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的大臣伊尹,見到湯王被囚,國內無君,心急如焚,因為伊尹了解夏桀昏庸無道,就想到一個辦法,派人在全國範圍內搜集金銀財寶,挑選美女,並派了一個巧舌如簧的使者到夏都去。使者到了夏都後,先用許多金銀財寶買通了夏桀的一個侯臣趙梁,趙梁見錢眼開,馬上就動心了,立刻答應引見。第二天趙梁就帶著這個使者來到夏桀的麵前,湯使先向梁呈獻上一對美女,然後獻上許多金銀財寶,於是夏桀就把湯給放了。夏桀囚湯之事在諸侯、方國中引起了更大的恐慌和不滿,“諸侯由是叛桀附湯,同日貢職者五百國”。這一記載雖有些誇張,說同一天就有五百個諸侯到湯那裏去任職,但是在當時“小邦林立”的情況下,因懼怕夏桀的暴虐,紛紛投商,願助湯滅夏,或幹脆就到商都供職,完全是可能的。所以夏桀囚湯不但沒有達到懲罰的目的,反倒加速了其統治基礎的瓦解,更加削弱了自己的勢力。
(五)剪除羽翼 減少阻力
商湯回國後向群臣檢討自己,並以自己在夏朝的所見所聞來鼓勵大家堅定滅夏亡桀的信心與決心。他采納了伊尹的建議,將商都西遷至亳城,表麵上靠近夏都以便聽從夏桀的派遣,實際上是為今後出兵伐夏縮短進軍的距離。另外,商湯還就近對西方諸侯進行分化瓦解,削弱夏桀的勢力。同時,他抓緊屯兵積糧並加強與東方諸侯國的緊密聯絡。為著手準備滅夏,商湯廣泛召集人馬,訓練軍隊,準備糧草,打通各個諸侯國的關節,盡力形成一種共同伐桀的態勢,並且逐步樹立自己威信。有一個小諸侯國對湯的建議不予理睬,甚至有些敵對,湯就先下手對付它,一方麵殺一儆百,給這個小諸侯國一個下馬威,另一方麵也可以以此來檢驗一下自己的軍事實力。
湯和伊尹、仲虺商議征伐韋和顧國的事。經過一番謀劃和準備之後,湯和伊尹就率領著助商各方的聯合軍隊,先對韋進攻。湯率大兵壓境,韋連求援都來不及,很快就被商軍滅亡。韋被滅,顧國勢單,湯接著又揮師東進,乘勝也將顧國滅了。韋、顧二國的土地、財產、人民盡歸商所有。商湯剪除了夏朝的兩個羽翼,鼓舞了士氣,為奪取滅夏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地處韋、顧二國北鄰的昆吾國,相傳是封在昆吾的祝融的後代所建的一個方國。它在夏王朝的屬國中算是一個較大的方國,國君被稱為“夏伯”,可見昆吾雖不是與夏後氏同姓,但關係是很密切的,夏伯見韋、顧二國被湯所滅,立即整頓昆吾之軍準備與商交戰,同時派使晝夜兼程赴夏王都,向夏桀報告商湯滅韋、顧二國的情況。夏桀非常惱怒,於是下令起“九夷之師”,準備征商。湯本想率軍去滅昆吾,然後征東夷,進而滅夏桀。伊尹阻止了湯,並說:“東夷之民還服從桀的調遣,聽夏的號令,此時去征伐不會取得勝利,滅夏時機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貢請罪,臣服供職,以待機而動。”湯采納了伊尹之謀,暫時收兵。備辦了入貢方物,寫了請罪稱臣的奏章,派遣使臣帶到夏王都,在傾宮中朝見了夏桀。夏桀見了貢物和請罪奏章以後,和身邊的諛臣們商議,諛臣們就向桀祝賀說:“大王威震天下,誰也不敢反叛,連商侯也知罪認罪,可以不出兵征伐,安享太平。”這樣夏桀就下令罷兵,仍然整天飲酒作樂。商在相繼滅亡夏屬葛國、韋國和顧國之後,決心乘勝舉兵西南,攻打昆吾氏國。昆吾是夏桀最親近的盟國,也是東南方麵的主要屏障,實力較強。為剪除夏朝最後一個重要羽翼,並隨後立即攻打夏都,商湯親率全國軍隊,在眾諸侯國軍隊協同配合下,浩浩蕩蕩進攻昆吾國,一舉攻殺了夏伯,昆吾滅亡,商將昆吾的土地和人口統統征服。此次作戰,連同滅葛、韋、顧之戰,商軍四戰四捷,掃清了滅夏道路上的障礙,在進攻夏都、滅亡夏朝的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六)商湯滅夏
