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魏策四(2 / 2)

【原典】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①:“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注釋】

①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年即位,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改稱始皇帝。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打算用五百裏的土地來換安陵,安陵君大概會答應我吧?”安陵君說:“承蒙大王給我恩惠,能夠用大塊土地換小塊地,實在太好了。雖然如此,可我是從先王那裏繼承的土地,希望終身守住它,不敢拿來交換。”秦王聽了很不高興。安陵君於是派唐雎出使秦國。

【原典】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

【譯文】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裏的土地來換安陵,安陵君不答應我,這是為什麼呢?何況秦國已經滅掉了韓國和魏國,而安陵君憑著五十裏大小的地方還能保存下來,是因為我認為安陵君是個年高有德的人,所以才沒有放在心上。現在我以十倍的土地來擴大安陵君的領土,而他卻拒絕我的好意,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安陵君繼承先王的土地,就要守住它,即使是用一千裏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隻有五百裏呢!”

【原典】

秦王怫然怒①,謂唐雎曰:“公亦嚐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嚐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唐雎曰:“大王嚐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②,彗星襲月③;聶政之刺韓傀也④,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⑤,蒼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⑥,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注釋】

①怫(bó)然:臉上變色的樣子。

②專諸:人名,春秋時期吳國勇士,曾為吳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僚:吳王,夷味之子,在位十二年。

③彗星襲月:與下文的“白虹貫日”、“蒼鷹擊於殿上”都是古人的迷信說法,認為人間有重大變故發生,自然現象就會越相應的顯示。

④聶政:人名,戰國時期軹(在今河南濟源)人,韓烈侯時,韓國嚴遂和韓相韓傀不和,聶政為遂刺殺了韓傀。

⑤要離:人名,春秋末年吳國人,為吳王闔閭刺殺了在衛國的吳公子慶忌。

⑥休祲(jìn):偏義副詞,此處指凶兆。

【譯文】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不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一發怒,就會屍橫百萬,血流千裏。”唐雎說:“大王可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披頭赤腳,用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庸人發怒,不是誌士的發怒。以前專諸刺殺吳王僚時,彗星的尾光掃過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時,白色的長虹穿過了太陽;要離刺殺慶忌時,蒼鷹飛撲在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誌士,胸中懷著憤怒還未發作的時候,凶兆就會從天而降,加上我就將要有四個人了。如果誌士真的發起怒來,就會倒下兩具屍體,血流於五步之內,天下的人都穿白戴孝,今天就是這樣的時候。”唐雎說著,就拔出佩劍站起身來。

【原典】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秦王麵有懼色,慌忙從座位上挺直上身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必到如此地步呢?我已經明白了。韓國和魏國都滅亡了,而安陵憑著五十裏的地盤還能保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這樣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