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眾庶逃亡
逃亡是上古社會眾庶反抗鬥爭的一種主要形式,殷墟卜辭有關“喪眾”“喪眾人”的記載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眾人已經采用這一形式。現在我們可以從《尚書·湯誓》及其他史料中獲知眾人逃亡之事至少在夏末就發生了。農業生產者的大量逃亡,對夏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無疑是沉重的打擊。那些逃亡的夏眾“歸亳”,即投奔成湯以後,又怎樣了呢?《墨子·非攻下》雲:“湯奉萊眾(夏眾),以克有夏。”可見,眾人加入了成湯滅夏的行列。在夏桀統治下尚未逃亡的民眾,急切地盼望成湯來解救自己,《孟子 · 滕文公下》記載了商湯滅夏時的情形:“(商湯)東麵而征,西夷怨(埋怨);南麵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為什麼不先攻打我們這兒)’?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書》曰:‘奚我後,後來其無罪。’(意思是說等待我們的成湯,他來了我們就不再受罪了)。”另外,有的史料還記載道,“湯伐夏……戰於鳴條之野,桀未戰而敗績”。“未接刃而桀走”“戰於鳴條,桀師不戰,湯遂放桀”。正當商湯率眾與夏桀決戰時,夏民拒絕為夏桀作戰,給了夏王朝致命的一擊,為商湯滅夏開辟了道路。
總之,夏桀暴政、妹喜淫佚以及伊尹助湯等等,都是導致夏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但非主要原因。夏亡主因乃夏民尤其是眾人麵臨夏桀的暴政沒有沉默,在經濟上,相繼怠工,甚至拒絕耕作,導致了夏王朝經濟的崩潰;在政治和軍事上,夏眾紛紛逃亡,有的還參加了商湯滅夏的戰鬥。那些沒有外逃的民眾也拒絕對商湯作戰,迎接商湯革命的到來。夏王朝是在夏民眾和異族力量的合擊下滅亡的,但兩相比較,前者的打擊力度更大,其作用也就相應更明顯。
商湯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新君。商湯滅夏以後,建都於亳,自稱武王,並進一步營建其奴隸製大國。湯回到亳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布了一篇《湯誥》。他列舉了大禹治水、後稷播種對人民有功而得到人民擁戴的事例,又列舉了蚩尤、夏桀暴虐百姓被滅的教訓,正反對比,警策人心。他要求各級官吏務必“勤力乃事”“有功於民”,否則就要受到嚴厲懲罰。商湯對夏王朝的遺臣貴族,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政策。有的被留在商朝做官,有的受封於外。隻要他們肯於納貢服役,不犯上作亂,就不去討伐他們。商湯的這些寬容的做法,對於穩定中原、促進生產力的迅速恢複和發展、緩和夏夷兩族的世代矛盾,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此後,商向黃河中上遊地區發展,統治範圍以今河南中部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今湖北、湖南一帶,堪稱“邦畿千裏”的奴隸製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