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昏君佞臣
有關夏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自古以來議論頗多。其中最為流行的說法有四種。第一種意見把夏亡主因歸於“天命”,如《尚書·湯誓》雲,“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第二種意見認為夏朝滅亡,主要是自然災害所致,如《國語·周語》雲,“源塞,國必亡……昔伊、洛竭而夏亡”;第三種意見則把夏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歸於某些重要人物的活動。或謂夏桀暴政,如《左傳·宣公十三年》記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或謂妹喜作祟,如 《史記·外戚列傳》記載,“而桀之放也以末喜”,即是說,夏桀被流放是由於妹喜的緣故;或謂伊尹輔佐成湯,如叔夷鍾銘文記載,“ 勿纂成唐(成湯),伊少臣(伊尹)惟輔,鹹有九州,處禹之緒”。這類觀點看似有別,實際上都是英雄史觀的變相反映。在英雄史觀的支配下,古代史官不僅認為開國立業是英雄人物的功業,而且亡國敗事也是由君臣、要人的活動所決定的。
(二)民眾怠工
科學史觀認為人民才是曆史的創造者。因此,更應該注意到社會下層的平民的曆史作用。同樣,分析商湯代夏的原因,在側重敘述夏桀暴政的同時,更要看到夏末民眾的作用。《尚書·湯誓》中眾人說的“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可譯為:“群眾憤怒地指著太陽說:‘夏桀,你哪天死啊?我們寧願與你同歸於盡!”但史書中並沒有對相關夏朝民眾反抗的實際行動的敘述和分析。夏代剛從氏族社會過渡而來,民眾的原始民主意識尚未完全銷聲匿跡。在夏桀之前,後界曾“因夏民以代夏政”;夏桀之後,商末眾人有牧野倒戈之舉。從散見古書的一些零星記載看,夏末眾人在夏亡過程中起到了異乎尋常的重要作用。《尚書》中的《湯誓》篇,是商眾將與夏桀戰於鳴條之野時成湯向商眾發出的戰鬥動員令。在這篇著名的誓師辭中,成湯扼要陳述了夏朝眾人反抗夏桀暴政的情形,其中有“有眾率怠弗協”一語。關於這句話的意思,《偽孔傳》解釋說:“有眾下相率為怠惰,不與上(指夏桀)和合。”此後有關著述多從其說。“有眾”的“有”,是語氣助詞,此說源於王引之導《經傳釋詞》;“有眾”即《偽孔傳》之“眾下”,指夏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率”,《史記·集解》引漢代經師馬融說,以“率”為“相率”, “怠”可以解釋為“怠工”,這是夏代農人反抗夏桀暴政的形式之一。《湯誓》中的“弗協”也就是“不耕作”的意思。“有眾率怠弗協”是說夏朝農人相率怠工,拒絕耕作。我們還可以在一些典籍中找到關於中國古代農人罷耕鬥爭的最早記載。據說對於商湯伐夏,“夏民大說(悅)”,以致“農不去疇”,“耕者不變”。夏朝將亡而夏民大悅,留而不遷,說明在夏桀統治下的那些眾庶早已離疇罷耕了。夏末眾庶的怠工罷耕,以及夏君臣的揮霍浪費,使得國家財政入不敷出,最後導致了夏王朝經濟的崩潰。從史料看,夏末經濟凋敝,民生塗炭,連王公貴族手頭也拮據起來。正是夏朝眾人相率“弗協”,造成夏王朝經濟的崩潰,才為成湯滅夏提供了機會。
夏末“眾人率怠弗協”,斷絕了夏王朝的經濟來源,削弱了它的力量,為商湯滅夏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眾人的這一舉動對於調整社會生產關係、促進以後生產力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和肯定。不滿夏末黑暗統治的還有商賈。在成湯滅夏過程中,據說“商不變肆”“歸市者不止”,那些商賈紛紛停止逃亡,留在原地或重操舊業,一起迎接成湯革命的到來。這一記載雖然誇大了夏末商賈的數量和作用,但也絕非無稽之談。從中可以推知,在夏桀統治的日子裏,一定是“商者變肆”“離市者不止”,這使夏王朝的經濟雪上加霜。總之,夏末眾人“率怠弗協”,以及商者“變肆”,是夏亡主因中的經濟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