伊尹又出謀說:“今年本應向桀入貢,且先不入貢以觀桀的動靜。”湯用其謀不再向夏桀入貢。當夏桀得知商湯又滅了昆吾、而不再入貢時,又下令“起九夷之師”。東夷的首領們也看出夏桀不會長久,就不聽調遣。伊尹看見九夷之師不起,滅夏的時機成熟了,就建議湯率軍征桀。
湯和仲虺、伊尹率領由七十輛戰車和五千步卒組成的軍隊西進伐夏桀。夏桀調集了夏王朝的軍隊,開出王都。夏商兩軍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或說在今山西城安邑鎮北)之野相遇,展開了大會戰。會戰開始之前,湯為了鼓動士氣,召集了參加會戰的商軍和前來助商伐夏的諸侯、方國的軍隊,宣讀了一篇伐夏的誓詞,湯說:“你們大家聽我說,並不是我隨便地以臣伐君,犯上作亂。乃是由於夏王桀有許多罪惡,上天命我去誅伐他。你們大家都知道桀的罪在於他不顧我們稼穡之事,侵奪人民農事生產的成果,傷害了夏朝傳統的政事。正如我聽見大家所說的,桀之罪還不僅是和他的一些奸諛臣子侵奪人民的農事生產成果;為了淫逸享樂,他還聚斂諸侯的財物,供其任意揮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大家都不與桀一條心,還指著太陽來詛咒他早日滅亡,大家都願同他一起死,這已經是天怒人怨。桀的罪惡如此深重,上天命我征伐,我怕上天懲罰我,不敢不率領大家征伐他。大家輔助我征伐,如果上天要懲罰,由我一人去領受,而我將給大家很多的賞賜。你們不要不相信我的話,我決不食言。如果你們有不聽我誓言的,我就要殺無赦,希望你們不要受罰。”這就是《尚書》中的《湯誓》,也就是湯在“鳴條會戰”前的動員令。商軍經湯動員以後,士氣大振,都表示願意與夏軍決一死戰。湯的大軍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向夏都開去。商軍采取戰略大迂回的策略,繞道至夏都以西突襲夏都,桀倉促應戰,從西城出發,率部抵抗湯的軍隊,同湯軍在鳴條展開戰略決戰,兩軍交戰的那一天,正趕上大雷雨的天氣,商軍不避雷雨,勇敢奮戰,而夏軍士氣低落,人有怨心,敗退不止。夏桀見兵敗不可收拾,就帶領五百殘兵向東逃到了三朡(今山東定陶北)。三朡是夏王朝的一個方國,三朡伯見夏桀兵敗逃來,立即陳兵布陣以保夏桀,並揚言要與湯決一死戰。湯和伊尹見夏桀投奔三朡,即揮師東進。商軍和三朡軍在成耳(今山東汶上北)交戰,結果商軍打敗三朡軍,殺了三朡伯,奪取了三朡伯的寶玉和財產。夏桀見三朡又被湯所滅,就帶了那五百殘部向南逃走。湯和桀的軍隊又在其地相遇,其地在今天河南封丘以東,此一戰夏桀再次大敗,他帶著妹喜和金銀財寶一起往南方逃去。湯乘勝攻打了附夏的一個小國,同樣大獲全勝。桀帶著少數人一直逃到南巢,就是今天安徽巢湖以西這個地方。湯的大軍也緊跟著追到那裏,在南巢將其生擒活捉。湯沒有立即把桀殺死,而是把他流放在南巢的亭山,夏桀被監禁在南巢後非常氣憤,對看管他的人說:“我很後悔,沒有將湯在夏台殺掉,才落得如此下場。”商朝建立後的第三年,夏桀就在放逐地憂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