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臣又偏事三晉之吏,奉陽君、孟嚐君、韓瑉、周最、周、韓徐為從而下之,恐其伐秦之疑也,又身自醜於秦。初之請焚天下之秦符者,臣也;次傳焚符之約者,臣也;欲使五國約閉秦關者,臣也。奉陽君、韓餘為既和矣,蘇修、朱嬰既皆陰在邯鄲,臣又說齊王而往敗之。天下共講,因使蘇修遊天下之語,而以齊為上交,兵請伐魏。臣又爭之以死,而果西因蘇修重報。臣非不知秦權之重也,然而所以為之者,為足下也。”
【譯文】
“我又輔佐侍奉趙、魏、韓三國的大臣,追隨奉陽君、孟嚐君、韓瑉、周最、韓徐為等人,謙恭而卑下,我擔心他們對攻秦之事三心二意,又使自己與秦國的關係惡化。當初,要求各諸侯國與秦國斷交的是我;聯絡諸侯五國結盟與秦國斷交的是我;使五國結盟不與秦國交好的也是我。奉陽君、韓徐為已經同意進攻秦國,主張連橫的蘇修、朱嬰都已秘密地住在邯鄲,我又說服齊王去瓦解蘇、朱的連橫陰謀,諸侯共同結成攻秦的同盟,於是秦國就派蘇修去說服諸侯,不要他們接受聯合攻秦的主張,而把齊國當成牢不可破的友邦,並要求齊國出兵攻魏。我又拚死爭取,並通過蘇修西入秦國把齊不伐魏的消息報告給秦王。我不是不知道秦國權勢大,但我之所以這樣做,都是為了大王您啊。”
齊、魏戰於馬陵
【原典】
齊、魏戰於馬陵①,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齊,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國雖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對曰:“不可。臣聞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計。今王所以告臣者,疏於度而遠於計。王固先屬怨於趙,而後與齊戰。今戰不勝,國無守戰之備,王又欲悉起而攻齊,此非臣之所謂也。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而朝齊②,楚王必怒矣。王遊人而合其鬥,則楚必伐齊,以休楚而伐罷齊,則必為楚禽矣。是王以楚毀齊也!”魏王曰:“善。”乃使人報於齊,願臣畜而朝。田嬰許諾。
【注釋】
①馬陵:地名,在今河北大名東南。
②變服:更換君主的服裝。
【譯文】
齊、魏兩國在馬陵作戰,齊軍大敗魏軍,殺死魏太子申,殲滅了魏國十萬大軍。魏惠王召見惠施告訴他說:“齊國是我的仇敵,我對他的仇恨終身難忘。魏國雖小,但是我想動員全國兵力去攻打齊國,您看怎麼樣?”惠施回答說:“不可以。我聽說,為王者要適合法度,稱霸者要懂得運用計謀。現在大王告訴我的話,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計謀。大王本來是先和趙國結怨,然後才派兵攻打齊國。如今戰敗,國家沒有守戰的準備,可是大王又想動員全國兵力討伐齊國,這不是我所說的守法度和用計謀。大王如果要報齊國之仇,還不如脫下天子之服,以諸侯身分去朝見齊國,楚王一定會大怒。大王再派人去遊說,挑撥楚、齊兩國交戰,那楚國必然攻打齊國,憑安定的楚國來攻打疲憊的齊國,齊國一定會被楚國擊潰。這就是大王用楚國來征服齊國。”魏惠王說:“說得好。”於是就派人向齊國通報,表示願意朝見齊國。田嬰同意了。
【原典】
張醜曰:“不可。戰不勝魏,而得朝禮,與魏和而下楚,此可以大勝也。今戰勝魏,覆十萬之軍而禽太子申,臣萬乘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戾定矣。且楚王之為人也,好用兵而甚務名,終為齊患者,必楚也!”田嬰不聽,遂內魏王,而與之並朝齊侯再三。
【譯文】
張醜說:“不可以。如果齊國沒有戰勝魏國,而得到魏國的祝賀之禮,跟魏講和之後再共同攻打楚國,這可以說獲得大勝。如今齊國已經戰勝魏國,擊潰了魏國十萬大軍,擒殺了魏太子申,征服了擁有萬輛兵車的魏國,輕視秦、楚兩國,齊王一定行為暴戾。況且楚王的為人,喜好用兵而又很想出名,最後成為齊國憂患的一定是楚國。”田嬰沒有采納張醜的建議,於是接納了魏惠王,一連幾次與他一起去朝見齊侯。
【原典】
趙氏醜之。楚王怒,自將而伐齊,趙應之,大敗齊於徐州。
【譯文】
趙國感到這是奇恥大辱。楚王大怒,親自率兵攻打齊國,趙國也派兵響應,結果在徐州大敗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