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燕策三(1 / 3)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

【原典】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①,酒三日,反報曰:“趙民其壯者皆死於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乃召昌國君樂間而問曰②:“何如?”對曰:“趙,四達之國也,其民皆習於兵,不可與戰。”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為趙可伐,遽起六十萬以攻趙,令栗腹以四十萬攻鄗,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③。趙使廉頗以八萬遇栗腹於鄗,使樂乘以五萬遇慶秦於代④,燕人大敗。樂間入趙。

【注釋】

①栗腹:人名,燕國相國。

②樂間:人名,樂毅的兒子,樂毅投奔趙國後,燕王又封其子樂間為昌國君。

③慶秦:人名,燕國大臣。

④遇慶:人名,和樂毅同族。

【譯文】

燕王喜派相國栗腹帶著百金向趙孝成王獻禮致敬,飲酒三天之後,栗腹返回燕國彙報燕王說:“趙國的百姓中壯年人都死於長平之戰,他們的遺孤還未壯大,您可以乘機去攻打趙國。”燕王於是召見昌國君樂間,問他說:“去攻打趙國怎麼樣?”樂間回答說:“趙國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國家,他們的百姓都通曉作戰,不能與趙國開戰。”燕王說:“我用兩倍的兵力去攻打它,可以嗎?”樂間回答說:“不可以。”燕王說:“我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嗎?”樂間回答說:“不可以。”燕王很生氣。左右大臣都認為趙國可以攻打,於是立刻出兵六十萬去攻打趙國,派栗腹率領四十萬軍規進攻鄗地,派慶秦率領二十萬軍規進攻代郡。趙國派廉頗率領八萬軍規在鄗地迎戰栗腹,派樂乘率領五萬人在代郡迎戰慶秦,結果燕軍大敗,樂間也投奔了趙國。

【原典】

燕王以書讓間,且謝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順君意,故君捐國而去,則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願,而君不肯聽,故使使者陳愚意,君試論之。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君之於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則君掩蓋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過則君教誨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譯文】

燕王寫信譴責樂間並謝罪,說:“我不才,沒有遵從您的意見,所以您才拋棄燕國而離開,可見我的無能是非常明顯的了。我希望您繼續回來效命,您卻不肯聽從,所以派使者向您陳述我的心意,希望您三思而行。常言道:‘仁德的人不輕易和人絕交,聰明的人不輕易怨恨別人。’您與先王的關係是世人所知的。我如果有不當之處,希望您能包涵,沒想到您公開加罪於我;我有過失時,希望您能給予教導,沒想到您卻公開宣揚我的過失。

【原典】

“且寡人之罪,國人莫不知,天下莫不聞,君微出明怨以棄寡人,寡人必有罪矣。雖然,恐君之未盡厚也。諺曰:‘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過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過,非君惡所望之?

【譯文】

“況且我的罪過,國內沒有人不知道,天下沒有不聽說的,您又暗地裏跑出燕國,公開抱怨並拋棄我,我有罪了是一定的了。盡管如此,恐怕您也沒有盡到忠心吧。俗話說:‘忠厚的人不靠毀損他人來抬高自己的聲譽,仁德的人不靠毀損他人來求得好名譽,’因此掩蓋別人過失的,是忠厚的人的行為;挽救別人過失的,是仁德的人的行為。世間有能掩蓋我的過錯,糾正我的過錯的,不寄希望於你,又寄希望於誰呢?

【原典】

“今君厚受位於先王以成尊,輕棄寡人以快心,則掩邪以救過,難得於君矣。且世有厚薄,故施異;行有得失,故患同。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於為君擇之也,無所取之。

【譯文】

“如今您受到先王的厚待而享受尊位,卻輕率地拋棄寡人以逞心頭之快,那麼掩蓋我的錯誤,糾正我的過錯,就很難要求於您了。而且世人雖然對待寡人很刻薄,我反而厚待他們;他們行為雖然有了過失,我反而仁愛地任用他們。現在使我蒙受不賢的罪名,而您也會受到有失忠厚的指責,因此我認為您選擇的作法,沒有可取之處。

【原典】

“國之有封疆,猶家之有垣牆,所以合好掩惡也。室不能相和,出語鄰家,未為通計也。怨惡未見而明棄之,未為盡厚也。

【譯文】

“國家有疆界,就如同家庭有院牆一樣,是為了全家和睦,掩飾內醜的。家庭不和睦,便把家裏的矛盾宣揚出去,告訴鄰居,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的怨恨還沒有顯露出來,您就公開棄國而去,不能說是盡到忠心了。

【原典】

“寡人雖不肖乎,未如殷紂之亂也;君雖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則不內蓋寡人,而明怨於外,恐其適足以傷於高而薄於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義,成君之高,雖任惡名,不難受也。本欲以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揚寡人之辱,而君不得榮。此一舉而兩失也。義者不虧人以自益,況傷人以自損乎?願君無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

