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一步完善奴隸製國家製度
商朝建立後,商王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對全國臣民操生殺予奪之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商王下麵有重要的輔佐功臣,協助商王處理政務。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禦車的服(又稱仆、禦),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是中央控製地方的一種製度,侯、伯、男、衛四服,是地方向中央必須履行的幾種服役製度,既是一種地方行政區劃,又是一種經濟剝削關係。在商王朝控製的區域內,分布著許多邑,邑是商代社會的基層組織。商王朝還把其統治地區分為畿內和畿外兩大部分。畿內是商王室直接統治的地區,畿外是眾多方國分布的地區。為了對外征伐和對內鎮壓,商王朝建立了龐大的軍隊。國家還設有監獄和殘酷的刑罰。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權觀念籠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依據上天鬼神的意誌治理國家,並輔之以嚴酷的刑罰。
(二)促進了奴隸製經濟的發展
商朝建立後,維持了一段時期的穩定局麵,有利於社會生產的恢複和發展。商建立後,最重要的社會生產部門是農業,在農業生產中開始出現井田製。農業經濟的主要生產方式是較大規模的奴隸集體勞動。自由民雖然人數不少,但由於受到土地、農具的限製,又可能隨時被國家調遣與征發,並且無力抗拒自然災害的襲擊,所以分散的、小規模的私田經營收獲很少,生產力相當低下。石器和骨角器製作技術的提高,使農業生產工具種類和數量都顯著增加了。這一時期,石器和骨角器製作技術的提高,使農業生產工具種類和數量都顯著增加了。在此基礎上,耕作技術也得到了逐步的改進。但商朝早期的耕作技術還比較粗放,處於耜耕農業的第一階段,即一塊土地連續耕種幾年後便拋荒休耕了,等若幹年後再重新種這塊土地。如果一個地區的土地都已輪流耕種過,地力已出現耗竭的跡象,即需舉行一定規模的遷徙。這種農業生產方式也是盤庚以前多次遷都的重要原因。從考古發現和甲骨文、金文的記述,商初期的糧食種類有了增加,已經出現粟(小米)、黍(黏黃米)、稷(黃米)、麥、稻等,此外還種植較多的桑、麻和一些瓜果蔬菜。糧食產量的增加,有可能帶動釀酒量,這就使得從龍山文化時期出現的飲酒之風,成為商代奴隸主貴族追求的主要享樂。由於農業生產的收獲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王室財富的盈虧,所以商王和貴族集團都十分重視農業。甲骨文中經常記載著商王和宗室貴族為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而占卜、祈禱的活動。各代商王還多次親自外出巡視,或傳喚臣下督促查看各地農業生產情況。卜辭中多次出現求禾、求黍、求麥、求雨、省黍、觀籍、相田的記錄,可見農業生產這種重要的部門是受到高度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