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魏策三(3 / 3)

【譯文】

“秦國本來有懷地、茅地、刑丘,在垝津築城,而逼近河內,河內的共、汲都會危險了。秦國占領了鄭地,獲得了垣雍,決開熒澤之水去淹灌大梁城,大梁城一定會被攻陷。大王的使者大錯了,竟然在秦國詆毀魏的附屬國安陵氏,秦國很久以來就想占領許地。然而秦國的葉、昆陽與魏國的舞陽為鄰,若聽任使者詆毀,接著就將要滅亡安陵氏了。秦軍繞道舞陽以北,向東逼近許地,那魏國南部就必定危險。即使魏國南部不危險,魏國難道就能安寧嗎?如果痛恨韓國,不憐惜安陵氏,這還可以,然而不擔心秦國,也不憐惜魏國南部,這就不對了。

【原典】

“異日者,秦乃在河西①,晉國之去梁也,千裏有餘,有河山以闌之,有周、韓而間之。從林軍以至於今②,秦七攻魏,五入囿中,邊城盡拔,文台墮③,垂都焚④,林木伐,糜、鹿盡,而國繼以圍。又長驅梁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乎闞⑤,所亡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數百,名都數十。秦乃在河西,晉國之去大梁也尚千裏,而禍若是矣。又況於使秦無韓而有鄭地,無河山以闌之,無周、韓以間之,去大梁百裏,禍必百此矣。

【注釋】

①河西:地區名,即西河之外,在今陝西大荔、宜川一帶。

②林軍:指林鄉戰役,發生在公元前283年。林鄉:地名,在今河南新鄭東。

③文台:地名,在今山東菏澤縣西北。

④垂都:地名,在今山東曹縣北。

⑤闞:地名,在今山東汶上西南。

【譯文】

“從前,秦國才在黃河以西,魏國的安邑距大梁有千裏之遙,中間有河、山阻隔,又有周、韓兩國相間。從秦攻魏的林中戰役至今,秦國七次進攻魏國,五次攻入國中,邊境城市被占領,文台被毀壞,垂都被焚燒,林木被砍伐、麋、鹿被殺盡,接著國都被包圍。秦軍長驅直入,一直打到大梁的北邊,東邊打到陶、衛二地的郊外,北邊打到闞地,喪失給秦國的土地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有數百,大邑有數十。秦國在黃河以西,魏國舊都安邑距大梁還有千裏,可是災禍竟然到了這種地步,更何況如果秦國滅掉了韓國,占有鄭地,失去了河、山的阻隔,失去了周、韓兩國的相間,離大梁隻有百裏,災禍一定超過原來的百倍。

【原典】

“異日者,從之不成矣,楚、魏疑而韓不可得而約也。今韓受兵三年矣,秦撓之以講,韓知亡弗聽,投質於趙,而請為天下雁行頓刃。以臣之觀之,則楚、趙必與之攻矣。此何也?則皆知秦之欲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內,必不休矣。是故臣願以從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而挾韓、魏之質,以存韓為務,因求故地於韓,韓必效之。如此則士民不勞而故地得,其功多於與秦共伐韓,而必無與強秦鄰之禍。

【譯文】

“從前合縱不成功,楚國和趙國就猜疑,韓國更不可能來結盟。現在韓國被秦兵進攻了三年,秦國要韓國屈膝求和,韓國知道要被滅亡了仍舊不聽命,給趙國送去人質,請求聯合天下諸侯如雁陣前行。據我看來,楚國和趙國一定會和韓國聯合一起進攻秦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諸侯都知道秦國的貪圖無厭,不消滅天下的軍隊,不征服天下的百姓,一定不肯罷休。因此,我願意用合縱的力量來侍奉大王,請大王盡快接受楚國和趙國的盟約,控製韓國的人質,以保存韓國為要務,因此,向韓國討回原來被其占領的土地,韓國一定會獻出。這樣,百姓不付出辛勞而收回了原來失去的故土,這個功業要比聯合秦國一起攻打韓國大得多,而且還可以避免與強秦為鄰的禍患。

【原典】

“夫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時已。通韓之上黨於共、寧①,使道安成之關②,出入者賦之,是魏重質韓以其上黨也。共有其賦,足以富國,韓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韓是魏之縣也。魏得韓以為縣,則衛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韓,則二周必危,安陵必易。楚、趙大破,燕、齊甚畏,天下西鄉而馳秦,入朝為臣之日不久矣。”

【注釋】

①寧:地名。即寧邑,在今河南淇縣。

②安成:地名,在今河南原武東南。

【譯文】

“保存韓國,安定魏國,而對天下有利,這也是大王建功立業的好時機啊。使韓國的上黨與共、寧二地的道路相通,使道路暢通後,隨後設立關卡,對出入的人征收賦稅,這是韓國以其上黨作為獻給魏國的一份重禮。兩國共同享有賦稅,足可以富國。韓國也必然感激魏國,愛戴魏國,尊重魏國,敬畏魏國。韓國一定不敢背叛魏國。這樣韓國就成了魏國的一個屬縣,就用來扞衛衛國都城大梁,河外一定安寧。如果不保存韓國,那東周、西周一定危險,安陵必定被秦國占有,秦國大敗楚、趙兩國,燕國、齊國會更加畏懼,諸侯向西投奔秦國,那麼朝拜秦王成為臣子的日子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