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魏策二(1 / 3)

魏惠王死

【原典】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壞城郭,且為棧道而葬①。群臣多諫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喪行,民必甚病之。官費又恐不給,請馳期更日。”

【注釋】

①棧道:編木鋪路。

【譯文】

魏惠王死後,下葬的日子已經定下來了。卻逢天下大雪,積雪厚達數尺,破壞了城郭,隻得準備修棧道來安葬魏惠王。大臣中大多數人規勸太子說:“雪下得這麼大而舉行喪禮,百姓會感到很困苦的,國家的經費恐怕也不足,請延期換個日子安葬吧。”

【原典】

太子曰:“為人子而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喪,不義也。子勿複言。”

【譯文】

太子說:“做人子的因為百姓困苦和國家經費不足的緣故,就不按期舉行先王的喪禮,這不合禮法。你們不要再說了。”

【原典】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請告惠公。”

【譯文】

群臣都不敢說了,把這件事告訴了公孫衍。公孫衍說:“我沒有什麼辦法的,這件事恐怕隻有惠公才能辦到!請去告訴惠公吧。”

【原典】

惠公曰:“諾。”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曆葬於楚山之尾①,<亦水>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灓水見之。’於是出而為之張於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義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太子為及日之故②,得毋嫌於欲亟葬乎?願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馳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弗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馳期,更擇日。”

【注釋】

①王季曆:指公季,周文王之父。

②及日:及時,此處指按原定日期。

【譯文】

惠公聽到這件事說:“好。”便駕車去見太子,惠公說:“已經確定下葬的日期了嗎?”太子說:“是的。”惠公說:“從前王季曆葬在楚山腳下,浸出的水衝壞了墓穴,棺木的頭部都露出來了。文王說:“唉!先王一定是想再見一見群臣百姓吧,所以讓浸出的水把棺木衝了出來。’於是他把先王的棺木取出來放在朝堂上,設立大帳,大臣和百姓都來拜見,三天後重新安葬,這是文王的大義。現在下葬已經確定好了日子,但雪下得大到了深及牛眼的程度,幾乎寸步難行,太子還是要按時下葬,是不是顯得太急躁了呢?希望太子改日下葬先王。先王一定是想再留下來親近他的國家,安慰他的百姓,所以才下這麼大的雪。因此延期而擇日下葬,這是文王樹立的道義。如果您不願意這樣做,我會認為您是羞於效法文王嗎?”太子說:“太好了。敬請延緩下葬的日期,重新擇日安葬先王。”

【原典】

惠子非徒行其說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說文王之義。說文王之義以示天下,豈小功也哉!

【譯文】

惠子不僅讓太子采納了他的主張,還讓魏太子沒有強行安葬先王,而且又闡述了文王的道義。向天下宣揚文王的道義,難道能是小功勞嗎?

五國伐秦

【原典】

五國伐秦①,無功而還。其後齊欲伐宋,而秦禁之。齊令宋郭之秦②,請合而以伐宋,秦王許之。魏王畏齊、秦之合也,欲講於秦。

【注釋】

①五國伐秦:公元前287年,燕、齊、魏、趙、韓五國共同伐秦,屯兵於滎陽、成皋間,徘徊不行,沒有獲得重大戰果。

②宋郭:人名,宋國人,當時在齊國做官。

【譯文】

燕、齊、魏、趙、韓五國進攻秦國,沒有成功就收兵了。此後齊國想進攻宋國,而秦國製止了他。齊國便派宋郭去秦國,請求與秦國聯合進攻宋國,秦昭王同意了。魏王害怕齊、秦兩國聯合,也想和秦國講和。

【原典】

謂魏王曰:“秦王謂宋郭曰:‘分宋之城,服宋之強者,六國也。乘宋之敝,而與王爭得者,楚、魏也。請為王毋禁楚之伐魏也,而王獨舉宋。王之伐宋也,請剛柔而皆用之。如宋者,欺之不為逆,殺之不為讎者也。王無與之講以取地,既已得地矣,又以力攻之,期於啖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