養大批軍事人才。他到校第一天,便給師生訓話:“今日之談陸軍者,不曰德國,即曰日本。這兩國我皆到過,其軍隊我皆深入考察過。他們的人也不是三頭六臂……不過他們能本著愛國精神,上下一心,不斷地努力,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我此次奉命來長本校,一定要使本校成為最完整之軍校,使在學諸君成為最優秀的軍官。將來治軍,能訓練出最精銳良好之軍隊。我當獻身這一任務,實踐斯言!萬一不效,當自戕以謝天下!”

典型的書生氣,還沒做事,就提到要自殺。中國的官場素來腐敗,蔣百裏留學多年,根本忘了在中國做事得看領導的意思。

蔣百裏在軍校整頓紀律,製定條款,將德國、日本的治軍理念移植過來,學生們都很佩服這位年輕的校長,有學員回憶:“百裏師蒞事之始,衣不解帶,髭發則修。晨夕督勵,不稍寬貸。自學生服食之微,以至課律,必戒必周,毋曠毋怠……凡所導學生忘身報國之崇高偉大,令人熱血沸騰,心靈浚發。不數月,士心翕服,教育猛進。”

在課堂上,蔣百裏把軍事戰略講得形象生動,某次講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他先在在黑板上寫了一個題目“一個打十個,怎麼打?”讓學生們討論。學生們嘰嘰喳喳,得出結論“沒法打。”蔣百裏哈哈大笑:“很簡單啊,一個個打,打了一個再打一個。”眾人恍然大悟,多年後,毛澤東就是用這種打法對付蔣介石。

蔣百裏本想專心培養職業軍人,跟學生們灌輸“軍人應不黨不派,槍口不對內。”學生們問“軍人不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麼?”蔣百裏笑笑:“是,必須服從,但也能把槍口對著天上!”

這樣的教學理念可謂相當新潮,讓學生們打心底佩服,卻引起了陸軍部的極大不滿,陸軍總長段祺瑞覺得蔣百裏這家夥簡直太不像話了,你究竟站在哪邊?段祺瑞想弄走蔣百裏,便故意拆台,不給軍校撥款。蔣百裏無奈,親自到北京城交涉,陸軍部就是不給;他向總統辭職,袁世凱又不準。壓抑久了,他居然選擇了自殺。

蔣百裏不是作秀,連遺書都寫了三份,分別是給母親、給軍校教育長張耀亭和老友蔡鍔,字裏行間均是陸軍部刁難的控訴。蔣自殺一事引得各界對袁世凱政府群起攻擊“軍校是誰的,是袁世凱的,還是人民的?”“培養軍人是為了對付誰?”雲南都督蔡鍔甚至建議國會彈劾陸軍部。保定軍校的學生們也組成了請願團,浩浩蕩蕩到總統府遊行示威。

袁世凱慌了手腳,一麵讓學校教育長張耀亭暫代校長,一麵讓參謀部次長陳宦、總統府侍從武官長蔭昌帶重禮到保定安撫慰問。陸軍總長段祺瑞也被千夫所指,向袁世凱解釋“其實不關我的事,蔣百裏這人太剛愎了。”袁世凱很不耐煩“你陸軍部莫管這件事,你莫聽手下人的話!”段祺瑞很尷尬:“蔣百裏不是我北洋中人……”袁冷冷道:“蔣此舉,與好名者斷指立誓相同,意氣重而心機淺,也不足畏。”

幸好勤務兵奪槍致使子彈打偏,蔣百裏並沒生命危險,在病中依然怒氣衝衝“我認識了一班狐群狗黨的下流軍人!”三個月後,他康複出院。

隻是蔣此舉徹底得罪了陸軍部,陸軍總長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幹將,袁自然不會拿掉段,最後袁世凱把蔣百裏調到總統府任“一等參議”,另派人執掌保定軍校。蔣走後,學校中有不少學生退學。

如果說蔣百裏在自殺事件中有那麼一點點收獲的話,就是從日本大使館前來護理他的美女護士左藤屋子被其羽扇綸巾、文韜武略折服,不顧一切以身相許。其實蔣百裏奉父母之命剛娶了個妻子,對方姓查。這樁不幸的包辦婚姻不多羅嗦,查夫人有個侄兒卻值得提一提:查良鏞,也就是寫武俠小說的金庸。金庸在創作《書劍恩仇錄》之後,對媒體提到陳家洛的原型其實是他的姨父蔣百裏。

蔣百裏風流倜儻,在民國初年的名氣堪比三國周郎,日本美女也怦然心動。1914年秋,32歲的蔣百裏在天津德國飯店迎娶24歲的左藤屋子,轟動京畿。蔣酷愛梅花,為夫人取了中國名字“左梅”。

左夫人也是個奇女子:婚後丈夫交遊廣闊,總統府“一等參議”的工資400大洋居然不夠用,她就心生一計,凡來電話均以日文對答,由此大大減少了開銷。最難得的是,左夫人在中日開戰後不說一句日語,五個女兒竟不知母親是日本人!

