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蘇秦對魏王說:“秦王對宋郭說:‘瓜分宋國、製服宋國的是齊國。乘宋國疲憊,而與齊王爭奪勝利果實的是楚國和魏國。請您對齊王說:‘不要製止楚國去進攻魏國。那麼齊王可以單獨滅掉宋國。齊王進攻宋國,請采取剛柔並用的辦法。像宋國這樣的國家,欺詐他不算是大逆不道,滅掉他也算不上結仇。大王不要和宋國講和以求得到土地,已經奪得了土地,再加緊進攻,目的隻在於滅掉宋國。’
【原典】
“臣聞此言,而竊為王悲,秦必且用此於王矣。又必且困王以求地,既已得地,又且以力攻王。又必講王,因使王輕齊,齊、魏之交已醜,又且收齊以更索於王。秦嚐用此於楚矣,又嚐用此於韓矣。願王之深計之也。
【譯文】
“我聽了這寫話,私下為您感到悲哀。秦國一定會用這種辦法對付大王,而且一定會用向大王索要土地來要挾大王,已經要到了土地,又會用武力進攻大王。它又一定要與大王協商求和,使大王輕視齊國,等到齊、魏兩國的關係惡化,他又將聯合齊國,更進一步向大王索要土地。秦國曾經對楚國用過這個辦法,又曾經對韓國用過這個辦法。希望大王要深思熟慮啊。
【原典】
“秦善魏不可知也已。故為王計,太上伐秦,其次賓秦,其次堅約而詳講,與國無相離也。秦、齊合,國不可為也已。王其聽臣也,必無與講。
【譯文】
“秦國對魏國的這種友好居心叵測。所以為大王考慮,最好的計策是進攻秦國,其次是對抗秦國,再次是堅守合縱盟約假意講和,而盟國之間要保持密切聯係。秦、齊兩國如果聯合,魏國就沒辦法了。大王應當聽從我的,一定不要和秦國講和。
【原典】
“秦權重,魏冉明孰,是故又為足下傷秦者,不敢顯也。天下可令伐秦,則陰勸而弗敢圖也。是天下之傷秦也,則先鬻與國而以自解也。天下可令賓秦,則為劫於與國而不得已者。天下不可,則先去,而以秦為上交以自重也。如是人者,鬻王以為資者也,而焉能免國於患?
【譯文】
“秦國勢力極強,魏冉又深知諸侯之事,所以有為大王傷害秦國的,也不敢公開表示。諸侯可以進攻秦國,但隻是秘密發動而不敢公開進行。見到諸侯在打擊秦國,就先出賣盟國而解脫自己。諸侯能排斥秦國,但隻是受到盟國的脅迫,迫不得已相應的。諸侯認為不能進攻秦國,自己就會搶先背離同盟國,把秦國當做友邦以保全自己。像這樣的人是在出賣大王,作為他自己的資本,這怎麼能免除國家的憂患呢?
【原典】
“免國於患者,必窮三節而行其上,上不可則行其中,中不可則行其下,下不可則明不與秦兩生以殘秦。使秦皆無百怨百利,唯已之曾安。令足下鬻之以合於秦,是免國於患者之計也,臣何足以當之!雖然,願足下之論臣之計也。
【譯文】
“能使國家免除憂患的,必須深究三等策略,首先推行上等策略,上等策略不行就推行中等策略,中等策略行不通就推行下等策略,下等策略行不通就表明與秦國決不妥協,必須擊破秦國。使秦國沒有過多的怨恨與貪圖,隻有停止攻打魏國才能得到安寧。現在有人建議您出賣盟國而與秦國聯合,認為這是使國家免於憂患的計策,我不知此計有什麼可取之處!即使如此,我還是希望大王考慮我的計策。
【原典】
“燕,齊讎國也,秦兄弟之交也。合讎國以伐婚姻,臣為之苦矣。黃帝戰於涿鹿之野,而西戎之兵不至;禹攻三苗,而東夷之民不起。以燕伐秦,黃帝之所難也,而臣以致燕甲而起齊兵矣。
【譯文】
“燕國與齊國是敵國,而燕國與秦國是兄弟之邦,讓互相敵對的燕、齊兩國聯合去進攻燕國的盟邦秦國,我認為這是實在難以辦到的。從前,黃帝和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蚩尤的盟邦西戎的軍隊不來支援黃帝;禹王攻打三苗,三苗的盟邦東夷人也不派兵接應禹王。如今要燕國去攻打秦國,這即使是黃帝、大禹怕是也難以辦法的,可是我可以使燕、齊兩國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