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禦史:官名,掌管傳達國君命令,記載國家大事。
②儐(bìn):通“擯”,拒絕。
【譯文】
張儀為秦國組織連橫陣線,去遊說趙王說:“敝國的君王派我獻書給大王的禦史,為大王進獻一條計策。大王率領諸侯對抗秦國,秦軍不敢出函穀關已經十五年了。大王的聲威傳布與崤山以東,秦國恐懼而屈服,修繕武器裝備,整頓戰車戰馬,學習騎馬射箭,勤力耕作,聚積糧食,堅守國內不出,戰戰兢兢,不敢輕舉妄動,隻因為大王有意責備我們的過錯。
【原典】
“今秦以大王之力,西舉巴蜀,並漢中,東收兩周而西遷九鼎,守白馬之津①。秦雖辟遠,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宣君有敝甲鈍兵,軍於澠池,願渡河逾漳,據番吾,迎戰邯鄲之下。願以甲子之日合戰②,以正殷紂之事。敬使臣先以聞於左右。
【注釋】
①白馬之津:指白馬津,黃河渡口,在今河南滑縣東北。
②甲子之日:指周武王戰勝殷紂的日子。
【譯文】
“現在秦國憑借大王的威力,向西攻下了巴蜀,兼並了漢中,往東收納了東、西兩周,並將九鼎遷移到秦國,扼守白馬津渡。秦國雖然地處僻遠,但是內心憤恨時間很長了。現在秦國隻有一支破鎧甲、鈍兵器的軍隊駐紮在澠池,準備渡過黃河、越過漳水,據守番吾,在邯鄲城下應戰趙國軍隊。希望在甲子之日與趙軍交戰,仿效周武王伐紂的舊事。特派臣下先把這事恭敬地告知大王。
【原典】
“凡大王之所信以為從者,恃蘇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覆齊國而不能,自令車裂於齊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魏稱為東蕃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求與人鬥,失其黨而孤居,求欲無危,豈可得哉!
【譯文】
“總的來說,大王之所以相信合縱聯盟的政策,是因為仗恃蘇秦的計謀。蘇秦用漂亮的話惑亂諸侯,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企圖顛覆齊國而未能得逞,結果使自己被車裂在齊國的集市上。諸侯不可能結成聯盟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如今楚國與秦國結為兄弟友邦,而韓、魏兩國自稱為秦國東麵的屬國,齊國向秦國獻出盛產魚鹽的土地,這是斷了趙國的右臂。砍斷了右臂,還想要與人相鬥,失去了盟國而孤立無援,要想沒有危險,這怎麼可能呢?
【原典】
“今秦發三將軍:一軍塞午道,告齊使興師度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於成皋,驅韓、魏而軍於河外①;一軍軍於澠池。約曰:‘四國為一以攻趙,破趙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遇於澠池,麵相見而身相結也。臣請案兵無攻,願大王之定計。”
【注釋】
①河外:地區名,指黃河以南的地區。
【譯文】
“現在秦國派出三路大軍: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齊國讓他派兵渡過清河,駐紮在邯鄲的東麵;一路駐紮在成皋,驅使韓、魏兩國的軍隊駐紮在河外;一路駐軍在澠池。訂立盟約說:‘四國聯合起來進攻趙國,攻破趙國四國分割它的土地。’因此我不敢隱瞞事情的真相,事先通知大王。我私下為大王謀劃,您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互相見麵親自結盟。我請求秦國停兵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原典】
趙王曰:“先王之時,奉陽君相,專權擅勢,蔽晦先王,獨斷官事。寡人宮居,屬於師傅,不得與國謀。先王棄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淺,私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願變心易慮,剖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而適聞使者之明詔。”於是乃以車三百乘入朝澠池,割河間以事秦①。
【注釋】
①河間:地區名,指漳水、黃河之間,在今河北獻縣一帶。
【譯文】
趙王說:“先王在時,奉陽君任相國,專權獨斷,蒙蔽先王,獨自掌握國家的大事。我住在宮裏,生活聽從師傅的安排,不能參與國家大事的謀劃。先王去世的時候,我年紀還小,侍奉祭祀祖廟的日子不長,內心本來就對合縱之策有疑慮。認為諸侯合縱聯盟而不侍奉秦國,不是國家的長遠利益。因此就打算改變原來的想法,割地賠禮,侍奉秦國。正打算安排車馬啟程時,恰好聽到了您的英明指示。”於是他就派車三百輛到澠池去朝見秦王,然後割讓河間的土地侍奉秦國。
武靈王平晝閑居
【原典】
武靈王平晝閑居,肥義侍坐曰①:“王慮世事之變,權甲兵之用,念簡、襄之跡,計胡狄之利乎②?”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錯質務明主之長③,臣之論也④。是以賢君靜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動有明古先世之功。為人臣者,窮有弟長辭讓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此兩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繼襄主之業,啟胡、翟之鄉,而卒世不見也。敵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無盡百姓之勞,而享往古之勳。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
【注釋】
①肥義:人名,趙武靈王的相國。
②胡狄:也做胡翟,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③錯質:意即委質,獻身給君主。
④論:通“倫”,道理,原則。
【譯文】
