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從燕之趙
【原典】
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說趙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皆願奉教陳忠於前之日久矣。雖然,奉陽君妒,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客遊談之士,無敢盡忠於前者。今奉陽君捐館舍,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臣故敢獻其愚、效愚忠。
【譯文】
蘇秦從燕國到趙國,開始主張合縱聯盟,遊說趙王說:“從當今天下的卿相人臣,到普通百姓出身的人士,沒有哪個誰不讚揚大王推崇仁義,都願意在您麵前敬受教誨,為大王獻出忠心。雖然這樣,奉陽君卻妒忌賢能,大王不能親自掌握國家大權,以致賓客和遊說之士都不敢前來向您傾吐忠言。現在奉陽君已死,大王從今以後能夠與百姓親近了,所以我才敢前來向您提出我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此陳述我的忠心。
【原典】
“為大王計,莫若安民無事,請無庸有為也。安民之本,在於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不得則民終身不得安。請言外患: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國,常苦出辭斷絕人之交,願大王慎無出於口也。
【譯文】
“為大王著想,沒有什麼能比得上讓百姓安定閑適,不要約束過多。安定百姓的根本,在於選擇邦交,能夠得到好的邦交,百姓可以安定,邦交沒有選擇好,百姓就終身不得安定。讓我先說說外患的問題:如果齊國和秦國是趙國的兩個敵人,百姓的生活就不能安定;依靠秦國進攻齊國,百姓不能安定;依靠齊國進攻秦國,百姓也不能安定。所以謀算別國的國君,進攻別的國家,常常是費盡心機造出動聽的言辭來斷絕別人的邦交,希望大王千萬謹慎,切勿說這樣的話。
【原典】
“請屏左右,白言所以異,陰陽而已矣。大王誠能聽臣,燕必致氈裘狗馬之地,齊必致海隅魚鹽之地,楚必致橘柚雲夢之地,韓、魏皆可使致封地湯沐之邑,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效實,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將而求也;封侯貴戚,湯、武之所以放殺而爭也。今大王垂拱而兩有之,是臣之所以為大王願也。
【譯文】
“請讓您左右的人回避一下,讓我說說這兩個策略的利弊,就像合縱、連橫截然對立一樣。大王如果能聽從我的建議,燕國一定會獻上盛產毛氈、皮衣、狗馬的土地,齊國一定會獻上盛產魚鹽的土地,楚國一定會獻上盛產橘柚的雲夢地區,韓國、魏國也都會獻上封地的租稅作為沐浴的費用,而您的貴戚、宗族也都可以得到封侯的賞賜。割取別國的土地而獲得實際的利益,這是五霸冒著損兵折將的風險去追求的;而使自己的貴戚能夠封侯,也是從前商湯放逐桀、周武王討伐紂所爭奪的東西。如今大王不費絲毫力氣,就可以得到這兩種好處,這就是我希望大王能夠得到的好處。
【原典】
“大王與秦,則秦必弱韓、魏;與齊,則齊必弱楚、魏。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宜陽效則上黨絕,河外割則道不通①,楚弱則無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計也。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動②,劫韓、包周則趙自銷鑠,據衛取淇則齊必入朝。秦欲已得行於山東,則必舉甲而向趙。秦甲涉河逾漳,據番吾③,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注釋】
①河外:魏國地區名,指魏西河之外,在今山西大荔縣至澄城縣以北地區。
②軹(zhǐ)道:道路名,在今河南修武縣境內,是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的通道。南陽:郡名,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嵩山的南部一帶地區。
③番(pán)吾:地名,趙邑,在今河北磁縣境內。
【譯文】
“大王如果與秦國結交,泰國一定會去削弱趙、魏兩國;大王如果與齊國結交,齊國一定會去削弱楚、魏兩國。魏國削弱就會獻出河外,韓國削弱就會獻出宜陽。獻出宜陽,就會使通往上黨陷入困境,獻出了河外,會使通往上黨的道路不通,楚國削弱,將會使趙國失去外援。這三條策略,大王不可不認真地計劃一下。秦國如果攻下軹道,那麼魏國的南陽就會危險;秦國如果劫持韓國,包圍兩周,那麼魏國將會自行削弱;如果秦軍占領衛地,奪取淇水一帶,那麼齊國一定會去朝見秦國。秦國的想法在蕭山以東地區得到實行,就一定會出兵進攻趙國。秦軍渡過黃河,跨過漳水,占據番吾,納悶兩國的軍隊一定會在邯鄲城下交戰。這是我為大王擔憂的的事情。
【原典】
“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如趙強。趙地方二千裏,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①,南有河、漳,東有清河②,北有燕國。燕固弱國,不足畏也。且秦之所畏害於天下者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甲而伐趙者,何也?畏韓、魏之議其後也。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秦之攻韓、魏也則不然,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蠶食之,傅之國都而止矣。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於秦,秦無韓、魏之隔,禍中於趙矣。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注釋】
①常山:本名恒山,漢時避劉恒之諱改為常山,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一帶。
②清河:古河名,戰國時介於齊、趙兩國之間,經今河南安陽向東流,在想東北留置現河北東北部,約在先山東評閱縣以北入古黃河。
【譯文】
“現在,崤山以東的六個國家中,沒有比趙國更強大的了。趙國有土地方圓二千裏,軍隊數十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供十年;西麵有常山,南麵有黃河、漳水,東麵有清河,北麵有燕國。燕國本來就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值得擔心。在諸侯中,秦國最害怕的就是趙國。但是秦國不敢出兵進攻趙國,這是為什麼?就是怕韓、魏兩國在後麵打他的主意。那麼韓、魏兩國實際是趙國南麵的屏障。秦國如果要進攻韓、魏兩國,情況則就不是這樣了,韓、魏兩國沒有名山大川阻隔,慢慢蠶食他們的土地,一直到逼近他們的國都為止。韓、魏兩國不能抵擋秦國的攻擊,就一定會向秦國屈服稱臣。秦國沒有韓、魏兩國的阻隔,禍患就會落到趙國頭上。這就是我為大王擔心的事情。
【原典】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①,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敵國之強弱,內度其士卒之眾寡、賢與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見於胸中矣,豈掩於眾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
【注釋】
①咫(zhǐ):古代八寸為一咫。
【譯文】
“我聽說堯原來沒有幾個部署,舜連尺寸小的土地也沒有,但都擁有了天下;大禹連百人居住的村落也沒有,竟成為統治諸侯的大王;商湯、周武王的士卒不過三千人,戰車不過三百輛,卻都能居於天子之位,都是因為他們懂得治理國家的好方法。所以,英明的國君對外能預料敵國的強弱,對內能衡量士卒的多少、賢與不賢,不必等到兩軍在戰場上交鋒,而對勝負存亡的關鍵就已經了然於胸了,怎麼會被眾人的言語所蒙蔽,而糊裏糊塗地去決定事情呢?
