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魏策一(2 / 3)

②淮、穎、沂、黃:皆水名。煮棗:地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南。海鹽、無疏:地名,在今地不詳。

③河外:地區名,魏地,指黃河以南的地區。卷: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衍:地名,在今河南鄭州北。酸棗:地名,在今河南延津西南。

【譯文】

蘇秦為趙國組織合縱聯盟,說服魏王說:“大王的國土,南邊有鴻溝、陳、汝南、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郪等地,東邊有淮水、潁水、沂水、黃池、煮棗、海鹽、無疏等地,西邊有長城與秦國為界,北邊有河外、卷、衍、燕、酸棗等地,國土方圓千裏。國家的名聲雖小,但鄉間到處都是茅屋草舍,連打草放牧牛馬的地方都沒有。人煙稠密,車水馬龍,日日夜夜,川流不息,這和三軍士卒行軍沒什麼兩樣。我私下估計,大王的國家並不比楚國差。但是那些主張連橫的人,卻給大王出謀劃策,對外交結如狼似虎、凶狠殘暴的秦國,去侵犯諸侯。一旦使魏國遭到秦國的禍害,他們自己卻安然無恙。依靠強秦的勢力,對內脅迫自己的君主,罪過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魏國是天下的強國,大王是天下的賢君。現在竟然甘心向西去侍奉秦國,讓魏國成為秦國東邊的屬國,為秦王修建行宮,接受秦國的禮儀製度,春、秋兩季要給秦國的祭祀納貢,我私下為大王感到羞愧。

【原典】

“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於幹遂①;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乘,斬紂於牧之野②。豈其士卒眾哉?誠能振其威也。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③,蒼頭二十萬④,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於辟臣之說,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顧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願大王之熟察之也。

【注釋】

①幹遂:地名,在今江蘇吳縣西北四十裏太湖邊。

②牧之野:地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縣西南部。

③武力:即武卒,武士。

④蒼頭:指用青巾裹頭的特殊部隊。

【譯文】

“我聽說,越王勾踐用三千名殘兵敗將與吳國作戰,終於在幹遂俘虜了吳王夫差;周武王憑三千兵士、戰車三百輛,在牧野之戰中斬下了殷紂王的頭。這難道是因為他們士卒眾多嗎?實在是因為他們能夠振作士氣,發揮其威力。我聽說,大王的兵力有武力二十餘萬,青巾裹頭的部隊二十萬,衝擊部隊二十萬,雜役十萬,戰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這些遠遠超過了越王勾踐和周武王。現在您卻聽信群臣的話,要臣服於秦國。要臣服於秦國,就必須割讓土地和獻上寶貴的器物,所以,不經過戰事國家就已經虧損了。凡是主張投靠秦國的人,都是奸臣,不是忠臣。做為人臣,割取國君的土地去討好外國,隻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後果,損害國家的利益而使自己的小家完滿,對外依靠強秦的力量來脅迫自己的國君,要求割讓土地給秦國。希望大王仔細考慮。

【原典】

“《周書》曰:‘綿綿不絕①,縵縵奈何②?毫毛不拔,將成斧柯。’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之何?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並力,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使臣獻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詔之。”

【注釋】

①綿綿:軟弱、薄弱的樣子,這裏指細細的藤蔓。

②縵縵:通“蔓”,蔓延。

【譯文】

“《周書》上說:‘鏟除草木,在萌芽時不除掉,等枝葉蔓延怎麼辦呢;在細小的時候不斬斷,等長大了就必須使用斧頭砍了。’事前不考慮成熟,就會招致嚴重的後果,這將怎麼辦呢?大王如果能聽從我的建議,使六國結成合縱聯盟,齊心合力,就一定不會再遭受強秦的侵略了。所以敝國的趙王特派我來獻上這種不成熟的意見,接受您賢明的約定,成與不成任憑大王決定。”

【原典】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嚐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

【譯文】

魏王說:“我無才無德,從來也沒有聽到過這樣高明的教導。現在您用趙王的旨意來教誨我,我願意率領國家參加合縱聯盟。”

張儀為秦連橫

【原典】

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裏,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仄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裏;從陳至梁,二百餘裏。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①。粟糧漕庾②,不下十萬。魏之地勢,故戰場也。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注釋】

①亭障:古時在邊地要塞設置的用於防守的堡壘。

②漕庾:指儲存水路運輸的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