欲促清、德結盟

從軍校校長變成了總統幕僚,蔣百裏並不覺得寂寥,有美貌溫柔的夫人相伴,琴瑟和調,自是愜意。做幕僚也沒啥大不了,他從日本留學回國時就遇到個神算張鐵口,對方盯著他看了許久,寫下幾句話“神清音雅,雪彩春融,文名千載,而疆場無功。”幾個朋友都哈哈大笑“疆場無功,就是說這軍事奇才,最多是個參謀?他可是打敗了整個日本陸軍啊!”那張鐵口也笑:“準與不準,數十年後再做定論。”

蔣百裏,字方震,清光緒八年(1882年)九月生於浙江海寧硤石,家中是當地望族,與另兩大縉紳門戶徐家、查家世代交好。這三家在中國近代史上都是赫赫有名,蔣家有軍神蔣百裏,查家有個武俠宗師金庸,老徐家則出了個詩人徐誌摩。蔣百裏是小徐姑父的堂弟,小徐嘴甜,跟著叫“百裏叔”。徐在北京讀書時,就住在蔣百裏家。順便說一句,蔣百裏跟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私交甚厚,徐誌摩瘋狂地追林妹妹的時候,請“百裏叔”參謀,蔣搖了搖頭:“那丫頭不是真喜歡你。別耗神了,這就跟打仗一樣,在戰略上無法打贏的仗,別去籌劃。”

一語中的。

蔣百裏少年博學,與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有“瑜亮”之稱,多年後來,保定軍校校長蔣百裏教出了一批軍事將帥,杭州一中校長錢均夫則培育了一批社科人才,兩人還成了親家。

1901年,蔣百裏受到本縣縣令資助赴日留學,與蔡鍔一起拜流亡日本的梁啟超為師。當時日本士官學校限製頗嚴,無清廷官方保送不收。幸好梁啟超麵子大,找到日本一位皇族爵爺通融,硬生生塞進了兩大弟子蔣百裏和蔡鍔。

蔣百裏對恩師梁啟超十分恭敬,但絕不盲從。1902年,梁啟超創辦《新民叢報》,宣揚“立憲”,蔣就跟與浙江同學魯迅等人創辦刊物《浙江潮》,刊文批判“保皇”思想,別人問他為何反對老師,他答道“更愛真理。”

日本士官學校有個規定,畢業時誰拿了第一,就能獲得天皇所賜軍刀一把。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關係者》中記載:1906年,日本天皇精英們遭到了嚴重的刺激。

畢業典禮上,校長宣布名次,第一個就是“蔣方震”,天皇所賜軍刀給了中國人;接著宣布第二名,“蔡鍔”,又是中國人。日本學生紛紛躁動,在場的校董、某親王舉得實在無法對天皇交代,就讓校長暫停,將名冊拿來看看,沒想到第三名又是中國人“張孝淮”。親王相當鬱悶,臨時換了兩個名字,一個是荒木貞夫,後來的日本陸軍大將、甲級戰犯,一個是真崎甚三郎,後來的“台灣總督”,張孝淮變成了第五。此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規定:中國留學生必須與日本學生分開授課,分開考核,免得再出現這等場麵。

得到了學校的最高榮譽,應該講幾句日本的好話吧,可蔣百裏的答謝詞卻很怪異,他批判中國從日本學了兩件東西最不可救藥,一是教育,二是陸軍,都有愚忠之弊,對民眾無甚啟發!全場師生大愕。

蔣百裏回國後,被滿清大員、北洋武備學堂督辦蔭昌相中,請為高參。後來蔭昌奉命擔任德國公使,就邀請蔣同往,蔣正好想見識下德國軍事教育,欣然答應。

到德國後,蔣百裏進入德國陸軍大學深造,還到軍中擔見習連長。陸大校長興登堡(戰爭狂人希特勒的大哥,任總統時提拔希特勒當了總理)見蔣百裏學識卓越,曾當麵拍著他的肩膀道:“拿破侖說過,若幹年後東方將出現偉大的將才,這個人估計就是你!”蔣百裏自然連稱“不敢”。隨後他便建議蔭昌:“德國兵精,美國有錢,中國地大,而且德國跟俄國有世仇,美國跟英國打過仗,中國需提防日本,要是德、美、中三者結盟,一定能整垮餓、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