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印度伊斯蘭教史上光輝的一頁——1858年開始的阿利加爾運動(1 / 1)

19世紀下半葉發生的印度伊斯蘭教現代改革運動,以印度北方邦曆史名城阿利加爾為中心,發起人為印度近代著名穆斯林啟蒙主義思想家賽義德·阿赫默德·汗(1817~1898年)。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後,莫臥兒王朝徹底覆滅。隨著印度穆斯林統治地位的喪失,他們在政治、經濟、教育及在政府部門任職等方麵均遭到歧視與排擠,處於貧苦落後的境地。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在印度穆斯林生活中也出現了一股改良主義思潮,其代表人物即賽義德·阿赫默德·汗。為使印度穆斯林擺脫貧苦與落後的狀態,複興穆斯林社會,他從1858年開始發起全麵的社會與宗教改革運動。

賽義德·阿赫默德·汗生於德裏一穆斯林貴族家庭,青年時代曾在東印度公司任職,後任法官,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曾營救過英國人。1878年退休,英國政府授予他爵士稱號,1878~1882年任總督立法委員會委員。

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在政治上主張穆斯林與英國統治者建立融洽的關係,認為這是維護穆斯林的利益、複興伊斯蘭教的首要條件。為此,他於1858~1870年間先後發表了《印度起義的原因》、《印度忠實的穆斯林》、《聖徒之言》、《基督教徒進餐儀式》及《阿赫默迪亞的論證》等著作和文章,以消除英國人和穆斯林之間的不信任感,並通過相互了解對方的宗教信仰和禮儀,建立思想和社會聯係,達到政治上的諒解與合作。

賽義德還認為,穆斯林貧窮落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現代教育。他主張在穆斯林中發展現代教育,認為這是使穆斯林擺脫貧困與落後,取得進步與發展的根本途徑。他首先倡導學習英語,於1861年在莫拉達巴德建立了英語學校。1863年他又在加濟普爾建立了科學協會,翻譯介紹西方著作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1864年,他將該協會遷至阿利加爾,於1866年創辦了該協會會刊《阿利加爾學報》。1869年,他去英國考察現代教育製度。1870年回國後,創辦《道德與文明》雜誌,向穆斯林宣傳改革和現代教育思想。1872年,他成立了穆斯林英屬東方學院基金會。在他的多方籌措下,1875年穆罕默德英屬東方學院在阿利加爾成立。該學院除傳統的東方學科外,還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及英國語言文學等現代學科課程。印度教學生亦可入學。他們不必修宗教課。學院裏禁止殺牛,餐桌上不準擺牛肉。

1880~1895年間,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出版了六卷本《古蘭經注釋》,用理性主義和自然主義觀點對《古蘭經》和伊斯蘭教教義做了重新解釋。他承認物質世界客觀存在並按一定的法則運動;真主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設計者。他把先知和天使分別解釋為“自然的神聖法則的宣示者”和“真主授予事物的各種潛在力”。他認為,人的理性原則與《古蘭經》和真主的啟示相一致,通過理性認識各種事物並從中獲得利益乃是人類進步的本質。此外,他主張取消繁瑣的宗教儀式,如星期五的祈禱,並且廢除一夫多妻等不合理的製度。

鑒於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日益加劇的教派衝突,賽義德·阿赫默德·汗最先表達了穆斯林是一個單獨的民族文化實體的思想,堅決反對國大黨在印度建立代議製政府。他認為,在印度這樣一個在民族、宗教、曆史、文化等領域“缺少同一性”的國家裏,代議製的引進隻能導致“人口占多數的教派永遠控製人口占少數的教派”。為此,他於1886年創立了穆斯林教育會議,以便把穆斯林的注意力吸引到教育方麵來。1888年他又成立了印度愛國者聯合會這一半政治性組織,公開反對國大黨的政治主張和活動。他的分離主義思想在印度穆斯林社會中產生了深刻影響。

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全部改革活動的宗旨,就是調和理性與宗教的關係,使科學為宗教服務,以捍衛受到基督教思想衝擊的伊斯蘭教信仰。由於曆史條件和所處環境的限製,他的改革活動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親英立場不為廣大穆斯林群眾所接受,他的反傳統的宗教觀遭到伊斯蘭教界的抨擊,被視為異端。但是,他將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引入印度穆斯林社會,對於喚醒穆斯林民眾,拯救穆斯林社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利加爾學院(後改為阿利加爾穆斯林大學)不僅是學府,而且是穆斯林的思想和政治中心,培養了大批穆斯林知識精英。阿利加爾運動是印度伊斯蘭教現代改革運動的開端,也是印度伊斯蘭教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運動之一。

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去世後,他的支持者繼承了他的分離主義路線,在穆斯林教育會議基礎上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該組織領導印度穆斯林進行了旨在建立穆斯林獨立國家的巴基斯坦運動,並於1947年實現了印巴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