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韓策一(3 / 3)

【原典】

“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比周以相飾也①,皆言曰:‘聽吾計則可以強霸天下。’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詿誤人主者②,無過於此者矣。

【注釋】

①比周:結黨。

②詿(guà)誤:貽誤,此處指連累。

【譯文】

“各國諸侯不考慮自己兵力之弱,糧食之少,卻聽信主張合縱聯盟的遊說之士的花言巧語,他們結成朋黨,互相吹噓,都說‘聽從我的計謀,就可以稱雄稱霸於天下。’他們不顧國家的長遠利益,隻聽信一時的空話,欺騙貽誤君主,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原典】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宜陽,斷絕韓之上地,東取成皋、宜陽,則鴻台之宮、桑林之苑①,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先事秦則安矣,不事秦則危矣。夫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逆秦而順楚,雖欲無亡,不可得也。

【注釋】

①鴻台之宮、桑林之苑:均為韓國的宮苑名。

【譯文】

“如果大王不事奉秦國,秦國就會出兵占據宜陽,切斷韓國上黨的交通,東麵占據成皋、滎陽,那麼鴻台宮、桑林苑就不再為大王所有了。如果封鎖了成皋,切斷了上黨的要道,那大王的國土就要被分割了。首先歸附秦國就可以得到安寧,不歸附秦國就會危險。到災禍中去尋求幸福,計謀短淺而結怨太深,違背秦國而順從楚國,即使想讓國家不滅亡,也是不可能的。

【原典】

“故為大王計,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韓。非以韓能強於楚也,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麵事秦以攻楚,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轉禍而說秦,計無便於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獻書大王禦史①,順以決事。”

【注釋】

①禦史:官名,指國君身邊掌管傳達命令、記載國家大事的臣子。

【譯文】

“所以為大王考慮,不如去侍奉秦國。秦國最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削弱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就是韓國。這並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韓國由韓國的地勢所決定的。現在大王往西討好秦國而又去進攻楚國,做秦國的城邑,秦王一定高興。進攻楚國有利於韓國擴大領土,轉禍為福而取悅於秦王,沒有比這更好的計策的了。因此秦王派我向大王的禦史奉上書信,等候大王裁決此事。”

【原典】

韓王曰:“客幸而教之,請比郡縣,築帝宮,祠春秋,稱東藩,效宜陽。”

【譯文】

韓王說:“承蒙貴客的指教,我願做秦王的一個郡縣,為秦王築行宮,春、秋供奉祭品,做秦國東邊的屬國,並把宜陽獻給秦國。”

顏率見公仲

【原典】

顏率見公仲①,公仲不見。顏率謂公仲之謁者曰:“公仲必以率為陽也,故不見率也。公仲好內,率曰好士;仲嗇於財,率曰散施;公仲無行,率曰好義。自今以來,率且正言之而已矣。”公仲之謁者以告公仲,公仲遽起而見之。

【注釋】

①顏率:人名,周國大臣。

【譯文】

顏率去拜見韓公仲,公仲不願見。顏率對公仲的通報人員說:“公仲一定認為我不誠實,所以不見我。公仲喜好女色,我卻說他喜好士人;公仲為人吝嗇,我卻說他慷慨施舍;公仲行為不正,我卻說他追求道義。從今以後,我將直言不諱就是了。”公仲的通報人員把這些話告訴公仲,公仲趕緊起身去接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