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敲響農奴製的喪鍾——19世紀中期俄國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1 / 2)

19世紀上半期,歐美先進國家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已經普遍采用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製度,而在俄國,依然盛行人身依附的封建農奴製。當時,出售和交換農奴的廣告在俄國官方報紙上屢見不鮮。如:“出售家奴三名,一名為照看獵犬者,現年30歲,已婚;一名為洗衣婦,現年25歲,會放養家畜;一名為樂手,現年17歲,能吹大笛,唱低音。有意者可至××街××公寓×號接洽,價格麵議。”

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有了發展,但速度緩慢,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農奴製的阻礙。當時工業生產中的勞動力有近40%是農奴,勞動生產率極低。英國的生鐵產量相當於俄國的15倍。俄國皇室、貴族、教會和國家占有全部土地,農民按其所依附的對象,分為私有農民、國家農民和采邑農民。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除繳納繁重的地租和服勞役外,他們的一切,包括人身、子女都屬於農奴主所有,毫無人身自由。正如一位俄國文藝評論家所描述的那樣:農奴製的俄國暗無天日,就像一個監獄,一口棺材,散發著腐朽的臭氣。

由於俄國農奴製度日益衰落,使整個俄國社會陷入了嚴重的危機。廢除農奴製,為日益增長的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已成為俄國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1856年俄國在克裏米亞戰爭中的慘敗,充分暴露了農奴製俄國的極端腐朽性。沙俄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大大落後於英、法資本主義國家。

在戰爭中,俄國司令部指揮無能,甚至在戰爭開始後連一張克裏米亞軍用地圖都沒有。由於軍需官貪汙,使前方缺乏彈藥,士兵缺吃少穿。當時,組成俄國艦隊的是帆船,英法艦隊則由汽船組成;英法軍隊使用來複槍,而俄國士兵則使用滑膛槍。由於俄國缺乏鐵路,在軍事運輸上也不及英、法。克裏米亞戰爭的結局,同沙皇政府的願望恰恰相反,加速了農奴製的危機。戰爭的破壞,連年的自然災害,加上沙皇政府的橫征暴斂,使俄國人民忍無可忍,農民到處抗租稅,拒服勞役,甚至殺死地主和貪官汙吏。在農民起義風暴的打擊下,許多地主逃往城市,不少地區的地方政權陷於癱瘓,僅1860年全國就發生了108次農民暴動。

俄國農奴製的危機和沙皇的黑暗專製統治導致了尖銳的階級鬥爭。俄國出現了果戈理、托爾斯泰、別林斯基、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一批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和宣傳家,他們主張和宣傳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製度,廢除農奴製,成為農奴解放運動新的鼓吹者。赫爾岑在倫敦創辦的《鍾聲》雜誌上發出呼籲,俄國目前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緩的步驟就是把農民從地主壓迫下解放出來!赫爾岑等人驚雷般的言論,敲響了農奴製的喪鍾。

在群眾革命鬥爭日益發展和革命民主主義者加強革命鼓動的情況下,主張及早實行自上而下改革的自由派和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加緊活動,以便用改良阻止革命。1856年,在內外交困中上台的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深感農奴製已無法維持下去,不得不承認農奴製遲早要廢除。他在接見莫斯科貴族代表時無可奈何地說:“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還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

1857~1858年,在沙皇政府主持下,相繼成立了中央和各州的特別委員會,起草農奴製改革草案。這些委員會都是由沙皇官吏和貴族代表組成,領導全部改革工作的“農民事務總委員會”,由沙皇政府的高級官吏和大農奴主組成,各地區農奴主都要竭力在改革方案中來反映自己的利益。如土地肥沃地區的農奴主和地主,要求隻給農民一小塊園地,不給份地,以便永遠榨取農民的勞役;土地貧瘠地帶的農奴主地主,則同意分給農民分地,以便收取農民的高額贖金。由於各地農奴主地主之間利益上的矛盾,使改革起草工作拖延了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