【譯文】

“我雖然不好,但還沒有像殷紂那那樣暴虐;您雖然不得誌,還沒有像商容、箕子遭到的那種災禍。可是,您不把我的錯誤掩蓋在國內,反而跑到國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這恰恰有損您的高義,別人也會瞧不起您的行為,難道不是這樣嗎?如果您這樣做,可以表明您的任意,可以成全您的高風亮節,我雖然蒙受不好的名聲,也不覺得難以接受。本來想表明我待您刻薄,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本來想宣揚我的恥辱,而您也得不到榮耀,這樣做,雙方都受到損傷。講節義的人,不靠損害他人來抬高自己,何況損害了別人而又損害了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為我的不好,而破壞了之前君臣之間的良好感情。

【原典】

“昔者柳下惠吏於魯,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於故國爾。’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業不忘;不以去為心,故遠近無議。今寡人之罪,國人未知,而議寡人者遍天下。語曰:‘論不循心,議不累物,仁不輕絕,智不簡功。’棄大功者,輟也;輕絕厚利者,怨也。輟而棄之,怨而累之,宜在遠者,不望之乎君也。

【譯文】

“從前柳下惠在魯國做法官,多次被撤職也不離開魯國。有人對柳下惠說:‘你可以離開魯國了。’柳下惠說:‘如果自己的做法與一般人不一樣,到哪兒能不被撤職呢?既然都是一樣被撤職,我寧願在本國被撤職。’柳下惠並不因多次被撤職而喪失自信,所以人們不忘卻他過去的功業;他不願離開本國,所以朝野上下沒有人非議他。現在我的過錯,本國人並不知道,可是議論我的人卻遍及天下。諺語說:“評價人不要任意而行,議論事情不要傷害別人,仁義的人不輕率的與人絕交,聰明的人不隨便丟棄功業。’拋棄偉大功業的,是因為他停止了努力;輕率地拒絕豐厚好處的,是因為他產生了怨恨。停止努力,拋棄功業,心懷怨恨而自暴自棄,這種情況應該發生在與國君疏遠的大臣身上,不希望發生在您的身上。”

【原典】

“今以寡人無罪,君豈怨之乎?願君捐怨,追惟先王,複以教寡人。意君曰,餘且慝心以成而過,不顧先王以明而惡,使寡人進不得修功,退不得改過,君之所製也,唯君圖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書謁之。”樂間怨不用其計,卒留趙不報。

【譯文】

“何況我今天並沒有罪過,您難道還會怨恨嗎?希望您拋棄怨恨,追念先王的恩德,再來繼續教導我。我考慮您的想法,不外乎認為我包藏報複之心,促成我的過失,不顧及先王的恩德,張揚我的醜事,這樣就使我進不能建立功業,退不能改正錯誤,到底怎麼辦,全在您的掌握中,希望您再考慮一下!這是我的一點心意,恭敬地寫這封信向您說明。”樂間抱怨燕王不采用自己的計謀,最終還是留在趙國,沒有回報燕王。

燕太子丹質於秦

【原典】

燕太子丹質於秦①,亡歸。見秦且滅六國,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太子丹患之,謂其太傅鞠武曰②:“燕、秦不兩立,願太傅幸而圖之。”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太子曰:“然則何曲?”太傅曰:“請今圖之。”

【注釋】

①燕太子丹:燕王喜的太子。

②鞠武:人名,燕太子丹的老師。

【譯文】

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後來他逃回了燕國。他看到秦國就要滅掉六國,秦兵已經逼近易水,害怕亡國之禍就要降臨燕國,就憂心忡忡地對他的太傅鞠武說:“燕國和秦國勢不兩立,希望太傅能為國家出謀劃策。”鞠武回答說:“秦國占領的土地遍布天下,正在威脅著韓、趙、魏三國,那麼易水以北的燕國土地未必能保得住。您何必為了被欺淩的怨恨而去觸怒強暴的秦國呢?”太子丹說:“雖然如此,那該怎麼辦呢?”太傅說:“請讓我好好考慮考慮。”

【原典】

居之有間,樊將軍亡秦之燕①,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諫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積怨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謀。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②,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講於單於③,然後乃可圖也。”

【注釋】

①樊將軍:指秦將樊於期,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②匈奴:古族名,戰國時分布在燕、趙的北邊,以遊牧為主。

③單於:匈奴王的稱號。

【譯文】

不久,樊於期將軍從秦國逃到燕國,燕太子收留了他。太傅鞠武勸他說:“您不能收留。秦王暴虐無道,一直怨恨燕國,這已經很讓人害怕了,更何況又聽說樊將軍躲在我們這裏呢!這樣做,就像把肉扔在餓虎出沒的小路上,大禍臨頭一定無法挽救了!即使有像管仲、晏嬰那樣的謀士,也不能為您出謀劃策。希望太子趕快送樊將軍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國進攻燕國的借口,請您聯合西邊的韓、趙、魏三國,南邊的齊國和楚國兩國,北邊可與匈奴單於講和,這樣以後才有辦法對付秦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