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趙策三(1 / 3)

趙惠文王三十年

【原典】

趙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單問趙奢曰:“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眾①。用眾者,使民不得耕作,糧食挽賃不可給也②。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單之所為也。單聞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萬,而天下服矣。今將軍必負十萬、二十萬之眾乃用之,此單之所不服也。”

【注釋】

①用眾:指使用大量兵員作戰。

②挽(wǎn):通“挽”,拉車,這裏指運輸。賃(rèn):通“任”,挑運。

【譯文】

趙惠文王三十年,趙國相國安平君田單問趙奢:“我不是不喜歡將軍的兵法,我隻是不佩服將軍用兵太多。用兵太多,耕種的人就會少,糧食供應就會出現問題。這是坐以待斃的辦法,我是不會采用這樣的辦法的。我聽說,帝王用兵不過三萬,天下就能歸服。現在將軍一定要十萬、二十萬才去行軍打仗,這就是我所不佩服的地方。”

【原典】

馬服曰①:“君非徒不達於兵也,又不明其時勢。夫吳幹之劍②,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③,薄之柱上而擊之,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為百。今以三萬之眾而應強國之兵,是薄柱、擊石之類也。且夫吳幹之劍材,難夫毋脊之厚而鋒不入,無脾之薄而刃不斷。兼有是兩者,無釣鍔鐔、蒙須之便④,操其刃而刺,則未入而手斷。君無十餘、二十萬之眾,而為此釣鍔鐔蒙須之便,而徒以三萬行於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不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萬,距此奚難哉!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能具數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即君之齊已。齊以二十萬之眾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今者齊、韓相方,而兩國圍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萬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萬之眾,圍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戰不足用也,君將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單不至也。”

【注釋】

①馬服:即馬服君,趙奢的封號。

②吳幹之劍:指利劍。

③盤匜(yí):指古代盥洗器,用匜盛水,放在盤中。

④釣:劍頭環。鍔:刀劍的刃。鐔:劍柄與劍身連接的突出部分。蒙須:指劍繩。

【譯文】

馬服君趙奢說:“您不僅不了解用兵之法,而且也不明白軍事形勢。吳國的幹將寶劍,可以砍斷牛馬,可以砍斷金屬盤子,如果用它用力敲擊柱子,寶劍就會斷成幾段;如果用它往石頭上猛擊,寶劍就會碰得粉碎。現在用三萬兵力去對付強國的軍隊,這就如同用寶劍去敲擊柱子、石頭一樣。況且,很難有像吳國幹將這樣好的寶劍,如果劍脊薄,劍刃就容易損;劍近刃處厚,劍刃就不能砍斷東西。如果劍脊厚、近刃處薄,但劍頭上沒有劍環、劍柄和劍繩,這樣就握著劍刃去刺殺,還沒有刺傷別人,握劍的手就已經被割斷了。您如果沒有十萬、二十萬的軍隊當成利劍來用,隻用三萬人的軍隊就想在縱橫天下,這怎麼可能呢?古代天下分為萬國,都城大的不過百丈;人多的不超過三千家,用三萬軍隊去對付這些國家,有什麼困難呢?現在古代的萬國已經分為戰國七雄,都能聚集數十萬的兵力,如果以三萬軍隊曠日持久地戰鬥下去,經過幾年,就像您曾任職的齊國那樣。齊國用二十萬的兵力進攻楚國,五年都不能取勝。趙國用二十萬兵力進攻中山國,經過五年才勝利返回。現在齊、韓兩國勢均力敵,如果兩國進攻,誰敢說我用三萬兵力就能去救援呢?現在,千丈的高城、萬家的大邑到處都是,而要用三萬的兵力去包圍千丈之城,那隻能圍住城的一角,進行戰鬥就不夠用了,您還想用這點軍隊幹什麼呢?”田單長歎一聲說:“我的看法趕不上您有遠見卓識啊!”

秦、趙戰於長平

【原典】

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①。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複死。寡人使卷甲而趨之,何如?”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而為媾。”虞卿曰:“夫言媾者,以為不媾者軍必破,而製媾者在秦。且王之論秦也,欲破王之軍乎?其不邪?”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且破趙軍。”虞卿曰:“王聊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入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從也,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

【注釋】

①都尉:軍隊中的中級軍官。

【譯文】

秦、趙兩國在長平交戰,趙軍未能取勝,死了一位都尉。趙王召見樓昌和虞卿,說:“現在軍隊沒有打勝,又死了一名都尉。我想下令全軍緊束鎧甲去偷襲秦軍,你們認為怎麼樣?”樓昌說:“這沒有用,您不如派人去與秦國講和。”虞卿說:“那些主張講和的人,一定認為不與秦國講和則趙軍必敗,而掌握講和的主動權卻在秦國。大王認為秦國是想打敗趙軍呢?還是不想打敗趙軍?”趙王說:“秦國不遺餘力,一定想要打敗趙軍。”虞卿說:“大王且聽我的意見,您派出使臣攜帶貴重的珍寶去親附楚、魏兩國。楚、魏兩國得到大王的貴重珍寶,一定會接待我們的使臣。趙國的使臣到了楚、魏兩國,秦國一定會懷疑天下諸侯組織了合縱聯盟,一定有所畏懼。這樣,與秦國講和的事才能成功。”

【原典】

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鄭朱入秦,秦內之。趙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陽君媾秦,秦已內鄭朱矣,子以為奚如?”虞卿曰:“王必不得媾,軍必破矣,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鄭朱,趙之貴人也,而入於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趙卒不得媾,軍果大敗。王入秦,秦留趙王而後許之媾。

【譯文】

趙王不聽虞卿的建議,派平陽君去與秦國講和,並派鄭朱到秦國去,秦國接待了鄭朱。趙王召見虞卿說:“我已經派平陽君去與秦國講和,秦國已經接待了鄭朱,你認為和談的結果會如何呢?”虞卿說:“大王和談一定不會成功,趙軍一定會被打敗,天下諸侯慶祝戰爭勝利的人都已經到秦國去了。鄭朱是趙國的貴人,現在到秦國去講和,秦王和應侯範睢一定會隆重接待,鄭重其事地向諸侯宣傳。楚、魏兩國會以為趙國已和秦國講和,一定不會出兵救趙。秦國知道諸侯不援助趙國,那麼講和就肯定不會成功。”趙國最終沒能與秦國講和,趙軍果然被打得大敗。趙王去到秦國朝拜,秦國扣留趙王,然後才同意講和。

秦圍趙之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