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燕策二(1 / 3)

秦召燕王

【原典】

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而國亡①,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注釋】

①枳:地名,在今四川涪陵縣。

【譯文】

秦國想要接見燕王,燕王準備前往。蘇代勸阻燕王說:“楚國得到枳地卻丟失了國都,齊國滅亡了宋國而國君逃亡,齊、楚兩國不能得到枳地和滅掉宋國而討好秦國,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隻要取得戰功的國家,都被秦國仇恨。秦國奪取天下,不是靠實行仁義,而是靠實施暴虐。

【原典】

“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①,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②,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③,東下隨④,知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穀,不亦遠乎?’楚王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注釋】

①汶:指汶水,即岷江,源出四川北部岷山。

②巴:水名,與漢水相近。

③宛:地名,秦邑,在今河南南陽。

④隨:地名,楚邑,在今湖北隨州。

【譯文】

“秦國在天下實施暴虐,曾直言不諱地對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在泯江乘輕舟而行,隨著夏季的水勢直入長江,五天就可以到達楚國的郢都。漢中的軍隊在巴水乘船,趁著夏季的水勢直入漢水,四天就可以達到五渚。我在宛地聚集軍隊,東下向隨地進軍,楚國的智者來不及提出對策,勇士還來不及發揮威力,我已經像用飛箭射殺鷹隼一樣,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了。然而您卻還想等待諸侯的軍隊去攻打函穀關,不是為時過晚了嗎?”楚王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來一直侍奉秦國。

【原典】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①,一日而斷太行。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②,二日而莫不盡繇。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注釋】

①少曲:地名,韓邑,在今河南沁陽西北。

②平陽:地名,韓邑,在今山西臨汾西南。

【譯文】

“秦國曾直言不諱地對韓國說:“我從少曲出兵,一天就可以切斷太行的要道。我從宜陽出兵,進逼平陽,兩天之後就會使韓國全境動搖。我經過東周、西周,進逼新鄭,五天就可以攻下韓國。’韓國認為事實是這樣,因此就向秦國臣服。

【原典】

“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行卷。我下枳①,道南陽、封、冀,包兩周②,乘夏水,浮輕舟,強弩在前,銛戈在後,決滎口③,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濟陽;決宿胥之口④,魏無虛、頓丘⑤。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梁。’魏氏以為然,故事秦。

【注釋】

①枳: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濟源南。

②南陽:地名,魏邑,在今河南修武。封:地名,即封陵,在今山西風陵渡。冀:地名,在今山西皮士縣。

③滎口:地名,即滎澤之口。滎澤:在今河南鄭州西北。

④宿胥之口:指宿胥口,在今河南浚縣西南。

⑤虛:地名,魏邑,在今河南延津東南。頓丘: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清豐西。

【譯文】

“秦國曾直言不諱地對魏國說:‘我攻下安邑,堵住女戟要道,韓國通往太行山的路就會斷絕。我順著枳,取道南陽、封冀,包圍兩周,趁夏季水漲之時,坐上輕舟,強弩在前,銳戈在後,掘開滎陽口,魏國的都城大梁就不複存在;掘開白馬渡口,魏國的濟陽就不複存在,掘開宿胥之口,魏國的虛、頓丘就不複存在。從陸路進攻可以擊破河內,從水路進攻可以消滅大梁。’魏國確實是這樣,因此就向秦國臣服。

【原典】

“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於齊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寡人,射其麵。寡人地絕兵遠,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

【譯文】

“秦國打算進攻安邑,擔心齊國來救援,就把宋國丟給了齊國說:“宋王暴虐無道,雕刻了一個像我的木頭人,用箭射木頭人的麵孔。我國離宋國太遠,調兵不便,沒法去攻打他。您如果能打敗宋國並占領他,那就和我占領宋國一樣。’秦國已經取得了安邑,堵住女戟之後,就反過來把攻打宋國的罪責推到齊國頭上。

【原典】

“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無齊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譯文】

“秦國打算攻打韓國,擔心諸侯援助,就把齊國丟給天下諸侯說:‘齊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卻四次欺騙我,三次率領諸侯堅決攻打我。有齊國就沒有秦國,有秦國就沒有齊國,我一定討伐他,一定要消滅他。’等到秦國已經得到宜陽、少曲,占領了藺和離石,就反過來把攻破齊國的罪責推到諸侯頭上。

【原典】

“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陽委於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①,塞黽隘②,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黽隘為楚罪。

【注釋】

①均陵:地名,在今湖北均縣。

②黽隘:即黽塞,在今河南信陽西南平靖關。

【譯文】

“秦國打算攻打魏國,擔心楚國援助,就把南陽給了楚國,對說:‘我本來要與韓國絕交,攻下韓國的均陵,封鎖韓國要塞黽隘,隻要有利於楚國,我就會如同有利於我一樣高興。’等到魏國拋棄了盟國而與秦國聯合,於是把封鎖黽隘的罪責推到楚國頭上。

【原典】

“兵困於林中①,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②,以濟西委於趙。已得講於魏,質公子延③,因犀首屬行而攻趙。

【注釋】

①林中: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新鄭東。

②膠東:地區名,指今山東膠河以東一帶的地方。

③公子延:人名,秦國公子。

【譯文】

“秦國軍隊在林中被困,擔心燕國和趙國趁機攻擊,就把膠東給了燕國,把濟水以西給了趙國。等到秦國與魏國和解,並以公子延做人質送去魏國之後,便用魏將公孫衍連續不斷地進攻趙國。

【原典】

“兵傷於離石,遇敗於馬陵,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後、穰侯為和,贏則兼欺舅與母。

【譯文】

“秦軍在離石受到挫傷,又在馬陵遭到失敗後,擔心魏國趁機攻擊,就把葉和蔡給了魏國。等到秦國與趙國和解,就挾持魏國,魏國不肯割地。秦軍處在困境時,就派太後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秦軍獲勝,就欺騙舅父與母親。

【原典】

“適燕者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黽隘,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繡,母不能製,舅不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