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魏策一(3 / 3)

【譯文】

張儀推行秦國的連橫政策,去遊說魏襄王說:“魏國的領土方圓不到一千裏,士兵不超過三十萬人。四周地勢平坦,與四方諸侯交通便利,猶如車輪輻條都集聚在車軸上一般,境內沒有高山深川的阻隔。從鄭國到魏國不過百來裏;從陳國到魏國,隻有二百餘裏;不論戰車或步兵,都不用花多大力氣就能達到。魏國南邊與楚國接壤,西邊與韓國接連,北邊與趙國靠近,東邊與齊國相鄰,軍隊守衛四方邊界,守衛邊疆的士兵戍守在邊防要塞,儲存糧食的糧倉,不少於十萬。魏國的地勢,原本就是作戰的地方。如果魏國向南親近楚國而不親近齊國,那齊國就會進攻你們的東麵;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趙國就會由北麵來進攻你們;不和韓國聯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你們西麵;不和楚國親善,那楚國就會侵犯你們的南麵。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原典】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合從者,一天下,約為兄弟,刑白馬以盟於洹水之上,以相堅也。夫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譯文】

“再說諸侯組織合縱陣線,是為了使國家安定、君主尊貴、兵力強大、名聲顯赫。現在合縱的國家把天下當作一家,結為兄弟,在洹水之濱宰殺白馬,歃血為盟,以堅守彼此的一意誌。然而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之間,尚且還有爭奪錢財的事,那麼合縱各國想依靠欺詐虛偽的盟約來維持的蘇秦所殘留的計策,這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原典】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棗,劫衛取晉陽①,則趙不南;趙不南則魏不北;魏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求無危,不可得也。秦挾韓而攻魏,韓劫於秦,不敢不聽。秦、韓為一國,魏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注釋】

①晉陽:地名,衛邑,在今山東巨野西。

【譯文】

“如果大王不依附秦國,秦國就會發兵進攻河外,占領卷、衍、南燕、酸棗等地,脅迫衛國奪取晉陽,那麼趙國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國;趙國不能南下,那麼魏國也就不能北上聯合趙國;魏國不能聯合趙國,那麼合縱的通道就斷絕了,合縱的通道一斷,那麼大王的國家要想不危險是不可能的了。秦國挾製韓國來攻打魏國,韓國因為害怕秦國,一定不敢不聽從。秦、韓兩國結為一體,那魏國滅亡之期就不遠了,這就是我為大王擔心的事。

【原典】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譯文】

“我替大王著想,還是不如歸順秦國。歸順了秦國,楚、韓兩國必定不敢輕舉妄動;沒了楚、韓兩國的侵擾,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國家也一定不會有憂患了。

【原典】

“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若魏。楚雖有富大之名,其實空虛;其卒雖眾多,然而輕走易北,不敢堅戰。悉魏之兵南麵而伐,勝楚必矣。夫虧楚而益魏,攻楚而適秦,嫁禍安國,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甲出而東,雖欲事秦而不可得也。

【譯文】

“況且秦國想要削弱的的國家是楚國,而能抑製楚國的是魏國。楚國雖然有富足強大的名聲,但實際上卻很空虛;它的士兵雖然多,但大部分容易逃跑敗退,不敢打硬仗。我們出動魏國的全部軍隊向南討伐,一定能戰勝楚國。這割裂楚國,能讓楚國吃虧而魏國得到好處,取悅秦國,把災禍轉嫁給別人,安定了國家,這可是以件好事啊。大王如果不聽我的意見,秦兵出兵向東攻打魏國,那時就算要侍奉秦國也不可能了。

【原典】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寡可信,說一諸侯之王,出而乘其車;約一國而反,成而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遊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人主。人主覽其辭,牽其說,惡得無眩哉?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譯文】

“況且那些主張合縱的人大都誇大其辭、不可信賴,他們隻要說動了一國君主,出來就乘坐那個君主賞賜給他的車子;聯合一個諸侯反對秦國,就有了封侯的資本。所以天下遊說之士,無不隨時隨地都捏著手腕,瞪著眼睛,咬牙切齒地宣揚合縱的好處,以博得君王的歡心。君王們接受他們的巧辯,被他們的空話影響,怎能不迷惑呢?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羽毛多了也可以壓沉船隻,輕的東西裝多了也可以壓斷車軸,眾人的嘴巴可以熔化金屬,眾多的壞話能把骨頭銷毀。所以請大王仔細考慮。”

【原典】

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計失之。請稱東藩,築帝宮,受冠帶,祠春秋,效河外。”

【譯文】

魏王說:“我愚蠢無知,以前的策略錯了。我願意做秦國東方的蜀國,給秦王修建行宮,接受秦國的禮儀製度,春秋兩季給秦王貢獻祭品,並獻上河外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