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章 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思路及資料來源
秦漢處在中國封建社會初期,承先秦之餘緒,開魏晉之大端,轉折時期賦予其時的女性鮮明的時代烙印。一方麵,秦漢時期日益加強的封建化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女性對於男性的封建依附愈加嚴重、深刻、全麵;另一方麵,當時封建禮製尚未完備,殘存於世的氏族傳統對人們的行為、態度在某種程度上依然起著規範性作用,女性所受封建禮教的羈縛較少。與後世女性相比,秦漢時期的女性具有開放活躍、身體強健、社會活動豐富多樣的特點。但好景未長,東漢中期國家意識形態確立以後,這種情況就改變了。本書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對秦漢女性與秦漢社會的理解來闡述秦漢時期的女性觀的。
由於選題所限,本書的寫作主要以思想史和社會史的研究理論和方法為指導,以“角色”、“性別角色”這兩個社會學基本概念為線索,重新審視並整理史籍中有關秦漢女性的史料,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勾勒出秦漢時期的女性觀,以期對全麵了解秦漢女性的精神風貌產生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並對當代中國女性問題的研究和解決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女性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指導。因此,研究這一問題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曆史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過程,要充分認識過去的曆史,就必須借助於大量的曆史資料。隻有占有豐富詳實的史料,並對其進行科學地考證、鑒定,才能得出符合客觀曆史的結論。秦漢時期的資料雖稱不上浩如煙海,但有關女性的內容卻非常零散,所以本書的主要參考資料既有《史記》、《漢書》、《後漢書》(包括輯佚的諸家後漢書)、《十三經注疏》、子書等基本的曆史文獻;又有《中國思想通史》、《中國思想史》、《漢代思想史》、《兩漢思想史》等思想史方麵的專著;還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兩漢社會生活》、《秦漢社會文明》、《漢代婚喪禮俗考》、《中國婦女生活史》、《漢代婚姻形態考述》、《中國婚姻史稿》等社會史著作;還有《雲夢秦簡》、《睡虎地秦墓竹簡》、《居延漢簡甲乙編》、《漢代畫像全集》、《尹灣漢墓簡牘》、《張家山漢墓竹簡》等考古學著作;還有《中國方術考》、《中國方術續考》等方術類著作;還包括國內、國外的性學、女性學和女性史專著,如《女性學概論》、《社會性別與婦女發展》、《女性的困惑》、《性史》、《古代中國房內考》等,並有一些相關的學術論文。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礎上,全書框架如下:
緒論。內容包括:1.女性觀的概念及研究方法;2.女性觀研究狀況述評;3.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思路、以及資料來源。
上編:一般意義上的秦漢女性觀。第一部分介紹秦漢時期女性觀的社會基礎;第二部分論述秦漢時期女性觀的橫向拓展與互動,主要遵循從家庭生活層麵到社會生活層麵的研究線路,在家庭生活中秦漢女性的地位和權利表現出二重性,在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女性的地位和權利也具有二重性,所以在此基礎上的女性觀也是二重性的;第三部分論述秦漢時期女性觀的縱向延續與更新,分為三個階段:秦和西漢前期是第一階段,主要是對曆史經驗和觀念的傳承;西漢中後期是第二階段,出於對君主的製約和對權力的超越,儒者們提出一套非常實用的女性觀念;東漢是第三階段,在儒家思想得到初步強化之後,女性觀出現了合乎規律的轉折。第四部分對一般意義上的秦漢女性觀進行闡釋,認為其內容有兩個思想來源,分別是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和道家主陰思想,這兩部分內容既矛盾對立又有機統一,反映了秦漢時期思想的鬥爭與融合,而且它一經形成,因為係統論宇宙圖式的影響,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女性觀模式奠定了基本框架。
下編:特殊視角下的秦漢時期女性觀。秦漢時期房中術特別盛行,盡管它是以男性為對象的著作,但房中術的演練離不開女性的積極配合,特別表現在采補說中。荷蘭學者高羅佩曾經說過:“盡管在臥室外,女性常常不過是一個不可缺少但在感情上不受重視的家庭成員,而在臥室內,女性常常是偉大的指導者和性秘術的守護人。”秦漢時期的女性在房中術中被視為藥物,起著藥品的作用,這體現了當時的一種特殊的女性觀。這種特殊的女性觀當然是道家思想的產物,它的盛行表明儒家思想對其基本上持認可的態度,但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在這一點上側重有所不同,儒家強調優生和得子,道家強調修煉以長生,兩者殊途同歸。當房中術的末流將其演變到性神秘主義的程度時,它又會危及到國家政權和儒家的統治。
結語。主要闡述現在的女性觀相比傳統的女性觀有了一定進步,但個別地區和個別人的觀念的改變不能代替整體,我國現階段的女性觀依然受到傳統女性觀的巨大影響,而秦漢時期的女性觀又是傳統女性觀的基礎,所以,它的研究對當今的女性研究和科學、正確的女性觀形成具有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