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鴉片:大清人民就愛這一口(2)(1 / 2)

二、中級階段是就燈吸食法的發明,也是兩種說法:一說,李圭的《鴉片事略》載,康熙年間開放海禁後,“沿海居民得南洋吸食法而益精思之,煮土為膏,鑲土為管,就燈吸食。其煙不幾年流行各省,其至開館賣煙”。看李圭的意思,就燈吸食,乃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但具體是誰發明,不得而知。一說,據徐珂的《清稗類鈔》,乾隆年間,粵東巨富家一個小寡婦,為守節做了尼姑。但由於寂寞與苦悶,小寡婦癱瘓了,娘家親戚多為巨富,一親友乃是十三行行商,給小寡婦送來了下列小東西:西洋人玩的竹棍一枝,花露水瓶一個,舞會上的玻璃燈一具,還有一盒鴉片膏。小尼閑來無事,點著燈,用頭上的簪子挑了鴉片膏在燈上燒,又用竹棍點了鴉片膏頂破玻璃瓶就著燈燒……就這麼玩來玩去,竟然玩出了名堂:她聞到了香味,發明了煙槍吸食方法的雛形,更關鍵的是,多日吸食,她的癱瘓竟然好了。一人傳十人,十人傳百人;一裏傳十裏,十裏傳百裏。如果大家經曆過現代社會的地龍熱和三株口服液熱,對這種故事在神州大地的傳播速度與傳播幅度的驚人當是心裏有數的。

我覺得,就燈吸食方法可能在康熙年代就有了,但並不普及,一般百姓也並不接受它,而小尼姑就燈吸食鴉片治好了癱瘓才是天朝鴉片一下子風行起來的最佳廣告。吸食鴉片竟然能治病?太好了。想想中國人吧,從張角的符水治病,到現代氣功大師的“功夫茶”,曆來瞧不起病的中國人,最喜歡信這些邪了。

三、高級階段:煙槍吸食法!

誰第一個發明煙槍的,不得而知。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天朝人民在有關鴉片的營銷觀念、工藝製作和享受情趣方麵發揮到了極致狀態:專門製作鴉片膏的作坊出來了;煙燈很快有了名牌的,比如太穀燈與膠州燈;煙槍更是品種繁多,既有供給窮人的工藝簡單實用的陶竹製品,又有供給富人的工藝複雜的鑲金鑲銀製品;煙榻比貴妃牌沙發也差不到哪裏去,旁邊還立個點煙的男妾或者女妾,煙大爺煙二奶們千姿百態,吞雲吐霧,賽似活神仙。這種境況,跟天朝在整個國際上的狀態與形象倒是比較符合的:自得其樂,自我陶醉!據天朝一個煙鬼交待,煙後是如此的舒服:“其氣芬芳,其味清甜,……短榻短檠,對臥遞吹,始則精神煥發,頭目清利,繼之胸膈頓開,興致倍增,久之骨節欲酥,雙眸倦豁,維時拂枕高臥,萬念俱無,但覺夢境迷離,神魂駘宕,真極樂世界也。”

大清政府作為牧羊主當然喜歡愚民,但僅限於心智上,如果羊群們傻樂的時候,把身體弄弱了,他們就不樂意了。咋辦是好呢?

禁煙的“紅頭文件”何其多

天朝的統治者當然不傻,他們認為外國人傳過來的第一大公害乃是精神鴉片——天主教,首先禁的當然也是它。1729年,雍正發現光禁天主教不行,鴉片也是公害呢,遂頒布了禁煙命令:販煙者,枷號一月,發近邊充軍;私開鴉片煙館引誘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眾律,擬絞監候……這是天朝政府頒布的第一道查禁鴉片的諭旨。據說此時外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量每年不超過二百箱。

1780年,由於吸食鴉片者日增,乾隆重申天朝禁煙法令,並且禁止煙具的輸入或販賣。真龍天子想不到,他越禁,鴉片的進口反而越厲害。

1796年,嘉慶帝也開始禁煙了,態度不能說不堅決,力度不能說沒加大。但結果不理想:鴉片貿易由公開轉入地下;鴉片價格上漲,由原先的每箱二百元增加到五六百元;鴉片貿易激增,1795年至1797年每年平均進口1814箱,1798年至1799年增到年平均4113箱。1800年,鴉片進口達到4570箱。嘉慶無奈,第二次下發紅頭文件,禁止鴉片輸入、吸食,同時禁止內地栽種罌粟。1809年,嘉慶政府又想出一主意,第三次下文件,勒令公行保商出具甘結,保證他們所承保的每艘船在到達黃埔時,船上沒有裝載鴉片。馬士對甘結本身的評價是:“甘結盡管是經常出具,但是它們卻同當時的諭旨和法規一樣的不老實,和缺乏效力,並不更好一點,來船仍照舊攜帶鴉片。”(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中譯本第一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頁)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