趙武靈王平日在家閑坐,服義在一旁陪坐,說:“大王是在考慮當今形勢的變化,衡量兵力的使用,懷念先主簡子、襄子的功業,估計消滅胡、狄的利益嗎?”武靈王說:“繼承王位不忘先主的功業,這是國君應該做遵循的原則;委身事君,力圖使國君的特長發揚光大,這是大臣應該遵循的原則。所以賢明的君主平時要製定教導百姓、便利國事的政令,戰時要發揚光大祖先的功業。做人臣的在無官閑居時就應具備尊敬長輩、謙恭辭讓的品德;在朝做官時就應做出造福人民、輔助國君的貢獻。這兩方麵,是國君和人臣的本份。現在我想繼續完成襄主未完成的功業,開發胡、狄地區,而我這些打算終究是不會被人理解的。如果是進攻一般弱小的敵人,用力小而功效大,不必使百姓精疲力竭,就能獲得像先代簡子、襄子建立的功勳。要想建立蓋世功業的人,就一定會遭到習慣勢力的牽製;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會遭到一般人的不滿。現在我想教導百姓,改穿胡服,訓練騎射,而世人一定會議論批評我了。”
【原典】
肥義曰:“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國,非以養欲而樂誌也,欲以論德而要功也!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王其遂行之。”
【譯文】
肥義說:“我聽說,辦事如果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行動如果瞻前顧後就沒有成果。現在大王既然定了擺脫世俗的決心,就不必再顧慮世上俗人的議論批評了。那議論最高德行的人,是不去附和一般世俗的;建立偉大功業的人,是不與一般人謀劃的。從前舜帝為了宣揚德教,跳苗族的舞蹈,苗族就歸服了;禹帝裸體進入裸國,裸國也就服從了。這樣做並不是,縱情享樂,滿足欲望,而是去宣揚德政、建立功業啊!愚蠢的人看不清已經成功的事情,聰明的人在事態還未露出苗頭之際就能覺察到,大王趕快去實行吧!”
【原典】
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樂,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世有順我者,則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譯文】
趙武靈王說:“我不是對實行胡服還有什麼疑慮,而是擔心天下人嘲笑我這種做法。就像瘋子高興的事,聰明人卻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覺得可笑的事,賢明的人就會感到悲傷。世上如果有人歸附我,那麼實行胡服騎射的效果是難以估量的。即使是天下人都嘲笑我,但胡地和中山國一定為我所有。”
【原典】
王遂胡服。使王孫絏告公子成曰①:“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聽於親,國聽於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夫製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故明德在於論賤,行政在於信貴。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誌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後德且見也。今寡人恐叔逆從政之經,以輔公叔之議。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故寡人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絏謁之叔,請服焉。”
【注釋】
①王孫絏(xiè):人名,趙國大臣。公子成:人名,趙國貴族。
【譯文】
趙武靈王於是就下令全國改穿胡服。派王孫絏告訴公子成說:“我已經改穿胡服上朝,希望叔父也改穿胡服上朝。家庭中的事情需要聽從父母,國家的事要服從君主的命令,這是古今公認的道理;做兒子的不能違背父母,做大臣的不能違抗國君,這是先王時就已經通行的規矩。現在我下令全國改革服裝,而您不穿胡服,我擔心天下人又要議論了。治理國家要有一定的法則,而把有利於人民做為根本;管理政事要有一定的原則,以保證命令能夠得以通行才是首要的。所以,要想顯示功德,必須考慮地位低微的民眾;要想貫徹政令,必然要使權貴們以身作則。現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用意,並非為了放縱情欲而歡娛心意啊。凡事有了開頭,成功也就有了基礎;事情完成了,功業建立了,政績必然表現出來。現在我擔心叔父違反了治理國家的固定原則,而去符合公族反對改穿胡服的議論。而且我聽說:‘做有利於國家的事情,行動就不會有錯誤;借助宗室貴戚們的力量,名聲就不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希望仰仗公叔的正確行動,以成就改穿胡服的功業。我特地派王孫絏去拜見叔父,請叔父改穿胡服吧。”
【原典】
公子成再拜曰:“臣固聞王之胡服也,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聞之:‘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願大王圖之。”
【譯文】
公子成再一次拜謝說:“我早已聽說君王改穿胡服了,因為我臥病在床,不能快跑去拜見君王,所以沒有及早向您提供意見。如今君王下了命令,我堅決對君王竭盡忠誠。我聽說過:‘中國這個地方,是聰明有遠見的人居住的地方,是各種物資財富所聚積的地方,是聖賢進行教化的地方,是仁義道德所施行的地方,是詩、書、禮、樂所使用的地方,是各種精巧技能所應用的地方,是遠方國家觀摩向往的地方,是四方少數民族所應該崇拜和效法的地方。’如今君王放棄這些,而去襲用邊遠地區的服裝,改變古人的禮教,更改古代的準則,違背人們的心意,背叛聖賢們的教誨,背離中國的傳統習俗,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這些事。”
【原典】
使者報王。王曰:“吾固聞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觀其鄉而順宜,因其事而製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祝發文身①,錯臂左衽②,甌越之民也③。黑齒雕題④,鯷冠秫縫⑤,大吳之國也。禮服不同,其便一也。
【注釋】
①祝發:斷發,指中原以外少數民族的習俗和裝束。
②錯臂:紋身的一種,指刻畫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