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將為從
【原典】
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①,北有林胡、樓煩②,西有雲中、九原③,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餘裏,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④,北有棗粟之利。民雖不田作,棗粟之實足食於民矣,此所謂天府也。
【注釋】
①朝鮮:地名,在今朝鮮半島。遼東:地區名,今遼東半島。
②林胡:族名,在今內蒙古包頭以南一帶。樓煩:族名,在今山西北部。
③雲中:郡名,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九原:地名,趙邑,在今內蒙古包頭西。
④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盧隆東南。雁門:山名,在今山西代縣西北。
【譯文】
蘇秦準備組織合縱聯盟,往北遊說燕文侯說:“燕國東邊有朝鮮、遼東,北邊有林胡、樓煩,西邊有雲中、九原,南邊有呼沱河、易水。土地方圓有兩千多裏,戰士有數十萬,戰車有七百輛,戰馬有六千匹,儲存的糧食夠吃十年。南麵有碣石、雁門輸入富饒的物產,北邊可以種植大棗、板栗獲得豐饒的收成。即使百姓不耕種,單是棗、栗的收入也就夠富裕了。這就是所謂的天然的府庫。
【原典】
“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將之憂,無過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趙之為蔽於南也。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秦、趙相蔽,而王以全燕製其後,此燕之所以不犯難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九原,過代、上穀,彌地踵道數千裏,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譯文】
“國家安樂無事,沒有軍隊被打敗,將帥被殺戮的危險,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燕國。大王您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燕國之所以不遭受敵兵侵擾,是因為趙國做了燕國南麵的屏障。如果發生秦國和趙國打五次仗,秦國兩勝而趙國三勝,秦、趙兩國互相削弱,大王可以用沒有任何損傷的燕國控製他們,這就是燕國之所以不受敵兵侵擾的原因。況且秦國如果進攻燕國,必須越過雲中、九原,經過代郡,上穀,得走幾千裏的路程,即使得到燕國的城邑,秦國也會考慮到不能守住。秦國不能侵害燕國,這一點已經很清楚了。
【原典】
“今趙之攻燕也,發興號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眾軍於東垣矣①。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於千裏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裏之內。夫不憂百裏之患,而重千裏之外,計無過於此者。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國必無患矣。”
【注釋】
①東垣:地名,趙邑,在今河北石家莊東北。
【譯文】
“現在如果趙國要進攻燕國,發布號令,不到十天,幾十萬大軍就可以進駐東垣。接著趙軍再渡過呼沱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兵臨燕都。所以說,秦國攻打燕國,是到千裏之外作戰;趙國攻打燕國,是在百裏之內作戰。不擔憂百裏之內的禍患,卻重視千裏之外的敵人,沒有比這更失策的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和趙國結成合縱聯盟,諸侯團結一致,那麼燕國就一定不會有禍患了。”
【原典】
燕王曰:“寡人國小,西迫強趙,南近齊,齊、趙強國也,今主君幸教詔之,合從以安燕,敬以國從。”於是齎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譯文】
燕王說:“我們的國家是個小國,西邊靠近強大的趙國,南邊靠近齊國,齊國和趙國都是強國,今天承蒙您的教導,組織合縱聯盟來安定燕國,我願意參加合縱聯盟。”於是燕王為蘇秦提供車馬和金帛,並送他到趙國去。
燕王噲時
【原典】
燕王噲時,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王噲卒,昭王立。齊宣王因燕喪攻之,取十城。
【譯文】
燕王噲時,秦惠王把他的女兒嫁給燕太子做妻。燕王噲死後,昭王即位。齊宣王趁燕國有國喪便派兵進攻燕國,占領了十座城邑。
【原典】
武安君蘇秦為燕說齊王,再拜而賀,因仰而吊。齊王按戈而卻曰:“此一何慶吊相隨之速也?”對曰:“人之饑所以不食烏喙者,以為雖偷充腹,而與死同患也。今燕雖弱小,強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與強秦為仇。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製其後,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烏喙之類也①。”
【注釋】
①烏喙:藥名,中藥附子的別稱。
【譯文】
武安君蘇秦為燕國遊說齊王,拜了兩拜表示慶賀,接著又抬頭仰麵表示吊唁。齊王按下手中的戈,責備說:“你為什麼在慶賀之後緊跟著就吊唁呢?”蘇秦回答說:“人在饑餓時,之所以不吃附子,這是因為它雖然可以暫時填報肚子,卻會帶來死亡的禍患啊。現在燕國雖然弱小,可也是強秦的女婿之邦。大王貪求燕國的十座城邑,卻和強秦結下了深仇。如果讓弱小的燕國打前鋒,而強秦緊隨其後,召集天下的精兵,這就和吃了附子是一樣的事。”
【原典】
齊王曰:“然則奈何?”對曰:“聖人之製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故桓公負婦人而名益尊①,韓獻開罪而交愈固,此皆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者也。
【注釋】
①婦人:指蔡姬。
【譯文】
齊王說:“那怎麼辦呢?”蘇秦回答說:“聖人處理事情,可以把災禍轉變為吉利,可以把失敗轉變為成功。所以,齊桓公雖然對不起蔡姬,但名聲更加顯赫;韓獻子得罪了趙盾,可趙盾和他的交情更加鞏固,這些都是把禍患變為得福,把失敗轉為成功的事例。
【原典】
“王能聽臣,莫如歸燕之十城,卑辭以謝秦。秦知王以己之故歸燕城也,秦必德王。燕無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棄強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俱事齊,則大王號令天下皆從。是王以虛辭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業矣。所謂轉禍為福,因敗成功者也。”
【譯文】
“大王如果能聽從我的意見,不如歸還燕國的十座城邑,謙卑地向秦國致歉。秦國知道大王因為秦國的緣故而歸還燕國十城,他一定會感激大王。燕國無故收回了十城,燕王也會感激大王。這就避免了和強國結仇,而和他建立了友好的邦交。燕國和秦國如果都來侍奉齊國,那麼大王發號施令,諸侯都會聽從。大王僅僅用空話敷衍秦國,用十座城邑換來了天下諸侯的歸附,這樣稱霸天下的偉業就建成了。這就是我所說的把禍患轉變為福,把失敗轉變為成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