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趙策四(2 / 3)

【原典】

“天下爭秦,秦堅燕、趙之交,以伐齊收楚,與韓瑉而攻魏,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而燕、趙應之。燕、趙伐齊,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至一二月,魏必破矣。秦舉安邑而塞女戟①,韓之太行絕,下軹道、南陽而伐魏②,絕韓,包二周,即趙自消爍矣。國爍於秦,兵分於齊,非趙之利也,而君終身不得陶,四矣。

【注釋】

①女戟:魏國地名,在今太行山西,臨近韓國。

②軹(zhǐ):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濟源南。南陽:魏國地區名,在今河南濟源至獲嘉一帶,以在太行山南而得名。

【譯文】

“諸侯爭相投靠秦國,秦國鞏固與燕、趙的邦交,率兵進攻齊國來聯合楚國,和韓瑉一起去進攻魏國,這是秦國的一種舉動。秦國采取這一舉動,燕、趙兩國就會加以響應,燕、趙進攻齊國,兩軍開始交鋒,秦國就聯合楚國去進攻魏國,不到一兩個月,魏國一定被攻破。秦國占領了安邑,堵塞了女戟的要口,切斷韓國的太行之道,直下軹道、南陽去進攻魏國,切斷韓國,包圍東周、西周,趙國自然就被削弱了,國家被秦國削弱,軍隊又被分散去進攻齊國,這對趙國不利,而您又終身得不到陶邑,這是其四。

【原典】

“天下爭秦,秦堅三晉之交攻齊,國破財屈,而兵東分於齊,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齊之已弊,與秦爭戰也。君不救也,韓、魏焉免西合?國在謀之中,而君有終身不得陶,五矣。

【譯文】

“諸侯爭相投靠秦國,秦國鞏固與趙、魏、韓三國的邦交去進攻齊國,趙國就會國家破亡,財力用盡,軍隊被分散在東邊對齊國的戰事中,秦國於是進攻魏國,奪取安邑,這是秦國的一種舉動。秦國采取這一舉動,您出兵去救援魏國,就是用進攻齊國已經疲憊的軍隊去與秦國作戰。您不去救援魏國,韓、魏兩國怎麼能避免與秦國聯合呢?趙國就在秦國的圖謀之中了,而您又終身得不到陶邑,這是其五。

【原典】

“天下爭秦,秦按為義,存亡繼絕,固危扶弱,定無罪之君,必起中山與滕焉,秦起中山與滕,而趙、宋同命,何暇言陶?六矣。故曰君必無講,則陶必得矣。”

【譯文】

“諸侯爭相投靠秦國,秦國於是打出主持正義,複興已經滅亡了的國家、延續已經斷絕了的世家、鞏固傾危的國家、扶助弱小的國家,穩定無罪的國君這樣的幌子,一定會重新建立起中山國和膝國,秦國重新建立起中山國和滕國後,趙、宋兩國就會麵臨同樣的命運,怎麼還可能去考慮陶邑呢?這是其六。所以我說您一定不要和秦國講和,陶邑就一定能為您所有了。”

【原典】

“奉陽君曰:‘善。’乃絕和於秦,而收齊、魏以成取陶。”

【譯文】

“奉陽君說:‘好。’於是停止與秦國講和,並聯合齊、魏兩國,以求實現取得陶邑的願望。”

趙太後新用事

【原典】

趙太後新用事①,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②,兵乃出。”太後不肯,大臣強諫③。太後明謂左右:“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麵。”

【注釋】

①趙太後:指趙威後,趙孝成王的母親。

②長安君:趙太後的幼子,封於長安,所以稱長安君。

③強諫:竭力勸諫。

【譯文】

趙太後剛執政,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尋求援助。齊國說:“一定要拿長安君做人質,才派出援兵。”趙太後不同意,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明確地告訴她身邊的臣下說:“有誰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我一定要吐他一臉唾沫。”

【原典】

左師觸龍願見太後①,太後盛氣而胥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②,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郤也③,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裏,少益嗜食,和於身也。”太後曰:“老婦不能。”太後之色少解。

【注釋】

①左師:官名,是優待老臣的榮譽官職。

②曾(zēng):副詞,乃,竟然。

③郤(xì):通“隙”,欠,缺,此處指身體不舒服。

【譯文】

左師觸龍說他想要拜見太後,太後怒氣衝衝地等著他。他入宮時,很吃力地快走幾步,到了太後跟前自己請罪說:“我的腳有毛病,竟然不能快走,很久沒有來拜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又惦記著太後貴體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所以想要來看望太後。”太後說:“我依靠車子走動。”觸龍問:“每天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回答說:“隻能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最近特別不想吃東西,自己就勉強地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裏,漸漸地便想吃點東西了,這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太後說:“我可辦不到。”太後臉上的怒色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