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燕策二(2 / 3)

【譯文】

“秦國要責備燕國,就把攻打膠東作為罪名;責備趙國,就把奪取濟西作為罪名;責備魏國,就把占領葉、蔡作為罪名;責備楚國,就把封鎖黽隘作為罪名;責備齊國,就把攻打宋國作為罪名;他譴責各國,總會找到循環不斷的借口。秦王發動戰爭就像繡花一樣輕鬆容易,母親管不了他,舅父製不住他。

【原典】

“龍賈之戰①,岸門之戰②,封陸之戰③,高商之戰④,趙莊之戰⑤,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在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注釋】

①龍賈之戰:公元前330年,秦軍在雕陰打敗魏軍,擒魏將龍賈。

②岸門之戰:公元前314年,秦軍在岸門大敗韓軍。

③封陸之戰:公元前303年,秦軍攻下魏國的封陵。封陵:地名,在今山西風陵渡東。

④高商之戰:事跡不詳。

⑤趙莊之戰:公元前313年,秦軍攻下趙國的藺邑,俘虜趙將趙莊。

【譯文】

“在龍賈的戰鬥、岸門的戰役、封陵的戰役、高商的戰役和趙莊的戰鬥,秦國先後殺死趙、魏、韓三國的百姓有數百萬,現在那些還活著的都是被秦國殺死的人的遺孤。西河之外、上洛之地和三川一帶都遭受秦國的攻擊,秦國差不多占領了趙、魏、韓三國的一半。秦國帶來的災禍如此嚴重,而燕、趙兩國的親秦派,都爭先恐後地去侍奉秦國,並遊說他們的國君,這是我最擔憂的事。”

【原典】

燕昭王不行,蘇代複重於燕。燕乃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譯文】

於是燕昭王就不去秦國了,蘇代又重新在燕國得到重用。燕國與諸侯約定結成合縱聯盟,就像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中,有的同意合縱,有的不同意合縱,但天下諸侯從此都重視蘇氏兄弟的合縱盟約。蘇代和蘇厲都享盡天年而終,在諸侯中獲得顯赫的名聲。

蘇秦為奉陽君合燕於趙以伐齊

【原典】

蘇代為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奉陽君不聽。乃入齊惡趙,令齊絕於趙。齊已絕於趙,因之燕,謂昭王曰:“韓為謂臣曰①:‘人告奉陽君曰:使齊不信趙者,蘇子也;今齊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者②,蘇子也;與齊王謀,道取秦以謀趙者,蘇子也;令齊宋趙之質子以甲者,又蘇子也。請告子以情。齊果以守趙之質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惡矣。

【注釋】

①韓為:人名,為韓徐為,趙國大臣。

②蜀子:人名,齊國大將。

【譯文】

蘇秦為燕國遊說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去聯合燕、趙兩國共同進攻齊國,可奉陽君不同意。於是蘇秦到齊國去誣蔑趙國,讓齊國與趙國絕交。齊國與趙國已經絕交,他就回到燕國去,對燕昭王說:“韓徐為對我說:‘有人告訴奉陽君說:讓齊國不信任趙國的是蘇秦;讓齊王召回蜀子叫他不要進攻宋國的是蘇秦;和齊王共謀說要爭取秦國、圖謀趙國的是蘇秦;讓齊國用武裝監視趙國人質的還是蘇秦。請讓我忠告您,齊國真的要以武裝看守趙國的人質,我韓徐為一定讓士兵看守您。’這話可真不客氣。

【原典】

“雖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齊之有趙累也,由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齊大惡於趙,臣猶生也。令齊、趙絕,可大紛已。特臣非張孟談也,使臣也如張孟談也,齊、趙必有為智伯者矣。

【譯文】

“盡管如此,大王不必為我擔憂。我本來就知道進入齊國要受到趙國的傷害,為了實現大王想要達到的目的,我仍然出使齊國促成此事,如果我死在趙國,如果齊國和趙國關係惡化,我就等於還活著一樣。現在趙國和齊國斷交,齊國也可能陷於混亂。但我比不上趙國從前足智多謀的張孟談,如果我也能和張孟談相比,齊、趙兩國中必定會有一個要像智伯那樣滅亡的。”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原典】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複收七十城以複齊。燕王悔,懼趙用樂毅承燕之弊以伐燕。

【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率領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去攻打齊國,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把它們都劃入燕國的郡縣,還有三座城邑未被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即位,相信了齊國人的反間計,懷疑樂毅,便派騎劫去接替他率領燕軍。樂毅逃往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齊國大將由單用計對付騎劫,終於打敗了燕軍,把齊國失去的七十座城邑重新收複。燕王後悔,害怕趙國任用樂毅乘燕國疲憊來進攻燕國。

【原典】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卻,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譯文】

燕王於是派人去責備樂毅,又謝罪說:“先王把國家完全委托給將軍,將軍替燕國打敗了齊國,為先王報了仇,諸侯無不為之震驚。我每天都不敢忘記將軍的功勞!正遇上先王去世,我剛剛即位,身邊的人誤導了我。我之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期在野外辛苦作戰,所以請將軍回國休息。將軍誤聽別人的話,與我產生了隔閡,拋棄燕國,投奔到趙國去了。將軍為個人打算是可以的,但這怎麼能夠報答先王對將軍的恩情呢?”

【原典】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以負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譯文】

望諸君樂毅於是派人獻上書信,回答燕王說:“我不才,不能領會大王的意圖,來順從您左右親信的心意,擔心遭受殺身之罪,損害了先王知人善任之明,又傷害大王無罪而加害功臣的不義名聲,所以逃奔到趙國。甘願承擔不賢的罪名,所以不敢用言語辯解。現在大王派使者來曆數我的罪過,我擔心大王身邊的人不了解先王信任我的理由,而且也不明白我盡心侍奉先王的心意,所以才敢用書信回答。

【原典】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①,故假節於魏王②,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③。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