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韓策三(2 / 2)

【原典】

“昔者,穆公一勝於韓原而霸西州①,晉文公一勝於城濮而定天下②,此以一勝立尊名,成功名於天下。今秦數世強矣,大勝以十數,小勝以百數,大之不王,小之不霸,尊名無所立,製令無所行,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主尊成名於天下也。昔先王之攻,有為名者,有為實者。為名者攻其心,為實者攻其形。

【注釋】

①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君。韓原:地名,位於今山西芮城縣東北。

②晉文公:春秋時晉君,名重耳,晉獻公之子,春秋五霸之一。

【譯文】

“從前,秦穆公在韓原打了一次勝仗,就使秦國稱霸西方,晉文公在城濮打了一次勝仗就平定了天下,這都是依靠一次勝利就建立了威權,使自己在天下成就功名。如今秦國連續幾代強盛,大的勝仗用十來記數,小的勝仗用百來記數,取得大勝仗沒有稱王,獲得小的勝利也沒有稱霸,也沒有確立什麼尊貴的名分,製定法令也沒有得到推行,可是秦國終年發動戰爭,並不全是為了求得國君的尊貴或在天下成名。從前先王進行的攻伐,有的是為名聲,有的是為實利。為名聲的,就要瓦解對方的鬥誌;為實利的,就要攻取土地、掠奪人口。

【原典】

“昔者,吳與越戰,越人大敗,保於會稽之上①。吳人入越而戶撫之。越王使大夫種行成於吳,請男為臣,女為妾,身執禽而隨諸禦②。吳人果聽其辭,與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其後越與吳戰,吳人大敗,亦請男為臣,女為妾,反以越事吳之禮事越,越人不聽也,遂殘吳國而禽夫差,此攻其形者也。今將攻其心乎?宜使如吳;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吳,而君臣上下少長貴賤畢呼霸王,臣竊以為猶之井中而謂曰:‘我將為爾求火也。’”

【注釋】

①會稽:指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東陽之間。

②執禽:手拿著禽鳥來朝見,表示臣服。

【譯文】

“過去,吳國與越國交戰,越國人被打得大敗,退守在會稽山上。吳國人攻入越國後,按戶安撫越國百姓。越王派大夫文種向吳國求和,請求讓男子做奴隸,女子做侍妾,自己親自拿著禽鳥作為見麵禮,跟隨在管事人的身後。吳國人果真聽信了他們的話,同越國講和卻沒有訂下盟約,這就是為了瓦解他們的鬥誌。在這以後,越國與吳國開戰,吳國人被打得大敗,也請求讓男子做奴隸,讓女子做侍妾,反過來用越國人侍奉吳國人的禮節侍奉越國人,越國人沒有接受,於是滅亡了吳國,生擒了夫差,這是為了攻取土地、掠奪人口。現在您要瓦解秦國的鬥誌嗎?應該讓自己像吳國一樣;您想攻取秦國土地、得到秦國的人口嗎?應該使自己像越國一樣。如果攻取土地、奪取人口趕不上越國,瓦解敵人鬥誌趕不上吳國,君臣上下、年少年長的、富貴貧賤的都高喊稱王稱霸的事業已經成功,我私下認為這如同落入了井中說:‘我將為你找火。’

段幹越人謂新城君曰

【原典】

段幹越人謂新城君曰①:“王良之弟子駕②,雲取千裏,遇造父之弟子③。造父之弟子曰:‘馬不千裏。’王良弟子曰:‘馬,千裏之馬也;服,千裏之服也,而不能取千裏,何也?’曰:“子纆牽長④。’故纆牽於事,萬分之一也,而難千裏之行。今臣雖不肖,於秦亦萬分之一也,而相國見臣不釋塞者,是纆牽長也。

【注釋】

①段幹越人:人名,衛國人,段幹為複姓,越人為名。新城君:指羋戎,秦國相國。

②王良:人名,趙簡子的車夫,以善駕馬車聞名。

③造父:人名,周穆王的車夫,也以善駕馬車聞名。

④纆(mò):繩索,此處指韁繩。

【譯文】

段幹越人對新城君說:“王良的弟子趕馬車,說是要行到千裏,遇到了造父的弟子。造父的弟子說:‘你的馬不能跑千裏。’王良的弟子說:‘我的驂馬,是千裏馬;我的轅馬,也是千裏馬,你卻說跑不了千裏,這是為什麼呢?’造父的弟子說:‘你的韁繩拉得太長了。’韁繩的長短對於馬跑多少路程,隻不過占萬分之一的影響,可是卻影響千裏馬的行程。如今我雖然不猜,但對於秦國來說,也還有萬分之一的影響,可是相國您不為我排除障礙,這就等於是駕馬時韁繩拉得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