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謂韓王曰
【原典】
或謂韓王曰①:“秦王欲出事於梁②,而欲攻絳、安邑③,韓計將安出矣?秦之欲伐韓,以東窺周室甚,唯寐忘之。今韓不察,因欲與秦,必為山東大禍矣。秦之欲攻梁也,欲得梁以臨韓,恐梁之不聽也,故欲病之以因而交也。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於韓之不與己,必折為秦用,韓必舉矣,願王熟慮之也。不如急發重使之趙、梁,約複為兄弟,使山東皆以銳師戍韓、梁之西邊,非為此也,山東無以救亡,此萬世之計也。
【注釋】
①韓王:指韓襄王。
②秦王:指秦昭王。
③絳:地名,在今山西侯馬。安邑:地名,魏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
【譯文】
有人對韓王說:“秦王想要征討魏國,並且想奪取絳、安邑等城,不知韓國準備采取什麼對策?秦國想攻打韓國,進而圖謀東方的周室,恐怕隻有睡著了才能忘記。如今假如韓國不了解情況,就想要與秦國結為盟邦,一定會給崤山以東六國帶來災禍。秦國要攻打魏國,是想在得到魏國之後兵臨韓國,唯恐魏國不聽從,所以就想使他陷入困境來鞏固秦、魏之間的邦交。如果大王不明察事實真相,就想保持中立,魏國必然會憤恨韓國不幫助自己,一定會為秦國所驅使,韓國必將被攻下,希望大王認真考慮。不如趕快派人前往趙、魏兩國,定約結為同舟共濟的兄弟之邦,使崤山以東六國都派出精兵鎮守韓、魏兩國的西邊;假如不這樣做,崤山以東六國便沒有任何辦法拯救被滅亡的命運,這是影響萬世的君國大計。
【原典】
“秦之欲並天下而王之也,不與古同。事之雖如子之事父,猶將亡之也。行雖如伯夷①,猶將亡之也。行雖如桀、紂,猶將亡之也。雖善事之無益也,不可以為存,適足以自令亟亡也。然則山東非能從親,合而相堅如一者,必皆亡矣。”
【注釋】
①伯夷:人名,商末孤竹君之子,反對周武王伐紂,武王滅商後,他逃進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譯文】
“秦國妄想吞並天下諸侯,稱霸天下,和古代稱霸者不同。即使侍奉秦國像兒子侍奉父親一樣,但是仍將會被消滅。國君的品行像伯夷一樣,仍將被滅掉。國君的品行像夏桀和殷紂一樣,也同樣將被滅掉。由此可見,即使侍奉秦國,也沒有任何益處,不但不能夠保存下去,反而會因此而加速國家的滅亡。如果崤山以東六國山東不能結成合縱聯盟,堅決的聯合如一,最後一定會被秦國滅亡。”
謂鄭王曰
【原典】
謂鄭王曰①:“昭厘侯②,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賢士也。韓與魏敵侔之國也③,申不害與昭厘侯執珪而見梁君,非好卑而惡尊也,非慮過而議失也。申不害之計事曰:‘我執珪於魏,魏君必得誌於韓,必外靡於天下矣,是魏弊矣。諸侯惡魏必事韓,是我免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韓之權,莫如朝魏。’昭厘侯聽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事而言之,忠臣也。
【注釋】
①鄭王:指韓桓惠王。
②昭厘侯:即韓昭侯。
③敵侔(móu)之國:指鍋裏相同的國家。侔:指齊等,等同。
【譯文】
有人對韓桓惠王說:“昭厘侯是一代明君,申不害是一代賢人。韓國與魏國是國力相當的國家,申不害與昭厘侯手拿著珪玉去朝見魏王,他們並不是喜歡卑賤厭惡尊貴,也不是考慮不周,議事失策。申不害謀劃此事時說:‘我們手拿珪玉去朝拜魏國,魏王一定會對韓國誌得意滿,必定會向天下諸侯用兵,消耗魏國的國力,這樣魏國就衰敗了。天下諸侯厭惡魏國必然侍奉韓國,這樣我們雖在一人之下低頭,卻可以高居萬人之上。想削弱魏國軍隊,使韓國的權勢得到增強,沒有什麼比朝見魏國更有效的。’昭厘侯聽取意見並加以實行,他是一個明君;申不害認真考慮問題並說出來,他是一個忠臣。
【原典】
“今之韓弱於始之韓,而今之秦強於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而王與諸臣不事為尊秦以定韓者,臣竊以為王之明為不如昭厘侯,而王之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譯文】
“現在的韓國比原來的韓國弱小,而現在的秦國卻比原來的秦國強大。如今秦王有魏王那樣的野心,而大王和大臣們卻不用侍奉秦國來安定韓國,我私下認為大王不如昭厘侯英明,而大王的大臣們的忠貞也不如申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