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魏策三(2 / 3)

【注釋】

①戎翟: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翟:通“狄”。

【譯文】

魏國打算聯合秦國攻打韓國,無忌對魏王說:“秦國與戎狄的習俗相同,有虎狼一般的野心,貪婪好利,不講信義,不懂得禮義德行。如果有利可圖,就不顧父母兄弟,跟禽獸一樣。這是天下的人所共知的,他不是一個施恩惠於他人、積德行於自己的國家。所以,宣太後是秦昭王的母親,憂憤而死;穰侯是昭王的舅父,功勞最大,竟然被驅逐;兩個弟弟涇陽君、高陵君無罪,卻兩次奪去他們的封地。秦王對於父母兄弟尚且這樣,更何況對於敵國呢?現在大王聯合秦國攻打韓國,就更加接近秦禍,我非常迷惑不解,可大王還不了解,這就不夠明智了。群臣了解情況,而卻無人進行勸諫,這就是不忠了。

【原典】

“今夫韓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①,內有大亂,外安能支強秦、魏之兵,王以為不破乎?韓亡,秦有鄭地,與大梁鄰,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負強秦之禍,王以為利乎?

【注釋】

①一女子:指韓桓惠王之母,指韓太後。

【譯文】

“現在韓國以一個女子輔助一個幼主,國家內部出現大的霍亂,對外怎麼能夠抵抗強大的秦、魏聯軍,大王還認為攻取不了韓國嗎?韓國滅亡了,秦國完全占有了原屬於鄭國的土地,就將與魏都大梁為鄰,大王以為這樣能平安嗎?大王想收回原來失去的土地,如今卻要遭受強秦的禍患,大王認為這有利嗎?

【原典】

“秦非無事之國也,韓亡之後,必且更事,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伐楚與趙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絕韓之上黨而攻強趙,則是複閼與之事也①,秦必不為也。若道河內,倍鄴、朝歌,絕漳、滏之水,而以與趙兵決勝於邯鄲之郊,是受智伯之禍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穀②,行三十裏而攻黽隘之塞③,所行者甚遠,而所攻者甚難,秦又弗為也。若道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④,以與楚兵決於陳郊⑤,秦又不敢也。故曰,秦必不伐楚與趙矣,又不攻燕與齊矣。韓亡之後,兵出之日,非魏無攻矣。

【注釋】

①閼與之事:指公元前269年,秦國派胡陽攻打韓國的閼與,趙將趙奢率軍功韓,在閼與大破秦軍。閼與:地名,在今山西和順西。

②涉穀:地名,是通往楚國的險路。

③黽隘之塞:楚國北方的險塞名,在今河南信陽與湖北應山之間。

④上蔡:地名,在今河南上蔡縣。召陵:地名,在今河南郾城縣東。

⑤陳:地名,在今河南淮陽。

【譯文】

“秦國並不是一個不愛生事的國家,韓國滅亡之後,一定又會發動戰爭,如果發動戰爭,就一定選擇容易和有利的事去做;選擇容易和有利的事,就一定不會進攻楚國和趙國。這是為什麼呢?秦國要越過高山,跨過黃河,橫穿韓國的上黨去攻打強大的趙國,這是重蹈閼與之戰失敗的覆轍,秦國一定不會這樣做。如取道河內,背著鄴城和朝歌,橫渡漳水和滏水,而在邯鄲的郊外與趙軍決一勝負,這就要遭受智伯受過的滅國大禍,秦國又會不敢。假設攻打楚國,取道涉穀,行走三千裏,去攻打黽隘關塞,走的路太遠,攻打起來又太難,秦國又不會這樣做。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靠上蔡、召陵,在陳城效野與楚軍決一勝負,秦國又不敢。所以說秦國一定不會進攻楚國和趙國,又不會攻打燕國和齊國。當韓國滅亡之後,秦國出兵之日,除了魏國就沒有可以進攻的了。

【原典】

“秦故有懷、茅、邢丘①,城垝津②,以臨河內,河內之共、汲莫不危矣③。秦有鄭地,得垣雍④,決滎澤而水大梁⑤,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過矣,乃惡安陵氏於秦⑥,秦之欲許久矣⑦。然而秦有葉、昆陽與舞陽鄰⑧,聽使者之惡也,墮安陵氏而欲亡之。秦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則南國必危矣⑨。南國雖無危,則魏國豈得安哉?且夫憎韓不愛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不愛南國,非也。

【注釋】

①懷:地名,位於今河南武涉縣。茅:地名,在今河南獲嘉東北。邢丘:地名,在今河南溫縣。

②城垝津:在垝津築城。垝津:地名,在今河南滑縣。

③共:地名,在今河南輝縣。汲:地名,在今河南涉縣西南。

④垣雍: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西北。

⑤滎澤:即滎澤,湖名,在今河南鄭州一帶,在大梁上遊,引水可灌大梁城。

⑥安陵:是魏國的一個附屬小國,魏襄王時所封,在今河南郾城。

⑦許:地名,在今河南許昌縣。

⑧葉:地名,在今河南葉縣西。昆陽:地名,在今河南葉縣北。舞陽:地名,在今河南許昌舞陽縣。

⑨南國:指魏國的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