【原典】
“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國並力為一,西麵而攻秦,秦破必矣。今見破於秦,西麵而事之,見臣於秦。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譯文】
“我私下查看天下的地圖,諸侯的土地合起來要比秦國大五倍,諸侯的兵力要比秦國多十倍,若六國團結一致,共同進攻秦國,秦國一定會被攻破。現在六國卻被秦國打敗,向秦國臣服。打敗秦國和被秦國打敗,讓秦國臣服或臣服於秦國,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
【原典】
“夫橫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與秦成,與秦成則高台榭①,美宮室,聽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軒懸,後有長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與其憂。是故橫人日夜務以秦權恐猲諸侯,以求割地,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注釋】
①榭(xiè):指建築在高台上的木屋。
【譯文】
“那些主張連橫策略的人,都想割讓諸侯的土地來與秦國講和。與秦國講和,他們就可以高築台榭,美化宮室,傾聽悅耳的音樂,享受各種美味,前有懸掛著樂器,後麵有美人居住的庭院,美人發出妖媚的笑聲,然而秦國一旦發兵攻打諸侯,這些主張連橫的人卻不分擔受害國的憂患。所以主張連橫政策的人,日日夜夜務必用秦國的威勢來嚇唬諸侯,以謀求割取諸侯的土地,希望大王認真考慮這些事。
【原典】
“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故尊主廣地強兵之計,臣得陳忠於前矣。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從親,以畔秦。令天下之將相,相與會於洹水之上①,通質刑白馬以盟之。約曰:‘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食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②。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成皋③,魏塞午道④,趙涉河、漳、博關⑤,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⑥,齊涉渤海,韓、魏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渤海,燕出銳師以佐之。諸侯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函穀關以害山東矣。如是則伯業成矣!”
【注釋】
①洹(huán)水:水名,今名安陽和,在今河南省北部地區,下流即古清河。
②雲中:郡名,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
③成皋:古代軍事要地,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
④午道:道路名,在趙東齊西。午:一縱一橫互相交錯為午。
⑤博關:地名,在今山東聊城東南。
⑥武關:地名,在今陝西商南東南。
【譯文】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善於排除迷惑排除讒言,抵製流言蜚語,堵塞結黨營私之門路。所以為了提高君主的威望,擴大國家的領土、加強軍隊的實力,我願向大王效忠。我私下為大王考慮,最好是聯合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結成聯盟,共同對抗秦國。讓諸侯的將相在洹水邊上結盟,交換人質,宰殺白馬,結約盟誓。立下誓言說:‘如果秦國進攻楚國,齊、魏兩國就派出精銳部隊去援助,韓國派兵切斷秦國運糧的道路,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固守常山以北一帶。如果秦國進攻韓、魏兩國,那麼楚國就截斷秦國的後路,齊國派出精銳部隊去援助,趙國渡過黃河、漳水進逼秦軍,燕國守住雲中郡一帶。如果秦國進攻齊國,那麼楚國就切斷他的後路,韓國固守成皋,魏國堵秦國通過的午道,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直至博關進行支援,燕國也派出精銳部隊去援助。如果秦國進攻燕國,那麼趙國就固守常山,楚國駐紮武關,齊國渡過渤海,韓、魏兩國派出精銳部隊去援助。如果秦國進攻趙國,那麼韓國就駐紮宜陽,楚國駐紮武關,魏國駐紮河外,齊國渡過清河,燕國派出精銳部隊去援助。六國中有不遵守盟約的,其餘五國就聯軍討伐他。’六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抗秦國,秦軍一定不敢出兵函穀關來危害崤山以東六國了。這樣,趙國稱霸的大業就成功了。”
【原典】
趙王曰:“寡人年少,蒞國之日淺,未嚐得聞社稷之長計。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乃封蘇秦為武安君,飾車百乘,黃金千鎰,白璧百雙,錦繡千純,以約諸侯。
【譯文】
趙王說:“我年紀輕,執政的日子很短,沒有聽到治理國家的長遠計謀。現在尊貴的客人有心要保全天下,安定諸侯,我誠懇地把國家托付給您,從而聽從您的指示。”於是封蘇秦為武安君,賜給他有文飾的馬車一百輛,黃金千鎰,白璧百雙,錦繡千匹,用來邀約其他諸侯來合縱結盟。
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曰
【原典】
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獻書於大王禦史①。大王收率天下以儐秦②,秦兵不敢出函穀關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於天下山東,弊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騎,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