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伐秦無功
【原典】
五國伐秦無功,罷於成皋。趙欲構於秦①,楚與魏、韓將應之,齊弗欲。蘇秦謂齊王曰:“臣以為足下見奉陽君矣。臣謂奉陽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據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秦王貪,魏冉妒,則陶不可得已矣。君無構,齊必攻宋。齊攻宋,則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趙助之。五國據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得陶而構,秦雖有變,則君無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構,則願五國複堅約。五國願得趙,足下雄飛,與韓氏大吏東免②,齊王必無召瑉也。使臣守約,若與國有倍約者,以四國攻之。無倍約者,而秦侵約,五國複堅而賓之。今韓、魏與齊相疑也,若複不堅約而講,臣恐與國之大亂也。齊、秦非複合也,必有踦重者矣。複合與踦重者③,皆非趙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製天下也。秦製天下,將何以天下為?臣願君之蚤計也。
【注釋】
①構:和解。
②免:通“勉”,勉勵。
③踦(yǐ)重:偏重。踦:通“倚”。
【譯文】
齊、楚、趙、魏、韓五國進攻秦國,沒有取得戰果,在成皋休戰。趙國打算和秦國講和,楚國與韓、魏兩國準備響應,齊國不同意。蘇秦對齊王說:“我已經為您去見奉陽君了。我對奉陽君說:‘諸侯解散合縱聯盟去投靠秦國,秦國一定會占據宋國,魏冉一定會妒忌您占有陶邑。秦王貪得無厭,魏冉妒忌成性,那您就得不到陶邑了。您不和秦國講和,齊國就一定進攻宋國。齊國進攻宋國,楚國、魏國也一定會幫助進攻宋國。五國占據宋國後,不到一兩個月,必然攻下陶邑。攻下了陶邑,再與秦國講和,秦國即使有什麼變化,您也不必擔憂了。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和秦國講和,希望五國仍然堅守盟約。各諸侯國都與趙國親善,您又奮發有為,與韓國大臣一起向東勉勵齊王共同推行合縱之策,齊國就一定不會召回韓瑉。派我做盟約的監督人,如果盟國有背約的,其它四國就聯合向他進攻。五國沒有背約的,如果秦國來侵犯盟國,那五國就共同堅決對抗秦國。如今韓、魏與齊國互相猜疑,如果五國不堅守盟約而私下與秦國講和,我擔心盟國會發生內亂。齊、秦兩國不再度聯合,地位一定會有偏重。不管齊、秦兩國是再度聯合或是誰占上風,都對趙國不利。而且諸侯解散了合縱聯盟去投靠秦國,秦國就控製了天下。秦國控製了天下,天下諸侯還能有什麼作為呢?我希望您及早考慮。
【原典】
“天下爭秦,秦有六舉,皆不利趙矣。天下爭秦,秦王受負海之國,合負親之交,以據中國,而求利於三晉,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不利於趙,而君終不得陶,一矣。
【譯文】
“天下諸侯爭相投靠秦國,秦國會有六種舉動,都是不利於趙國的。諸侯爭先投靠秦國,秦國就會與背靠大海的齊國親善,並與以前背叛秦國的其它諸侯恢複邦交,來控製中原諸國,以便向趙、魏、韓三國謀求利益,這是秦國的一個舉動。秦國采取這個舉動,不利於趙國,而您最終也得不到陶邑,這是其一。
【原典】
“天下爭秦,秦王內韓瑉於齊①,內成陽君於韓,相魏懷於魏②,複合衡交兩王,王賁、韓他之曹皆起而行事③,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也,不利於趙,而君又不得陶,二矣。
【注釋】
①內:通“納”。
②魏懷:人名,魏國人。
③王賁、韓他:人名,都是秦國大臣。
【譯文】
“諸侯爭相投靠秦國,秦王讓韓瑉去齊國,讓成陽君去韓國,任命魏懷為魏國相國,重新組成連橫陣線,與燕、趙兩國恢複邦交。王賁、韓他這些主張拉攏韓、魏的人都再度被起用,掌握大權,這是秦國的一種舉動。秦國采取這個舉動,不利於趙國,而您也得不到陶邑,這是其二。
【原典】
“天下爭秦,秦王受齊受趙,三強已親,以據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齊、趙應之,魏不待伐,抱安邑而倍秦,秦得安邑之饒,魏為上交,韓必入朝秦,過趙已安邑矣,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不利於趙,而君必不得陶,三矣。
【譯文】
“諸侯爭相投靠秦國,秦王接受齊國接納趙國,秦、齊、趙三個強國改善了關係,率兵攻打魏國而要求索取安邑,這是秦國的一種舉動。秦國采取了這個舉動,齊、趙兩國都響應他,魏國不等進攻,就會獻出安邑來增加秦國的地盤,秦國得到安邑,與魏國結成親密的邦交,韓國一定會朝拜秦國,秦國再用安邑來威脅趙國,這是秦國的一種舉動。秦國采取這個舉動,不利於趙國,而您又一定得不到陶邑,這是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