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將伐魏
【原典】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嚐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嚐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願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
【譯文】
秦國準備攻打魏國。魏王聽到了這個消息,連夜會見了相國孟嚐君,告訴他說:“秦國準備攻打魏國,您為我出謀劃策,該怎麼辦呢?”孟嚐君說:“如果有諸侯的救援,魏國就可以保全。”魏王說:“我希望您能為我辦好這件事。”並鄭重地為他準備了一百輛車。
【原典】
孟嚐君之趙,謂趙王曰:“文願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嚐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嚐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於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於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於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於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趙兵十萬,車三百乘。
【譯文】
孟嚐君出訪來到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向大王借兵來救援魏國。”趙王說:“我不能借並給你。”孟嚐君說:“我向大王借兵,實際上是忠於大王。”趙王說:“可以聽聽你的道理嗎?”孟嚐君說:“趙軍並不比魏軍強大,魏軍並不比趙軍弱小。可是趙國年年太平無事,百姓也沒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國卻連年戰爭不斷,百姓大量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魏國在西邊成了趙國的屏障。如果趙國不救援魏國,魏國就要與秦國結盟,這樣趙國就等於直接麵對強大的秦國。趙國每年也將會有戰亂,百姓每年也會大量死亡。這就是我所說的忠於大王的意思。”趙王於是答應借兵十萬,戰車三百輛。
【原典】
又北見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約兩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願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裏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裏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裏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
【譯文】
孟嚐君又到北邊去拜見燕王說:“當年兩國公子聯合魏國和燕國結為盟國,現在秦國準備攻打魏國,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國。”燕王說:“我國已經連著兩年收成不好,現在又要行軍數千裏去援助魏國,怎麼能辦到呢?”孟嚐君說:“行軍數千裏去救援,這是有利於燕國的。現在魏王一出國門就可以看見秦軍,就是想行軍數千裏去救人,還有可能嗎?”燕王還是不肯答應借兵。
【原典】
田文曰:“臣效便計於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遊已奪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裏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裏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
【譯文】
孟嚐君說:“我獻上好的計謀給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那我隻得請求離開,恐怕天下局勢將要發生大的變化呀。”燕王說:“您說的大變化,我能夠聽聽嗎?”孟嚐君說:“秦國攻打魏國,就算沒有攻下,但高台已經被焚燒了,國君宴樂射獵的離宮也被占領了。如果燕國不援救魏國,魏王就會屈辱割地,將半個魏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軍一定會撤退。秦軍從魏國撤退以後,魏王會率領韓、魏兩國的軍隊,又從西邊借來秦軍,再聯合趙軍,用四國兵力來攻打燕國,大王能得到什麼好處呢?燕國是行軍數千裏去救人好,還是一出去就看見四國的攻燕的軍隊好呢?而且四國軍隊到燕國的距離很近,補給給養也方便,這對大王有什麼好處呢?”
【原典】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譯文】
燕王說:“您可以走了,我願意聽從您的計謀。”於是為孟嚐君派兵八萬,戰車二百輛。
【原典】
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於魏。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譯文】
魏王非常高興,說:“您借來燕、趙兩國的軍隊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大為恐慌,便向魏國割地求和。魏國於是讓燕、趙兩國的軍隊回國,並封賞了孟嚐君。
魏將與秦攻韓
【原典】
魏將與秦攻韓,無忌謂魏王曰:“秦與戎翟同俗①,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故太後母也,而以憂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兩弟無罪,而再奪之國。此於其親戚兄弟若此,而又況於仇讎之敵國也!今大王與秦伐韓而益近秦,臣甚惑之,而王弗識也,則不明矣。群臣知之,而莫以此諫,則不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